宋代雕塑中的線條繼承了從秦到唐代雕塑的造型特點,還發(fā)展出更適合于世俗化雕塑的表現(xiàn)方法。宋代小型雕塑包括用于陪葬的殉葬俑、石雕俑、瓷器俑與玩賞的泥塑俑等,以及“專供人們玩賞的桌面擺設和小型玩具雕塑的出現(xiàn),是宋代雕塑藝術發(fā)展出的新的現(xiàn)象”①。在樣式和手法上有獨特的創(chuàng)新,與大型雕塑相比,在創(chuàng)作和審美上更自由靈動,抒情即興,高妙傳神。
一、自由化的裝飾性
宋代小型雕塑多是放置于室內環(huán)境,空間較小,利于日常玩賞和祭拜,其線條普遍存在著裝飾的特征,線條刻畫的淺薄,形體感較弱,但方向、排列等變化很多。
所謂“裝飾”是中國古代雕塑中的一個主要的特征(例如故宮里的九龍壁,四川錦里宋代石雕墻等都具有裝飾的性質),而我理解的裝飾即是作為一種審美上的需要,也是藝術家主觀上對客觀事物的提煉,裝飾性是用點、線、面、量、色、材質等加以方向、空間為媒介,展現(xiàn)大眾審美需求,表現(xiàn)藝術家審美意味的手段。
宋代小型雕塑中的線條也存在著裝飾的特征,但與大型雕塑有所區(qū)別,對于放置空間環(huán)境的區(qū)別,小型雕塑多是放置于室內環(huán)境,空間較小,利于日常玩賞和祭拜。線條刻畫的淺薄,形體感較弱,但方向、排列等變化很多。大型儀衛(wèi)性雕塑大都矗立在室外廣闊的空間,視野開闊??臻g的不同對于雕塑具體語言的處理是不同的,如把小型室內雕塑放到室外空間,立于殿宇前,再強烈的線條也會被廣大的空間所淹沒,空間就像一臺過濾器,去掉細枝末節(jié)保留主干??臻g的擴大也拉遠觀看雕塑的距離,距離增加,線條就會變得模糊,加強線條和形體的寬度、深度、厚度來適應空間的變化是大型室外雕塑與小型室內雕塑的一個主要區(qū)別。第二點的區(qū)別在于線條裝飾性的規(guī)范程度,小型雕塑中線條的裝飾性相比大型雕塑較弱,這就取決于對所處空間的考慮。室內空間主要作為私人空間,存在獨特性,那么小型雕塑中的線條可以略微自由,偏重趣味性,不會受到特定規(guī)律的約束,裝飾的線條特點也比較自由。
二、世俗化的抒情性
宋代宗教的石窟開鑿相比不如隋唐那樣興盛,主要原因是與宋代繪畫所取得的繁榮分不開的,繪畫得到大力發(fā)展的同時也獲取了皇室的重視,致使人們對于宗教的崇拜程度有所降低,造成大型的宗教題材雕塑減少,解放了部分以從事雕刻為生的匠人,這些人回歸到社會平凡的世俗生活中,這為宋代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為主要特征的小型雕塑的出現(xiàn)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宋代小型雕塑正是回歸到自然生活中的雕塑匠人和民間手工藝人的創(chuàng)作,沒有了造型程式化和規(guī)律性的約束,也沒有公共環(huán)境空間對雕塑創(chuàng)作的壓力,手法更隨心所欲,表達心中所想、生活所需,抒發(fā)心中情感,不但帶動了小型雕塑的世俗化發(fā)展,還增添了移情的作用。線條造型的刻畫,作為抒發(fā)情感的語言 ,傳播思想的媒體,形式簡單、變化豐富,不但繼承中國傳統(tǒng)雕塑的線造型特點,又賦予抒情的性質。
各種供人玩賞或用于祭拜的小型雕塑的蓬勃發(fā)展,是宋代雕塑中最引人矚目的現(xiàn)象,創(chuàng)造出了種類繁多的小型雕塑,它們適應社會各階層人們對于藝術品的欣賞需求,走進普通市民階層的生活。其中各式各樣的小型泥塑或叫做小型玩具俑則有著更為廣泛的群眾需求性,作為小孩子把玩的玩具,其造型十分活潑生動、肢體動作夸張幽默,猶如平日里的小孩真正在玩耍一般,與大型雕塑的嚴肅、規(guī)律性相比,更體現(xiàn)出其活潑自在的特點。其中衣紋寫實,線條簡單明了,既不存在大型雕塑的規(guī)律性,也沒有對稱性可言,更具有抒情的性質,真正是民間雕塑藝人隨心所欲的創(chuàng)作,是宋代小型雕塑中最世俗化的體現(xiàn)?,F(xiàn)藏于河南省博物館的一些典型的宋代小型隨葬俑從動作造型來看,雖動態(tài)略顯僵硬,(這也是宋代雕塑的特點之一)但仍然展現(xiàn)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情景,人物形象類型有男仆、女侍、文吏、馬夫等。有的手持器物,有的雙手合十站立,一片民間世俗享樂的風土人情。同樣是陰刻的線條,隨著雕塑的面轉折、穿插,形成相輔相成的整體。
三、以線傳神的高妙性
上文中已提到宋代小型雕塑與大型儀衛(wèi)性雕塑相比,其人物性格特征更為鮮活,線與形兩種語言的相互結合對于雕塑人物表情的刻畫更為隨意,去掉了神圣的嚴肅性,增添了平民化的生動、活潑,表情惟妙惟肖??叹€傳神這里的“神”是指思想和精神,線與形對于造型來講本質意義上是相同的,兩者都是對造型語言為主體的服務。中國古代雕塑嘗用線條的刻畫來表現(xiàn)客觀對象,線條所傳達出的意義在簡練而生動的寫意雕塑上表現(xiàn)出特有的民族特點與傳統(tǒng)文化,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呈現(xiàn)出的對線條的審美特點、雕刻方法又各不相同,形成各自不同的時代特點、地域特征。
宋代小型雕塑的不同之處在于線條對面部的刻畫傳達人物性格,多以不規(guī)則的曲線造型刻畫五官,這也是宋代小型雕塑世俗化發(fā)展出的獨特的線造型特點,思想的解放帶動手的解放,雕塑出以線條為語言的面部表情,表達更為鮮活的人物思想精神。不規(guī)則的造型存在著更多生動的可能性,例如一條曲線要比一條直線更具有生命力,因為曲線充滿變化,世俗化的發(fā)展為這一變化提供條件。
青州出土的一件宋代羅漢小雕像,面部五官多以線刻而成,與衣紋的線上下呼應,二者渾然一體。雕像緊閉雙目,視覺上形成了兩條簡單的曲線,給人若有所思的感覺。線條的長短疏密,同樣可以傳達人物的精神面貌。中國古代的很多雕塑的面部(如眉毛),經常由線刻而成,缺少形體的空間感,而青州的這件羅漢像,卻有它獨到的特點,曲線的運用使眉毛和鼻子的空間處理顯得很突出。用線刻畫出它們的輪廓線,已達到強調的目的。
重“神”輕“形”②是中華民族藝術理論的核心思想,有了理論的指導,勤勞的炎黃子孫不斷發(fā)揮著智慧和才能。以及對客觀事物高度的藝術概括和恰當?shù)乃囆g提煉,最終來達到傳神的目的。線性高妙,氣韻生動。
結語
中國宋代的雕塑,有其時代鮮明的特征,與隋唐雕塑相比更具有裝飾性特點,在繼承了隋唐雕塑傳統(tǒng)的基礎上又發(fā)展出了具有世俗生活烙印的小型雕塑,在深入民眾生活、傳達世俗情感上都體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小型雕塑展現(xiàn)出了不同于以往雕塑作品,更貼近生活的樸實再現(xiàn),尤其雕塑中線條的運用,雖未像秦代兵馬俑那樣剛勁有力,千軍萬馬般的氣勢磅礴;不如漢代寫意雕塑那樣隨性而發(fā)、詩意綿綿,但也不失特有的世俗化韻味,正是因為世俗化才更貼近生活,貼近藝術的本質。
注釋:
①《中國美術史教程》薄松年 2000:223。
②顧愷之“形神論”。
作者:李軍(1983-),男,碩士研究生學歷,現(xiàn)為中國城市雕塑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部副主任、中國青年雕塑家創(chuàng)作中心成員,主要從事中國寫意雕塑創(chuàng)作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