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秀
摘要:作為高中教育階段之后的重點學科,歷史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有著關鍵的作用和價值,為了能夠落實素質教育并突破應試教育的桎梏,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之中,歷史老師需要以學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養(yǎng)為切入點,通過采取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策略以及教學手段,更好的促進教學質量以及水平的提升,為學生的全方位成長以及發(fā)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學生人文精神
一、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含義
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之中老師需要以以人為本為核心,明確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相關要求,保障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能夠更好地滿足個人在社會生活實踐之中的發(fā)展要求,尊重個人的價值以及尊嚴,促進個人精神品格的完善以及身體素質水平的提升。高中歷史老師需要立足于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引導之下保證學生能夠實現個人全方位成長以及發(fā)展,在完成學業(yè)之后成為美好社會的重要建設者。
那么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之中怎樣才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呢?首先老師需要這種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之間的緊密配合以及互動,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來汲取各種智慧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真正的做到善待生命和善待自己,關注人文主義價值觀以及人類命運的發(fā)展。其次,高中歷史老師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愛國精神,真正能做到關注人類的命運,主動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最后在完成歷史課程學習之后,老師需要保證學生能夠激發(fā)個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社會歷史使命,主動接受歷史的檢驗,在不同的社會崗位中發(fā)揮個人的作用。在歷史課程學習的過程之中,學生還需要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做到銳意進取和求真務實,尊重不同國家以及民族的文化成果,以海納百川的態(tài)度學習其他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以及精神。
在現實生活之中許多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不容樂觀,為了能夠有效突破這一不足,高中歷史老師除了需要保證學生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之外,還需要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感為核心,只有這樣才符合我國教育的本質要求。另外,學術界以及理論界在對歷史教育進行分析以及研究的過程之中明確強調,高中歷史教育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本質,在完成歷史學習之后,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接受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以及人文精神的熏陶,這一點是歷史教育承擔的重要責任以及基本功能。其中歷史教育目的必須要回歸本質,積極發(fā)揮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作用以及功能。與其他的學科相比,歷史學科所帶有的人文性質更為復雜以及明顯,因此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需要以弘揚歷史人文精神為切入點。
二、高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一)通過歷史人物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大部分的歷史知識之中包含有許多豐富的做人道理,如果無法結合歷史人物來對不同的活動進行有效的講解,具體的分析人文精神,那么就會導致老師的教學實踐活動過于的空洞以及乏味,缺乏一定的實踐價值,比如在學習孔子的時候,老師可以以仁愛思想為切入點,讓學生能夠對孔子的教育理念以及為人處世方式有一個更加深入的感知。其次,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為人民服務的精髓,老師還可以以好干部焦裕祿為切入點,展示焦裕祿的生平故事,讓學生能夠了解人物的情況以及信仰,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在歷史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學生可以通過歷史人物事跡以及思想的深入學習以及感知來主動的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從而對個人的言行舉止進行有效的調節(jié),從中學會更好的做人。除此之外,高中歷史老師需要結合歷史教學的實施情況進行教學,向學生推薦一些優(yōu)秀的歷史人物傳記,讓學生通過文學作品的品讀來感悟生命的偉大,積極在生活實踐的過程之中學習這些偉大的歷史人物。
(二)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fā)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文精神
大部分的歷史教材十分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老師需要積極的突破傳統(tǒng)說教式的教學模式,盡量避免說教的空洞性以及單一性,結合不同專題的教學內容,通過對學生學習水平以及學習任務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將現有的人文精神教育、公民教育與品德教育相結合,積極的學習具體的事例,不斷挖掘歷史教材,在教學大綱的引導之下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另外結合本文的實踐調查可以看出,歷史教材的有效挖掘能夠加強現實生活與歷史之間的聯系,縮短兩者之間的距離,保障學生能夠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
(三)開設專題講座,幫助學生理解人文精神
許多高中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之中難以真正的意識到人文精神的內在精髓以及核心要求,同時因為小學生個人的生活實踐經驗不足,因此無法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之中掌握知識的精髓以及核心,為了能夠突破這一不足,學校管理者需要開設一些專題講座,將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人文主義精神融入其中,探討與中國現代化以及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相關性和具體內容,為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的智力基礎。另外學生在主動分析以及研究的過程之中還能夠了解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以及發(fā)展做出自身應有的貢獻。
當然,為了能夠讓學生深入的了解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內涵,了解文明的創(chuàng)造精神與不同文化之間的辯證關系,老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主動參與的機會,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保證學生能夠走出課堂,走向社會以及走向自然,站在歷史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人文精神內涵。
三、結語
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還能夠為學生的全方位成長以及發(fā)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歷史老師需要站在宏觀發(fā)展的角度積極的采取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策略以及教學手段,保障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周百鳴,朱世光.高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探索[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06)
[2]周民飛.人文精神,高中歷史教學的支點——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J].文理導航(上旬).2014(11)
[3]文吉.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