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文鑒賞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wù),也是中考的必考點。如何鑒賞,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一是知人論世,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二是語言賞析,緊扣文心詩眼;三是細品意象,分析創(chuàng)作手法;四是感同身受,體悟詩人情感。
關(guān)鍵詞:中考古詩鑒賞;教材意識;備考策略
自2013年寧波市中考設(shè)立古詩鑒賞題以來,古詩鑒賞一直是丟分的重災區(qū)。查閱近幾年的古詩鑒賞,考點主要圍繞這三個方面:1.詞句理解;2.語言特色及藝術(shù)手法;3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筆者對本校九年級100位學生進行古詩鑒賞答題情況調(diào)查,分析如下:古詩知識網(wǎng)絡(luò)建構(gòu)欠完善占18%,分析理解鑒賞欠到位25%,解答問題技巧欠嫻熟占35%,語言表達能力欠加強占22%。由此得之,學生的疑問大都集中在內(nèi)容理解和表達技巧上。其實學生也并不是沒有掌握這些知識,而是在具體的語境中不知何時運用,如何運用。筆者認為中考中古詩詞的很多知識點,其實都能在課本中找到影子。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一定要用好教材,要立足課內(nèi),著力課外,遷移中考的解題能力。筆者以九上《詞五首》教學為例,略談中考古詩鑒賞的備考策略。
一、 知人論世,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
我們歷來愛用“文如其人”來評價作者及其作品,因而“知人論世”自然也就成為我們品評文學作品的一種思維習慣。深入了解時代背景,對我們鑒賞古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比如北宋中前期,宋太祖“重文輕武”,喜歡派文官擔任邊區(qū)主帥,于是盛產(chǎn)邊塞詩,其中以范仲淹為代表,雖為文官但治軍有方,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卒,有詩稱贊“小范老子腹中有數(shù)萬甲兵”?!稘O家傲·秋思》正是西北軍中的感懷之作。
其次了解詩人個人的生平遭遇?!段淞甏骸愤@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時她是53歲,那時,她已經(jīng)處于國破家亡中,丈夫趙明誠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xiāng),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為悲苦。
知曉生活背景,把握情感的流向。了解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與主要風格,那么我們就有一面關(guān)照詩人情感的鏡子,了然于胸地分析詩歌的情感。
二、 語言賞析,緊扣文心詩眼
古人寫詩作詞,講究錘煉字面。凡在節(jié)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謂“文心”“詩眼”。以《武陵春》為例。
《武陵春》中怎一個“愁”字了得,“愁”字為情感切入口,分析詞的上闋寫了愁的外在行為“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和原因“物是人非事事休”,下片另辟蹊徑,寫道“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尋求一個消除痛苦的去處,不過轉(zhuǎn)而又否定了自己的計劃,“只恐雙溪舴艋舟”,“愁”本來是一種抽象的情感,看不見,摸不著,為增其可感性,李清照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然有了重量。她的愁苦中包含著國難、家破,夫亡的悲痛。
文心,詩眼是指跟詩的意境關(guān)系最為密切、最能表情達意的關(guān)鍵字,即古人所講的“一字傳神”的字。古詩詞鑒賞時,抓住文心詞眼,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是最經(jīng)濟實用的答題策略。
三、 細品意象,分析創(chuàng)作手法
古典詩詞以含蓄而著稱,這跟詩歌自身的精煉語言有密切關(guān)系,而語言的載體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各種表現(xiàn)手法。以《江城子·密州出獵》為例。
讀這首詞,我們不僅要關(guān)注這首詞的內(nèi)容,更要讀懂這首詞中的典故。第一個典故“親射虎,看孫郎”?!度龂尽侵尽O權(quán)傳》載:“二十三年十月,權(quán)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凌亭,馬為虎傷。權(quán)投以雙戟,虎卻廢。”詞人以孫權(quán)自喻,表達詞人的“狂”。第二個典故“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據(jù)《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載:漢云中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卻因為報戰(zhàn)果時多報了殺敵六人而獲罪削職。馮唐向文帝進諫,文帝命馮唐持符節(jié)去云中郡赦免魏尚,復為云中守。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比,委婉地表達了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愿。第三個典故“西北望,射天狼”。據(jù)《晉書·天文志》載:“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蘇軾在詞中隱喻侵犯北宋邊境的遼國與西夏,借此表達自己愿赴邊疆抗擊西夏等侵擾、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对~五首》里用得最多的修辭是用典,化用各種歷史故事,旁敲側(cè)擊地展現(xiàn)了詩人的意志與愿望。
理解詞人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手法是理解曲詞的鑰匙,因而在鑒賞中也要文本細讀,全方面、深層次地把握詩歌。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有比喻、擬人、用典、互文、對偶、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正側(cè)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化動為靜(以動襯靜)、以小見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寓褒于貶、明褒實貶、欲擒故縱、畫龍點睛、重章疊句、白描與工筆、以樂景寫哀情等,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極大地提升了詩歌的審美價值。
四、 感同身受,體會作者情感
詩歌賞析的最高階段,就是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如何把握詩歌的情感,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反復誦讀。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可以讓我們感知曲詞中的意境和意緒。比如多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能感受到詩人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復失地的大業(yè),充分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激情和雄心壯志。其次,了解詩人的生平背景。探尋詩人的情感,對詩人所生活的時代及個人生平事跡有一個比較透徹的了解。第三,分析表現(xiàn)手法。詩詞情感的表現(xiàn)手法常見的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等,只有深入把握創(chuàng)作技巧,才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
中考設(shè)題的本質(zhì)是對課本知識遷移應用能力的考查。盡管中考古詩鑒賞題型靈活,形式多變,但是我們只要能夠洞悉考查方向,掌握了基本的詩詞鑒賞知識之后,學會知識的遷移應用,這樣就能將從課本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考試中去。所以教材意識不可或缺,《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指出:“認真鉆研教研,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筆者認為與其向外擴展,不如向內(nèi)收攏,回歸教材,立足課內(nèi),著力課外,完成舊知向新知的遷移。
參考文獻:
[1]陳蓉.例談中考古詩詞閱讀情感把握題的解題策略[J].教學周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8(Z1):92-95.
[2]《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九年級上冊《詞五首》.
作者簡介:
陳絨,浙江省余姚市,浙江余姚市姚北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