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峰
(杭州亞檢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52)
滌棉織物在制作過程中,由于原紗在織造的過程中磨損較大,絲光整理環(huán)節(jié)中燒堿對紗線造成損傷等一系列的原因,可能導致織物的平方米克重不足。因此,在后整理過程中會加入一些紡織品增重劑以增加織物的平方米克重。紡織品增重劑種類繁多,分為陰離子型、陽離子型和非離子型等。對于生產上常用的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經過有機試劑的處理后可以把增重劑從織物表面去除,從而減少對纖維含量定量實驗的影響。
根據GB/T 2910.11—2009《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11部分:纖維素纖維與聚酯纖維的混合物(硫酸法)》[1-2]的規(guī)定,用75%的硫酸把棉從已知干燥的織物中溶解去除,收集殘余物清洗、烘干、稱量,然后用質量計算出殘余物占混合物的百分比含量,再由差值得出棉的百分比含量。
1.2.1 方案1
先用三氯甲烷浸泡試樣30min,再用四氫呋喃震蕩30min,取出后用純水充分地沖洗,去除試樣上殘留的試劑,然后將試樣放置于105.4℃的烘箱烘至恒重。再將烘干后的試樣中的兩個平行樣置于75%硫酸中,50℃水浴恒溫1h,將殘余物過濾到玻璃砂芯坩堝,真空抽吸排液后放置于105.4℃的烘箱烘至恒重。
1.2.2 方案2
將試樣置于丙酮中,震蕩30min后,取出后用純水沖洗,去除織物上殘留的試劑,然后將試樣放于105.4℃的烘箱烘至恒重。再將烘干后的試樣置于75%硫酸中,50℃水浴保溫1h,取出后將殘余物過濾到玻璃砂芯坩堝,真空抽吸排液,放于105.4℃的烘箱烘至恒重。
1.2.3 方案3
先第一組平行樣置于75%硫酸中,50℃水浴保溫1h。再將第二組平行樣剩余物用98%硫酸震蕩15min,將殘余物過濾到玻璃砂芯坩堝,真空抽吸排液,最終殘余物是膠,置于105.4℃烘箱烘至恒重。
電子天平;恒溫水槽;電熱鼓風烘箱;玻璃砂芯坩堝;真空抽濾泵。
A組試樣:綠色針織滌棉面料2塊,其中一塊經過增重處理(以下稱“含膠面料”),另一塊則未經過增重處理(以下稱“不含膠面料”)。取5組平行樣,樣品裁剪為正方形大小,每組樣品質量不得低于1.000 0g,分別編為 A1、A2、A3、A4。其中,A1~A3為含膠面料,A4為不含膠面料。
B組試樣:粉色針織滌棉面料2塊,其中一塊含膠面料,另一塊不含膠面料。取5組平行樣,樣品裁剪為正方形大小,每組樣品質量不得低于1.000 0g,分別編為B1、B2、B3、B4。其中,B1~B3為含膠面料,B4為不含膠面料。
1.5.1 不含膠面料纖維含量的測定
將A4號樣品中的兩個平行樣A4-1和A4-2分別置于75%硫酸中,50℃水浴恒溫1h。然后將殘余物過濾到玻璃砂芯坩堝,真空抽吸排液后放在105.4℃的烘箱烘至恒重,見表1。
表1 不含膠面料A的實驗數據
采用同樣的方法和步驟得到B4號樣品,即不含膠面料B的數據,見表2。
表2 不含膠面料B的實驗數據
根據GB/T 9994—2018公定回潮率:棉8.0%,聚酯纖維0.4%,并按照以下公式計算結果[3](以下涉及到的纖維質量百分比計算均采用此回潮率和計算公式)。
計算公式為:
式中:Pi—纖維的凈干重含量;ai—公定回潮率。
計算結果得出,A樣品中,聚酯纖維 86.5%,棉13.5%。B樣品中,棉55.5%,聚酯纖維45.5%。
1.5.2 不同的預處理方案的實驗結果對比
1.5.2.1 方案1測試步驟分析
對照圖見圖1、圖2,數據見表3、表4。
(1)預處理:將A1組樣品中兩個平行樣A1-1和A1-2分別用三氯甲烷浸泡30min,再用四氫呋喃震蕩30min,取出后用純水充分地沖洗,去除織物上殘留的試劑,然后將樣品放置于105.4℃的烘箱烘至恒重。
圖1 A1組樣品預處理前后纖維的對比照
圖2 B1組樣品處理前后纖維的對比照
(2)化學溶解:將烘干后的兩個平行樣A1-1和A1-2樣置于75%硫酸中,50℃水浴恒溫1h,將殘余物過濾到玻璃砂芯坩堝,真空抽吸排液后放置于105.4℃的烘箱烘至恒重。
表3 A1組樣品實驗數據
采用同樣的方法和步驟得到B1組樣品的數據。
表4 B1組樣品實驗數據
計算結果得出,樣品A中,聚酯纖維 82.6%,棉17.4%。樣品B中,棉55.0% 聚酯纖維 45.0%。
1.5.2.2 方案2測試步驟分析
對照圖見圖3、圖4,實驗數據見表5、表6。
(1)預處理:將A2組樣品置于丙酮中,震蕩30min后取出,用水沖洗,去除織物上殘留的試劑。然后將樣品放于105.4℃ 的烘箱烘至恒重。
圖3 A2組樣品預處理前后纖維的對比照
圖4 B2組樣品預處理前后纖維的對比照
(2)化學溶解:將烘干后的樣品置于75%硫酸中,50℃水浴保溫1h,取出后將殘余物過濾到玻璃砂芯坩堝,真空抽吸排液,放于105.4℃的烘箱烘至恒重。
表5 A2組樣品實驗數據
采用同樣的方法和步驟得到B2組樣品的數據。
表6 B2組樣品實驗數據
計算結果得出,樣品A中,聚酯纖維 82.0%,棉18.0%。樣品B中,棉54.0%,聚酯纖維 46.0%。
1.5.2.3 方案3測試步驟分析
(1)將A3組樣品中的第一組平行樣(A3-1,A3-2)和第二組平行樣(A3-3, A3-4)置于75%硫酸中,50℃水浴保溫1h。
(2)將A3組樣品中的第一組平行樣(A3-1,A3-2)的剩余物用98%硫酸震蕩15min,將殘余物過濾到玻璃砂芯坩堝,真空抽吸排液,最終殘余物是“膠(增重劑)”,置于105.4℃烘箱烘至恒重。測試數據見表7、表8。
表7 A3組樣品中的第一組平行樣實驗數據
計算得膠的占樣品的百分比為20% 。
表8 A3組樣品中的第二組平行樣實驗數據
扣除“膠”的質量后計算出纖維含量:聚酯纖維84.2%,棉15.8%。
采用同樣的方法和步驟得到B3組樣品的數據,見表9、表10。
表9 B3組樣品中的第一組平行樣實驗數據
計算得膠的占樣品的百分比為18.5%。
表10 B3組樣品中的第二組平行樣實驗數據
扣除“膠”的質量后計算出纖維含量:棉57.2%,聚酯纖維 42.8%。
實驗數據比較,見表11、表12。
表11 A組樣品實驗數據比較
表12 B組樣品實驗結果對比
續(xù)表12
含膠面料在未經過預處理的情況下,聚酯纖維和棉纖維的含量測試值與真值相差超過6%,超出了GB/T 29862—2013中規(guī)定5%的允差范圍,說明了預處理對含膠面料纖維含量測試的重要性[4]。
從表11和表12中的數據比較可以看出,三種預處理方案都對除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采用不同的預處理方案所得到的測試值與真值差異也不相同。其中,方案3的測試值與真值的差異最小,說明該方案具有較高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