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
中國有很多關(guān)于茶的成語或故事,當(dāng)我們了解這些成語或故事后,再端起茶杯時,會感到茶的滋味不一樣了。
陸納杖侄
晉人陸納,曾任吳興太守,累遷尚書令,有“恪勤貞固,始終勿渝”的口碑,是一個以儉德著稱的人。有一次,衛(wèi)將軍謝安要去拜訪陸納,陸納的侄子陸俶對叔父招待之品僅僅為茶果而不滿,便自作主張,暗暗備下豐盛的菜肴。待謝安來了,陸俶便獻上了這桌豐筵。客人走后,陸納憤責(zé)陸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yè)”,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事見陸羽《茶經(jīng)》轉(zhuǎn)引晉《中興書》。
貢茶得官
北宋徽宗時期,宮廷里的斗茶活動非常盛行。為了滿足帝王大臣們的欲望,貢茶的征收名目越來越多,制作越來越“新奇”。據(jù)《苕溪漁隱叢話》等記載,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鄭可簡創(chuàng)制了一種以“銀絲水芽”制成的“方寸新”。這種團茶色如白雪,故名為“龍園勝雪”。鄭可簡即因此而受到寵幸,官升至福建路轉(zhuǎn)運使。后來,鄭可簡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來發(fā)現(xiàn)了一種叫作“朱草”的名茶,鄭可簡便將“朱草”拿來,讓自己的兒子待問去進貢。于是,他的兒子待問也因貢茶有功而得了官職。當(dāng)時有人譏諷說“父貴因茶白,兒榮為草朱”。
王濛與“水厄”
《世說新語》記載,晉人王濛,官至司徒長史,特別喜歡茶,不僅自己一日數(shù)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來,一定要客人同飲。當(dāng)時,士大夫中多不習(xí)慣于飲茶。因此,去王濛家時,大家總有些害怕,每次臨行前,就戲稱“今日有水厄”。
孫皓賜茶代酒
據(jù)《三國志·吳志·韋曜傳》載:吳國的第四代國君孫皓,嗜好飲酒,每次設(shè)宴,來客至少飲酒七升。但是他對博學(xué)多聞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韋曜甚為器重,常常破例。每當(dāng)韋曜難以下臺時,他便“密賜茶荈以代酒”。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記載。
苦口師
苦口師是茶的別名。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之子皮光業(yè),自幼聰慧,10歲能作詩文,吳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官拜丞相。有一天,皮光業(yè)的中表兄弟請他品嘗新橙,并設(shè)宴款待。那天,皮光業(yè)一進門,對新鮮甘美的橙子視而不見,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碗茶湯,皮光業(yè)手持茶碗,即興吟道:“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師”的雅號。
謙師得茶三昧
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蘇東坡第二次到杭州上任,有一天,他正游覽西湖葛嶺的壽星寺。南屏山麓凈慈寺的謙師聽到這個消息,便趕到北山,為蘇東坡點茶。蘇軾品嘗謙師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專門作了一首《送南屏謙師》:
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
天臺乳花世不見,玉川風(fēng)腋今安有。
先生有意續(xù)茶經(jīng),會使老謙名不朽。
后來,人們便把謙師稱為“點茶三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