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功偉 馬艷波 李亞楠 努爾迪亞爾吾拉木
摘要:以漢辦志愿者為例的漢語言文化國際推廣行為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碰撞沖突,就會使跨文化傳播出現(xiàn)危機,如何認識漢語言文化國際推廣遇到的諸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達到文化認同,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漢語言文化國際推廣;壁壘
一、漢語言文化國際推廣與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漢語言文化國際推廣的過程就是跨文化交際的過程[1]。在文化流通過程中,一旦無法認同雙方的文化觀念,就無法認同雙方的文化內(nèi)容,就會導致文化誤讀和文化沖突的產(chǎn)生。
二、漢語言文化國際推廣可能的壁壘:文化誤讀和沖突
文化誤讀是對自己本民族文化或他文化中一些常見或不常見現(xiàn)象的誤解。文化沖突是指不同文化相互接觸產(chǎn)生的碰撞和摩擦。造成文化誤讀和文化沖突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知心理
從認知發(fā)展角度來看,我們的交際對象在最初面臨他文化之時,通常是陌生的,然后可能會出于某種原因主動或被動地接觸他文化,之后,受眾可能對他文化表現(xiàn)出三種不同的態(tài)度[2],一是歧視或偏見,二是中立,三是認同。當我們在傳播漢語言文化時,如果我們的傳播對象在認知心理上對我們的文化是存在歧視或偏見的,一旦我們沒有及時扭轉(zhuǎn)他們的這種觀念,他們就會對漢語言文化產(chǎn)生抵觸情緒,慢慢疏遠、排斥。
(二)思維方式異同
思維方式是一個文化體在漫長的歷史和文化積淀中形成的認知模式[3]。因為歷史發(fā)展軌跡不同,宗教信仰差別,生活環(huán)境各異,思維方式也會不同。中國人善長演繹思維,所以形成了墨守成規(guī)、缺乏創(chuàng)新和突破的習慣。西方人思維主要是歸納性思維,不滿足于一般的依賴,而追求對個別的精確。中國人看事情喜歡從宏觀的角度看事物,全面考慮各種元素。西方人從具體的一個點出發(fā),然后層層深入。中國人推崇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一般不走極端,信奉中庸之道。而西方的對立性思維方式則是明辨是非和曲直,不論和什么人,做什么事情都不會混淆過多的私人感情。中國人的感性思維很發(fā)達,西方人則是理性思維占主導。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不同民族對相同文化的理解就不同,由此就會導致文化誤讀和文化沖突。
(三)跨文化意識的阻力
1、“文化冰山”對認知造成的困難
文化就像一座冰山,有一些文化,如語言、生活方式、行為舉止和交際方式等,相對來說是人們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的,我們稱之為浮在水面上的文化;而一些很難被發(fā)現(xiàn)和理解的文化,如交際規(guī)則、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我們稱之為隱藏在水面下的文化[4]。在漢語言文化傳播過程中,被傳播者很難發(fā)現(xiàn)隱藏在表面文化背后的文化,認為自己所看到的表面的事物就是漢語言文化的所有體現(xiàn),就會把具有深厚內(nèi)涵的漢語言文化看得過于粗淺,由此產(chǎn)生文化誤讀和文化沖突。
2、三大敵人
(1)文化優(yōu)越感:文化優(yōu)越感,或稱文化中心論,是三大敵人中最主要的敵人,不僅毒害最大,也是其他兩大敵人的根源[5]。受文化優(yōu)越感毒害的人會把自己文化中的風俗習慣、交際規(guī)則、思維方式和自身文化價值觀等觀念作為衡量他文化的唯一標準[2],對其他社會嚴重偏見,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對其他文化采取敵對態(tài)度,認為本群體,本國母語文化最好,拒絕接受他文化。
(2)文化模式化:受文化模式化毒害的以一種固有的模式看待他文化,將每種文化中的所有人看成是沒有區(qū)別的[6],比如:相信愛爾蘭人性情暴躁,易于發(fā)怒,日本人個子矮小,性情狡詐,猶太人思維敏捷,視財如命,黑人既迷信又懶惰等等。并且就算意識到了自己的看法過于片面,也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
(3)文化偏見:文化偏見論者采用的是一種不公平的、帶偏見的,甚至頑固不化的歧視態(tài)度對待于己不同的文化[6],對過于簡化、過于概括或者言過其實的現(xiàn)象深信不疑,態(tài)度固執(zhí)又缺乏理性,就算意識到了有所不同,也拒絕改變自己的看法。
三、實現(xiàn)文化認同
針對上述問題,應該怎樣更好的傳播漢語言文化,就對作為漢語言文化傳播史者的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
對外漢語教師必須是一個能力全面的人,要具備夯實的專業(yè)知識,能在學生出現(xiàn)偏誤的時候及時準確的糾正;還要具備規(guī)范化的漢字書寫能力,正確的筆畫筆順是寫好漢字的基礎(chǔ),教師是起到示范作用的主體,教師的漢字書寫規(guī)范程度,必定會影響學生;除此之外,還要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能和學習者們溝通交流,可以更快融入,更快的適應,也是進行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對比的基礎(chǔ)。
(二)改進教學方法
中國式的教育方法是根據(jù)中國的國情和教育制度,在長期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總結(jié)下的產(chǎn)物,適用于中國學生,不一定適用于其他民族的學者。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分析學習者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目的,學習心理等情況,選擇適用于學習者的學習方式。要善于應用多媒體輔助設(shè)備進行教學,采用圖片,音頻,視頻等手段可以更直觀展現(xiàn)所要教授的知識,也可以激發(fā)學習者學習興趣,使學習者更容易接受。還要開展各類實踐教學活動,只靠理論知識就讓學習者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化文化是不現(xiàn)實的,要讓他們在實踐中,用親身體驗來感知中化文化的深層內(nèi)涵。
(三)尊重不同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識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師必須尊重不同的文化,不斷了解交往國家的語言和文化,比較兩種文化或文化的差異,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減少誤解和矛盾,增進雙方的理解和感情。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理解跨文化交際中他文化人們的行為。只有克服文化局限性的羈絆和偏見,才能客觀的認識問題避免文化誤讀和文化沖突。
四、結(jié)語
語言和文化的推廣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的國策,對我國的各項發(fā)展都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而我們作為漢語言文化國際推廣的中間媒介,要認識到自己的使命,面對變化迅速的新時代,要認識到文化交流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想好應對之策,更要積極探索,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成為中華文化行走的代言人。
參考文獻:
[1]王銀花.對外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研究.學位論文[D].南昌大學2013.
[2]宋曉燕.漢語國際推廣戰(zhàn)略下的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傳播.中州學刊[J].2015,(11):168-171.
[3]溫曄.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優(yōu)越感”--從“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最強”談起.課外語文(下)[J].2016,(7)期:142-143
[4]魏倩.如何培養(yǎng)對外漢語教師的雙文化意識.群文天地[J].2012,(14)
[5]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寫出版社,2009:30-31.
[6]陳旭遠楊宏麗.論跨文化教學的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全國教學論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一屆學術(shù)年會暨第二屆課程與教學論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08.
作者簡介:1.戴功偉,男,1969.6.18,遼寧省綏中人,漢族,副教授,研究生;2.馬艷波,女,1981.04.28,遼寧朝陽人,漢族,副教授,研究生;3.李亞楠,女,1997.01.01,黑龍江人,漢族,本科在讀,對外漢語教學;4.努爾迪亞爾吾拉木,女,1999.6.1,新疆喀什人,維吾爾族,本科在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