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種教育活動,也有可能產生負效應。這種負效應指的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由于內部或外部的諸多因素影響而產生的與課堂教學目標相偏離或背離的效應。教師的教學組織方式與教學方法、對教學內容的隨意解讀發(fā)揮、不當?shù)呐e例及無意識的行為等,都可能產生負效應,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 課堂教學 負效應 防范
教育效應是指“教育實際干了什么”。教育效應有正效應和負效應及零效應之分。一般把符合預定目標的效應稱為正效應,而把偏離或背離預定目標的效應稱為負效應[1]。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種教育活動,有可能產生負效應。這種負效應指的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由于內部或外部的諸多因素影響而產生的與課堂教學目標相偏離或背離的效應。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與其他課程不同的政治屬性及主要作用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意識形態(tài)領域等特征,因此對其可能存在的負效應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負效應的產生受到教師、學生、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影響,本文主要探討教師在負效應產生中的作用過程及改進防范策略。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負效應的表現(xiàn)
長期以來,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應的認識和理解往往局限于正效應上,即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客體的期待效應,等同于教育的實際效應。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負效應現(xiàn)象,或視而不見,或見而不論,有的雖然從理論上認同了,但從情感上極力排斥[2]。因此首先需要回答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過程是否產生負效應,即是否存在教學效應偏離或背離教學目標的現(xiàn)象?答案是肯定的。這種負面效應主要表現(xiàn)為:通過教學活動后,學生在認識上并不認同教師所宣揚的觀點;在情感上不接受教師倡導的價值理念;在行為上不呈現(xiàn)教師所期望的行為表現(xiàn)。當然這種負效應并非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普遍存在,只是的確存在。
二、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負效應產生中的作用過程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的通知》(教社科〔2015〕2號)指出,要“建設一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師隊伍”。這在一定層面說明,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并非都對馬克思主義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行為造成負效應的主要原因。
(一)教師的課堂教學形式與方法導致負效應。
當前對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最為突出的詬病是:教學組織形式單一,教學方法呆板,以教師講解灌輸為主,內容缺乏吸引力,過程缺乏學生參與。教師在課堂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選擇方面出現(xiàn)上述弊端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政治性、政策性和原則性很強,不采取靈活的方式方法教學,認為照本宣科式、教條式的傳授雖然效果不一定好,但是至少不會出問題。二是認為自身教學經驗、能力與水平的制約,不是不想,而是不能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無論是基于何種理由,事實上,這樣的組織形式與教學方法帶來的負效應是極為明顯的。表現(xiàn)為教師按部就班地講,學生無精打采地聽。這樣的課堂不僅是無效的,更關鍵的是事與愿違。
(二)教師的隨意解讀發(fā)揮導致的負效應。
與教師照本宣科式教學相對的是隨意解讀發(fā)揮,這也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負效應的重要原因。隨意解讀發(fā)揮指的是教師在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過程中,由于對教材內容理解不深刻、把握不準確、認識有偏差而造成的其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遞偏離或違背教材內容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的言行。單從形式上看,教師不是呆板的教條式的灌輸,有自身對教材的理解和解釋,實質上,錯誤的理解和解釋造成了更加嚴重的負效應。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偏離教材的教學要求,講解了很多與教學無關的內容,將課堂變成“故事會”,而教材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卻沒有講到或講完;二是背離教材的愿意,甚至與教學內容的本意相反的理解和發(fā)揮。例如有教師在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時,更多的是介紹我國在法制健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過的種種弊端或“冤假錯案”,又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這是法治完善進步過程中必然的現(xiàn)象,也不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國法治的巨大進步。這樣教學,學生往往記住的是負面的事件或現(xiàn)象,同時很難形成辯證地、發(fā)展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其教學是具有明顯負效應的。
(三)教師不當舉例導致的負效應。
案例教學或通過舉例的方式說明教材內容,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我們并非說這種方式方法不對,而是說案例選擇不恰當,容易導致教學負效應。舉例不當表現(xiàn)為:一是案例本身不能說明教材內容,案例與教材內容缺乏直接的關聯(lián)性,引用案例實際上不能解釋教學內容;二是案例本身存在爭議,也就是說,有的案例當前并不一定有明確的結論,可能本身就存在不同的看法;三是案例自身存在可能的負面導向;四是教師對案例的解讀存在誤讀。
(四)教師無意識行為導致的負效應。
教師的無意識行為指的是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不經意間或者隨意的、習慣性的行為表現(xiàn),包括語言、表情及身體語言等。教師的這些無意識行為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口頭語“是不是”“對不對”等,但并不是所有無意識行為都會產生負效應。產生負效應的無意識行為主要指與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相背離的行為。
三、防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負效應的策略
承認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由于教師因素產生教學負效應的客觀事實,并分析其作用過程,對于改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防范可能導致的教學負效應,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谏鲜鲅芯?,針對性地提出以下策略。
(一)承認事實,引起重視,克服不當行為。
在態(tài)度上應該客觀公正地看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正向和負向效應,認識到教師行為產生負效應的可能性。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經常開展課堂反思,審視教師在課堂中的言行。尊重思想政治理論課兼顧一般教學活動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特征的雙重屬性。站在政治的高度看待教學行為,自覺克服種種不良行為,防范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果。
(二)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政治素養(yǎng)。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具有超越其他學科和專業(yè)教師的政治素養(yǎng),包括理論修養(yǎng)和政治覺悟,因此必須加強學習。一是加強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學習。如同教授發(fā)動機的老師必須掌握發(fā)動機運行的原理一樣,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就是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原理、基礎理論。二是加強黨和國家重大政策文件的學習。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明白之間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和內在邏輯聯(lián)系,并結合當前豐富的社會實踐,理論聯(lián)系實際,融會貫通。三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統(tǒng)編教材的學習。統(tǒng)編教材是黨和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同時是黨和國家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要求的集中體現(xiàn)。要深刻分析教材內容和理論體系,準確把握教材編寫意圖,正確認識教材理論觀點。在吃透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將課程教學目的細化落實到課堂教學,恰當精準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并以教學目標實現(xiàn)為教學起點和終點。
(三)加強教學方法研究,提高教學能力水平。
一是加強一般課堂教學方法的學習和研究。例如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方法、課堂教學藝術等,尤其是非師范專業(yè)畢業(y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更要加強學習和研究。二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研究,主要指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尊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例如既不能簡單武斷地否定“講授灌輸”的作用,又不能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只能采取“講授灌輸”的方法。三是加強對教學對象的研究。“目中無人”或不能“以人為本”是眾多看似好的教學方法最終難以取得成效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生的一般特征、學習特點及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特點,是選擇教學方式方法的重要基礎依據(jù)。要預判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教學過程和情境中可能的反應和表現(xiàn),要突出學生的參與和互動。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教育學——情境與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黃海波.思想政治教育的負效應及其抑制[J].思想教育研究,1995(04):41-43.
[3]鄭衛(wèi)銘.“教育負效應”之我見[J].青海師專學報,1993(03):4-7.
[4]林良章.教育負效應探微[J].教育評論,1993(0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