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月
摘要:當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本失落。本文在科學發(fā)展觀的視野下通過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失落進行歸因分析的基礎上,認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人為根本,尊重人的權利和尊嚴,啟發(fā)人的自覺性;以人為基本,關心人的利益,調動人的積極性;以人為資本,開發(fā)人的價值,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性。這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客觀要求,又是新時期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路向。
關鍵詞:科學發(fā)展觀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人學路向
自從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下發(fā)以后,國內學者就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溯源性反思,集中體現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見物不見人”向“以人為本”嬗變,這一嬗變從理論上說正是科學發(fā)展觀的人學旨趣。其實,科學發(fā)展觀已成為馬克思主義人學的主題形態(tài):科學發(fā)展觀正是隨著人們對人的意義與價值的彰顯、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需求和認識日益深刻而逐漸彰顯的。另一方面,人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科學發(fā)展觀視野之中,重新構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向度,不僅拓展了科學發(fā)展觀的理論內涵,而且也為有效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路向。
一、當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反思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作為主體存在的人,對人的深切關注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因此,要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必須深入研究人,深刻把握人們思想活動的特點,從人的本質屬性出發(fā)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學發(fā)展觀視野中反思過去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其存在嚴重的人本失落。
第一,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了人的自然屬性和實踐屬性。由于過去只強調“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所以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片面強調集體利益的先天合理性。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觀點,即認為人的本質就是人的社會性。在這種單因素的本質構成論的指導下,不僅抹煞了人的本質的豐富內容,否定了人的本質中規(guī)定和影響人的階級性和社會性的諸因素,使人們對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的形成和變化的理解失去了可能。而且還必然得出一些片面的邏輯結論,這就是完全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把人降低到機械物的水平,使得人們在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忘記了教育對象實際上既是被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作為被教育者,他需要教育和社會的作用和改造,具有他制性和被動性;作為教育者,他又對被教育者和社會發(fā)生反作用,具有制他性和主動性。而且也忘記了前者必須通過后者才能起作用,具體表現出不能尊重、理解、關心教育對象的自主權。
第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人的本質是通過需要表現出來的。當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兩種極端:一是只重視精神需要,認為解決了理想信念,一切問題都能解決了,把人的物質需要看成是萬惡之源,忘記了馬克思主義的一條最根本原則:人們首先必須解決吃、喝、住、行的需要,然后才能從事文化、科學、政治等其它活動。忽視了人的思想問題主要是由其實際生活、學習、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而產生的。二是用“物質文明”來替代一切工作,忽視了人要獲得全面發(fā)展,一定要有文明、健康、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作保證?,F代心理學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的自然性、社會性和實踐性所規(guī)定的,需要引起動機,動機支配行為,行為導向目標。人的思想活動規(guī)律被忽略,導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空對空,從教育者方面看,一味地單純地說教,不立足于幫助教育對象解決實際問題;從教育對象來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滿足不了他們的需要,因而也就引不起他們的關注,更激不起他們的思想活動從而轉變思想。
第三,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作用沒有從物化領域向人文領域拓展。長期以來,我們黨一直用“生命線”來說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黨的事業(yè)中的地位和作用。從“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到明確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這個演變過程既是黨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又是對新時期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所謂“生命線”作用,是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人民群眾的引導和其他各項工作的保證作用。簡言之,引導、保證和服務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線”含義的核心。建黨80多年的事實證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法寶,任何企圖否定它的“生命線”地位和作用的論調都是錯誤的。
然而,從科學發(fā)展觀的視野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線”的地位和作用雖是堅不可摧,但決不是說它的內涵和外延不可拓展和挖掘。如果僅僅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線”局限于經濟工作等物化領域,僅僅是一種對中心工作的引導、保證和服務,那么這無疑是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客觀性的人學價值的蔑視。也就是說,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線”既是滿足社會需求的保證,又是實現人自身發(fā)展的需求,二者統一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屬性的兩個方面之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價值在于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推動社會發(fā)展,滿足人類生存、發(fā)展的需要結合起來,這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變革的新形勢下走出困境,迎接挑戰(zhàn),完善自身,更好地發(fā)揮其獨特功能的邏輯起點。
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路向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人,對象也是人,因而其根本任務是啟發(fā)人的自覺性、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性。因此,新時期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用科學發(fā)展觀所彰顯的人學思想為指導,必須學會更多地關注人的需要,必須把工作的切入點放在受教育者身上,關注每個人的個性特點,通過有效地改變影響人思想的外在因素,達到影響人的思想的目的。
首先,以人為根本,尊重人的權利和尊嚴,啟發(fā)人的自覺性。
世界因為有了“人”才有所謂價值和意義,社會歷史因為有了“人”才存在、變化和發(fā)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因為有了“人”才有必要和可能并成為現實的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沒有人,就沒有人的價值和意義,就沒有社會歷史,就沒有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首先就要以人為根本,尊重人之為本的根本權利,尊重人的生存、發(fā)展和享受的需要,包括尊重人的尊重的需要,即把人當人看,看到人是主體和目的,而不是把人當物看,僅僅把人視為客體、手段和工具。這是由人的本質和特征所決定的,因為人對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較高層次的社會性需要的一部分,是社會中的人對人自我評價和自我尊重以及社會評價和社會尊重的渴望。滿足尊重的需要會導致快樂、信心和力量,相反,則會產生悲傷、自卑和無能的消極感覺。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啟發(fā)人的自覺性,而人的自覺性是以其合理的需要得到滿足為基礎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的豐富和人的素質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的需要越來越強烈。從一定意義上講,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人際關系對啟發(fā)人的自覺性起著決定作用。滿足人的尊重需要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啟發(fā)人的自覺性的重要前提。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做到尊重人,不能使工作對象的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肯定收不到好的效果。過去,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其結果不僅影響當時的工作效果,而且給人們留下了不好的甚至惡劣的印象,造成了一些人至今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應有的誤解甚至反感、厭惡。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原則在逐漸改進和完善,內容、形式在不斷豐富和創(chuàng)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采用以誠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和平等、民主的方法,懂得了教育人首先要理解人、尊重人,并開始把尊重人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收到較好的效果??梢哉f不懂得尊重人就是不懂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尊重人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比沒有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糟。
其次,以人為基本,關心人的利益,調動人的積極性。
人是萬物的尺度。人在世界上生存、在社會中生活,有各種各樣的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就是人們的利益之所在,或者說,利益就是人的需要的滿足。利益是多種多樣的,有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直接利益和間接利益、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既得利益和應得利益等等,生存、發(fā)展和享受也都是人們的利益。需要以及其滿足是人們生命活動的源泉,也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力。離開人的利益及其滿足,就沒有人的能動實踐和社會歷史的變化發(fā)展。物質生活方式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物質利益原則是社會發(fā)展的一項基本原則。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成員的思想活動日益表現出趨利性特點。人們對現實政策的評判、對社會前途的關心,更多地與自身利益是否得到滿足聯系在一起。這就要求新形勢下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高度重視人們的物質利益尤其是根本利益問題,以馬克思主義的利益觀來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利益關系,使每一個人從關心個人切身利益的實現上去關心國家和集體利益的實現,由此凝聚成有利于滿足人們根本利益的強大精神力量。如果嚴重脫離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不關注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這樣的思想政治工作,群眾自然會無動于衷甚至反感。
利益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的起點和歸宿。馬克思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和他們的利益有關?!睂W生思想政治教育從機理上而言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它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產生并反過來服務于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就是說,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反映和維護一定的利益關系的,是服從和服務于一定的社會、階級和集團利益的,歸根到底是一定的社會群體謀取利益的工具。利益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回避的,因為市場經濟已把人們的利益動機和欲望充分激發(fā)出來了,不講利,不參與市場的交換與競爭是無法生存的。如果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沿襲過去“空對空”的模式,不僅難以奏效。因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可見,利益是整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離開利益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空洞的,當然也是沒有意義的、沒有效果的。
最后,以人為資本,開發(fā)人的價值,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性。
人類勞動經過了以物(自然)為對象、以社會為對象和以人為對象的三個階段或三個層次。歸根到底,人是最寶貴的資本和資源。要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就要開發(fā)人的價值和個性。
人的價值可分為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所謂內有價值,是指人具有自覺能動性,具有潛在的認識和履行世界的能量和創(chuàng)造力。所謂外在價值,是指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發(fā)揮其固有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了有益于社會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實現人的內在價值向外在價值的轉化,求得內、外在價值的高度統一,必須具備一定的主客觀條件。其中主觀條件最根本的是人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價值是勞動的結晶,人的價值靠創(chuàng)造性勞動來實現。只有把個人的發(fā)展同社會的進步、個人的幸福同人類的幸福、自我實現同社會貢獻自覺地統一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和提升自我價值。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講清楚這個道理,使人們明白這一點、做到這一點,這是非常重要的。實現人的價值的客觀條件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因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幫助人們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形成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寬松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有利于人們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和社會氛圍。
總之,科學發(fā)展觀所彰顯的人學思想為新形勢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我們只有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整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它作為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而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韋廷柒:當前我國高?!皟烧n”教學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與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7);
[2]張雷聲:《科學發(fā)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2);
[3]宋聰麗、鄭燕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要用科學發(fā)展觀[J] ,黨史博采(理論版)2008(7);
[4]李欣:新形勢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5]江麗:對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之于教育的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4) ;
[6]陳琴:科學發(fā)展觀視域中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諧發(fā)展[J],科技經濟市場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