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俐遐 ,劉瓊 ,黃艷 ,杜宣延 ,楊曉峰 ,余乃通
(1.四川攀枝花市農林科學研究院,617061;2.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作為攀枝花地區(qū)大宗蔬菜最主要的栽培種類之一,其生產規(guī)模近年來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番茄的重茬栽培導致番茄產區(qū)的病害發(fā)生日益嚴重,往往造成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因此,加強番茄病害的防治研究是保障番茄產量及品質的一項重要措施。
番茄晚疫病又稱番茄疫病、黑稈病,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侵染所致,是一種毀滅性的世界性蔬菜病害[1]。隨著露地、春、秋、冬保護地交叉常年種植,番茄晚疫病已成為頻頻發(fā)生的周年性病害,連續(xù)陰雨天氣多的年份為害嚴重。國內外針對該病害的防治方法開展了大量研究。目前生產上仍然以化學農藥防治為主,但大量化學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導致農田生態(tài)結構的破壞、防治對象抗藥性、農藥殘留等諸多副作用。因此具有低毒、低殘留、環(huán)境友好型的生物源農藥逐漸受到農藥界的重視與青睞。許多生物源農藥已得到研究與應用,如與化學藥劑輪換使用的小檗堿防治萵苣霜霉病具有良好效果[2],且對西瓜、南瓜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3,4];乙蒜素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5]。但有關生物殺菌劑對番茄晚疫病的田間防效評價少有研究。本文應用6種生物殺菌劑對番茄晚疫病進行了田間藥效試驗,以期篩選出適宜于攀枝花地區(qū)早春番茄晚疫病防治的生物殺菌劑,提高本區(qū)域番茄的產量和品質。
供試番茄品種為吉諾比利,粉果型。供試藥劑共6種,具體見表1。
①基本情況 試驗安排在攀枝花市仁和區(qū)啊喇鄉(xiāng)官房村一戶村民的番茄大棚地進行。試驗地土壤為壤質土,前茬作物為姜,所有處理番茄播種時間、種植密度、栽培管理條件等所有操作均一致。
②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7個處理。處理1:凈土丹2 000 g/667 m2(每667 m2按用水量45 L計算);處理 2:枯草芽孢桿菌 1 000 g/667 m2;處理 3:愛益康植物疫苗300倍液;處理4:細菌疫苗300倍液;處理5:寡雄腐霉菌750倍液;處理6:嗜酸紅假單胞菌200倍液;處理7:清水對照。每處理3次重復,共18個小區(qū),每小區(qū)30株,小區(qū)面積5.4 m2,隨機區(qū)組排列。
③施藥時間及方法 于2017年2月確定試驗地并劃分試驗小區(qū),3月3日開始第一次施藥,以后每隔7 d用藥1次,共施4次。施藥方法為灌根:根據已設置的施藥濃度,按每株灌溉藥液量300mL計算出各小區(qū)用藥量和對水量,采用二次稀釋法配制藥液,對照區(qū)灌等量清水。為減少施藥誤差,不同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前均用清水洗滌對藥工具3次。
表1 供試藥劑
④病情調查 于3月3日第一次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shù),以后于每次施藥后7 d分別調查一次病害發(fā)生情況,整個試驗過程共調查5次。每次以株為單位調查發(fā)病株數(shù)和病害級別,并根據相關公式計算發(fā)病率、病情指數(shù)、防治效果。番茄晚疫病病情分級標準采用5級標準法:0級,無癥狀;1級,病葉占全株總葉片1/4以下;2級,病葉占全株總葉片1/4~1/2,莖稈上有少數(shù)病斑;3級,病葉占全株總葉片1/2~3/4,20%以上莖稈有病斑;4級,病葉占全株總葉片3/4以上,大部分葉片已枯死,有時莖也枯死,單株有一個果實發(fā)病。
發(fā)病率、病情指數(shù)和防治效果計算公式:發(fā)病率 (%)=(發(fā)病株數(shù)/調查總株數(shù))×100;病情指數(shù)=[∑ (病級株數(shù)×病級級值)/(總株數(shù)×病級最高級值)]×100;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式中的CK0、CK1分別為清水對照區(qū)施藥前病指、施藥后病指;Pt0、Pt1分別為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前的病情指數(shù)、施藥后的病情指數(shù)。
表2 不同處理番茄晚疫病發(fā)病率
表3 不同處理番茄晚疫病防治效果
⑤安全性觀察 每次藥后1、3、7 d目測觀察1次各藥劑處理小區(qū)番茄生長情況,看有無藥害情況發(fā)生。
由表2可以看出,施藥前各處理均有晚疫病發(fā)生, 處理 1、2、3、4 的發(fā)病率為 4.44%, 處理 5、6、7的發(fā)病率為3.33%;4次藥后,6個處理的發(fā)病率均低于對照,說明6種生物殺菌劑對番茄晚疫病的發(fā)生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由表3可知,在用藥后,對照的病情指數(shù)增長值均高于其余6個處理,為2.0~5.3;處理1的病指增長值為-0.6~0.2,防治效果為68.1%~91.5%;處理2的病指增長值為 0~0.9,防治效果為71.4%~76.7%;處理3的病指增長值為0.6~2.3,防治效果為53.6%~74.6%;處理4的病指增長值為0.5~1.1,防治效果為66.3%~81.7%;處理5的病指增長值為0.6~0.9,防治效果為50.0%~77.0%;處理6的病指增長值為0~0.3,防治效果為71.4%~82.0%。4次藥后的防效從高到低為處理1>處理6>處理4>處理5>處理2>處理3;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處理1與其他5個處理間差異極顯著,處理6與處理4間差異不顯著,處理5與處理2間差異不顯著與處理3差異顯著,處理2與處理3間差異不顯著。6個處理對番茄晚疫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基本上都隨用藥次數(shù)的增加而呈上升趨勢,在第三次藥后均達70%以上。其中,以處理1的防效最高,達90%以上。
本次試驗表明,利用凈土丹、枯草芽孢桿菌、愛益康植物疫苗、細菌疫苗、寡雄腐霉菌、嗜酸紅假單胞菌這6種生物殺菌劑分別對番茄進行灌根處理,均對番茄晚疫病具有一定防治效果。綜合來看,凈土丹的防效最好,建議生產上優(yōu)先選用防效較高的凈土丹、枯草芽孢桿菌、細菌疫苗、嗜酸紅假單胞菌中的一種,后期則將6種殺菌劑進行輪換使用。本次只針對灌根一種施藥方式進行了試驗,生產中在施藥方式上,建議將灌根與噴施相結合,以便起到更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試驗中的凈土丹,其有效成分包含殼寡糖和枯草芽孢桿菌,其中,殼寡糖具有誘導植物產生抗病性的能力,可以改變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生長,對多種真菌、細菌和病毒均可產生免疫和殺滅作用;枯草芽孢桿菌則是一種細菌性殺菌劑,具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通過競爭性生長繁殖而占據生存空間,阻止病原菌生長,在植物表面迅速形成一層高密保護膜,保護作物免受病原菌侵害,同時可分泌抑菌物質,抑制病菌孢子發(fā)芽和菌絲生長。通過拮抗細菌的營養(yǎng)競爭、位點占領等保護植物免受病菌侵染。
植物疫苗、細菌疫苗則類似于動物疫苗,通過植物根系接種,使有益微生物進入植株體內各個器官,從內在激活誘導作物的抗病能力。
寡雄腐霉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種攻擊性很強的寄生真菌,是植物致病真菌的天敵,具有廣譜、高效、抗病、促長、增產、環(huán)保等眾多的特點,能在多種農作物根的周圍定殖,不僅不會對作物產生致病作用,還能抑制或殺死其他致病真菌和土傳病原菌,減少病原菌的入侵;同時,寡雄腐霉產生的分泌物及各種酶,是很好的促進植物生長的活性劑,能夠促進作物根系的發(fā)育,提高養(yǎng)分的吸收。
嗜酸紅假單胞菌是一種光合細菌,屬于農用殺菌劑,既能防病又有菌肥的作用。通過與拮抗細菌一起進行營養(yǎng)競爭和一系列作用而保護植物免受病菌侵染,并且能夠催芽、壯苗,促進植物的生長,對作物和環(huán)境都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