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惜英
探討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征及治療方法
盛惜英
目的探討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特征及治療方法。方法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按照其年齡分段將其分為中青年組和老年組,每組28例。同時對其進行心電圖、X線等檢查,并進行一系列給氧或溶栓治療,然后觀察并對比兩組的臨床特征及療效。結果老年組不典型癥狀53.57%明顯高于中青年組25.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的治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發(fā)生心律失常、心肌壞死、胸痛或休克等多種臨床特征,所以應重視其臨床各項檢查結果的分析,同時對其進行相關的抗凝類藥物、溶栓治療等,并加強對其各項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這些方法可有效的減少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征;療效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較為常見且屬于危重型的一種內(nèi)科疾病,其具有發(fā)病快、病死率高的特點,常常會并發(fā)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癥狀,會出現(xiàn)胸痛、休克、心肌損傷等多種臨床表現(xiàn)。并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水平的不斷提高,其發(fā)病率也越來越高,嚴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與健康[1]。而目前臨床上對其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采用藥物治療和溶栓治療,且效果明顯。下面本文將對選取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臨床特征及治療方法的探討,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接收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齡30~85歲,平均年齡57.5歲。并將其按照年齡分段分為中青年組和老年組,每組28例,其中中青年組中男17例,女11例,年齡30~55歲;老年組中男12例,女16例,年齡60~85歲;通過詢問及檢查發(fā)現(xiàn),中青年組冠心病4例,高血壓7例,吸煙者15例;老年組冠心病12例,高血壓18例,吸煙者20例,糖尿病8例。
1.2 治療方法 對所有入院的患者均進行心電圖、X線及心肌壞死血清生物標志物等的檢查及檢測。讓所有患者均采取臥位休息,并給予吸氧、心電監(jiān)測及血壓、呼吸等各項生命體征的常規(guī)監(jiān)護與治療,并在監(jiān)測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心率及意識等的變化情況。同時迅速形成靜脈注射通道,選取適量的嗎啡給患者進行靜脈滴注,以此來為其進行有效的鎮(zhèn)痛;對出現(xiàn)室性心動過速的患者則立刻進行電復律或者采用胺碘酮進行靜脈注射;對無低血壓現(xiàn)象但持續(xù)胸痛的患者,選取硝酸甘油進行靜脈注射;或者根據(jù)患者的癥狀情況及禁忌證選取適當?shù)乃幬镞M行治療,如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等;并對其他沒有任何禁忌證的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可選取適量的尿激酶、鏈激酶或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等藥物,對其進行靜脈滴注給藥治療或采用PCI置管溶栓給藥治療;同時可選用他汀類藥物對所有患者進行病情控制治療。
1.3 診斷標準 對所有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確診,應根據(jù)197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度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為依據(jù)[2]。①患者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且其發(fā)生急性、嚴重性的胸痛并超過20 min,而服用硝酸甘油無法緩解時,可判斷患者為急性心肌梗死。②對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其具有典型的心電圖變化,出現(xiàn)Q波持續(xù)異?;騼蓚€以上的導聯(lián)產(chǎn)生QS波,并持續(xù)24 h以上者,可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③對患者進行血清學檢驗,其酶的測定值或心肌蛋白標志物出現(xiàn)持續(xù)異常的現(xiàn)象,或顯示先升高后降低的情況時,可確診患者為急性心肌梗死。
1.4 療效評定標準[3]所有患者治療效果的評定分為治愈、好轉、未愈和死亡。治愈:患者經(jīng)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全部消失,且能從事正常的活動;好轉:患者經(jīng)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可從事輕度活動;未愈:患者經(jīng)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均無改善,甚至發(fā)生惡化;死亡:患者經(jīng)治療無效,而發(fā)生休克或心力衰竭等情況,從而導致的死亡。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特征對比 中青年組28例患者中,典型胸骨后壓榨性疼痛21例(75.00%),癥狀不典型7例(25.00%);老年組28例患者中,典型胸骨后壓榨性疼痛13例(46.43%),癥狀不典型15例(53.57%),且其均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胸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損傷或休克等癥狀。老年組不典型癥狀明顯高于中青年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中青年組中治愈11例(39.29%),好轉13例(46.43%),未愈3例(10.71%),死亡1例(3.57%),治愈率為39.29%;且其中患者發(fā)生死亡的原因是由于心源性休克導致的。老年組中治愈10例(35.71%),好轉12例(42.86%),未愈4例(14.29%),死亡2例(7.14%),治愈率為35.71%;且其中患者發(fā)生死亡的原因有:1例心源性休克;1例心力衰竭。經(jīng)兩組療效對比,其治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發(fā)生閉塞,而引起心肌發(fā)生急性、持續(xù)性缺血、缺氧而導致患者心肌局部產(chǎn)生的壞死[4],其臨床表現(xiàn)多為胸痛、心肌壞死、并發(fā)心律失?;蛐菘说?。而通過本文探討的結果可以看出,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中青年患者中,其臨床癥狀表現(xiàn)明顯比老年患者的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機體功能在逐漸減退,而致使其痛覺的敏感性也隨之降低;或者是由于其冠狀動脈隨年齡的增長逐漸出現(xiàn)了狹窄的現(xiàn)象,也促使患者的疼痛感下降。而在療效對比中,中青年與老年患者的治愈率及死亡率均無太大差異,說明采用急性心肌梗死相關的抗凝類藥物、他汀類藥物或采取溶栓治療等,都可以良好的控制患者的病情。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并發(fā)心律失常、心肌壞死、胸痛或休克等多種臨床特征,所以應重視其臨床各項檢查結果的分析;同時對其進行相關的抗凝類藥物、或溶栓治療等,并加強對其各項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可有效減少患者的死亡率。
[1]周琦,王歸真,王歸圣.不同年齡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特點對比研究.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1):6-7.
[2]朱莉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18):85-86.
[3]肖青,張?zhí)m,閆哲.急性心肌梗死186例臨床與流行病學分析.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0,8(4):219-220.
[4]張書軍. 45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19):87-8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3.052
2014-11-12]
130600 長春市雙陽區(qū)醫(yī)院醫(y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