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課具有時間短、內容精、容量小、易傳播等特點。高校思政課開發(fā)了不少微課資源,有利于激發(fā)大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大學生個性發(fā)展需求、增進師生課堂互動。微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運用時,應重視微課教學的因材施教,注重內容精細,形式多樣,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變,重視微課的平臺建設。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微課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開始運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微課目前在高校思政課中越來越受重視,也開發(fā)了不少微課資源,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仍存在微課太分散,微課的總體數量不夠豐富,現有的微課實用性和實效性不是很強,相當一部分微課內容重復,思想性不強,甚至出現“娛樂化”傾向等問題。所以,從微課特點、思政課教學內容、大學生思想特點等方面出發(fā),頂層設計,整體規(guī)劃,從理論上回答“為什么思政課微課能加強大學生思想引領,怎樣開發(fā)運用思政課微課加強大學生思想引領”這一核心問題,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領導,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提高思政課引領大學生思想的質量和效率。
一、微課概念及研究現狀概述
“微課”一詞最早來源于國外,在國外的研究中,與“微課程”有關的名詞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對“微型課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國阿依華大學附屬學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課程(Minicourse),也可稱為短期課程或課程單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實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項目;2008年秋,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一分鐘教授”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師把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地聯系起來,以產生一種“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梢钥闯觯簢庠絹碓街匾暋拔⒄n程”、“微視頻”的研究,但其核心組成資源不統(tǒng)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視頻式;課程結構較為松散,主要用于學習及培訓等方面。國外微課內容的呈現形式多樣,如卡通動畫、電子黑板、真人演講等,課程面向不同年齡、專業(yè)等人群,其內容短小精悍,并配有對應的字幕,便于人們學習。如Khan Academy、TED-Ed、Teachers Tv、In Time、Watch KnowLearn等微課資源網。
在理論研究方面,對微課的定義,國內學者各有不同的觀點,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說法,但國內研究者都更加注重微課與實際課程標準、課程資源等內容的結合。其中胡鐵生定義微課是“包含與教學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練習、微課件、微反思及微點評等支持性、擴展性資源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黎加厚定義它是“有明確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張一春定義微課是“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圍繞某個知識點開展的教學活動”。對微課的特點,大多學者認為,具有時間短、內容精、容量小、易傳播、易操作、適合個性化學習等特點。
在實踐研究方面,對于微課在高校思政課的開發(fā)應用,研究者從教師、學生、思政課程的內在需求角度,分析了微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對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張文風認為微課對于思政課既是有效的輔助手段,更是優(yōu)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微課形式能夠有效調動高職學生學習積極性。陳雨認為教學覆蓋范圍實現從“課堂”到“網絡”的拓展,教學方式實現從“灌輸”到“對話”的轉變。更多研究者對微課在思政課具體教學中的應用途徑和對策進行了研究。主要有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微課的設計,包括微課的選題、教學過程的設計與制作;二是微課的應用平臺,借助何種應用平臺更適合思政課程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如孫忠良等《“微課”教學在“概論”課程中的設計與運用——以“概論”第九章為例》,張敏《“微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初探》。
當前究高校思政課微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應用還處于淺層次的探索階段,相關的理論研究、操作模式、應用指導與技術培訓等方面仍顯不足,高校思政課微課建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趨同化”的問題,具有特色的微課仍比較少。
二、微課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的積極作用
(一)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靈活安排學習進度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大學思政教師的教學,主要是針對 大多數學生而設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而一些基礎比較差、反應慢的學生可能會對一些重點難點內容難于理解和把握,課后高校思政教師一般很少與學生溝通或者親自指導,這導致一部分學生對理論難于理解,產生厭學情緒,影響教學效果。而微課教學視頻格式一般為支持網絡傳輸的多媒體格式。根據思政課教學內容設計的系列微課教學視頻,內容三豐富、形式多樣,完全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大學生家庭、宿舍、校外活動的在線學習、碎片化學習,不用受到傳統(tǒng)教堂的限制。大學生可以根據個人需要隨時暫?;蛘咧匦虏シ牛钡酵耆斫庹n程內容。另外,微課學習可以在課外或家中比較清靜、輕松的環(huán)境下進行, 這種學習方式有別于氣氛緊張的傳統(tǒng)課堂,能夠使學生更加放松,提高學習效率。
(二)激發(fā)大學生學習興趣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大學生,主要是“90后”、“00后”,新時代的大學生由于自身存在的特點和缺陷、思政教學內容與中小學重復、網絡文化與產,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給高校思政課教學帶來嚴重困難,不少老師反映現在的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氛圍是一屆不如一屆,對思政課不重視,缺乏學習興趣,到課率低,組織課堂教學難度大。而據心理學家研究調顯示,學生在課堂專心聽講的平均時間只有 10分鐘。在大學思政課堂上,不少教師還采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宣講式 ”的教學方式 ,以教師“講”為主導,勢必無法提高學生的興趣 。而微課短小精悍, 每個課程視頻 10 分鐘左右,主題突出,內容集中,形式多樣,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另外,在思政課微課中,教師會結合教學主題,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像、視頻、聲音以及動畫結合起來,利用新媒體技術將一些難點、重點通過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 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緩解了學生的厭倦心理。 教師在微課中也會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知識。
(三)滿足大學生個性發(fā)展需求
大學生是個性張揚的一代人,每個大學生都有不同的發(fā)展需求,有的學生比較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有的學生喜歡討論時政,也有的喜歡理論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以及學習基礎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現在思政課教學一般都是大班教學,面對眾多學生無法兼顧到每一個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很難實現因材施教。而新媒體技術下的微課教學使每個學生能按自己基礎、能力和興趣選擇教學視頻,可以自主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類教學?;A好的學生和基礎差的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靈活自主安排學習,通過反復觀看微課、多次學習、拓展學習和領悟知識內涵,充分體現了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教學理念。
(四)增進師生課堂互動
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多采用案例教學、問題式教學、情景教學等方法,但由于大班授課,學生多達一二百人,很難有效組織課堂互動活動,即使開展活動,效果并不理想。采用思政課微課教學后,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增加了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交流的時間。通過微課,教師可以事先安排學生觀看教師布置的微課視頻內容,提出相關問題,搜集整理相關資料,然后在課堂分組進行討論,課后教師可以收集學生的反饋,完善微課的后期制作。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更多地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主要在課堂上負責組織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度。
三、微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重視微課教學的因材施教
高校思政課微課設計時,應發(fā)揮微課小而精的特點,提高教學的針對性。高校思政課受教育對象均可以系列微課中尋找到適合自身學習需求的內容。當前高校思政課微課存在趨同性,內容、情節(jié)等大同小異,很難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需求。高校思政課微課設計時應考慮高職生、本科生、研究生的不同特點和層次,同一學院還要考慮不同專業(yè)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編制過程中運用形式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方法,利用情境體驗、問題探究、小組討論等教學手段,在課堂中延伸其探究活動、互動環(huán)節(jié),提高思政課微課的可操作性、可實施性,從而提高思政課微課教學的效率。
(二)微課注重內容精細,形式多樣
思政課微課一般時長在10分鐘左右,甚至更短,不可能和傳統(tǒng)教學那樣時間充足。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必須精選教學內容,不可能把所有知識都“微課化”。因此,微課以精短視頻內容表現,對微課要有不同分類和定位,比如概念解釋型、政治理論型、時事熱點型、動畫娛樂型等,便于合理應用。對微課核心部分的制作技巧和呈現形式應精心設計。微課內容的表現形式不再僅僅是某課堂的一段簡單的錄制視頻,而是通過錄屏軟件、Flash 等技術制作的視頻,讓形式豐富多樣,生動有趣,從而更好引起學生的關注。例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九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節(jié),可以采用一段中國夢的動畫來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產生一種真實可見的情境感觸。另外,微課內容也要形式多樣,不僅僅是微課件、微視頻,思政教師應該根據具體需要設計微教案、微課件、微練習、微反思、微點評、微反饋等系列教學資源。同時要注重整個課程所有章節(jié)間的邏輯結構體系和教學目標,注重各個微課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有完整的知識體系,特色的課程內容和完備的教學、互動、考核、評價和數據分析系統(tǒng),而不是各自為政,分散凌亂的單個視頻。
(三)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
高校思政課的編寫者已經做到了從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的轉化,但教材體系不等同于教學體系,教材體系具有科學性、理論性、權威性、嚴肅性,缺乏形象性、生動性、針對性。思政課教師如果嚴格按照教材上課,照本宣科,教學效果肯定不佳,思政課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將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思政課教師制作微課時,通常發(fā)現教材的理論內容和標題很難通過微課去呈現,比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十四章的內容,有的標題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等諸如此類,用微課去講解這部分內容,肯定要進行靈活處理,要通過數據、案例、圖片等多種形式去闡述,否則單純照搬教材內容,學生很難明白理解。當然,制作微課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不能脫離基本教學任務和目標,但不能僵化,可以將教學內容專題化、任務化、碎片化,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和興趣去選題,微課的名稱不一定和書本上章節(jié)目某個標題完全一樣.微課是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學生的,應該從教學體系出發(fā)制作微課。
(四)重視微課的平臺建設
平臺是微課建設的主要載體,思政課微課開發(fā)后應在網絡平臺發(fā)布。高校校園網是思政課微課發(fā)布的重要選擇之一??梢越柚@思政網站、思政教育網絡課或精品課程網站,在校內由全體師生共享,同時要加強微課的前臺顯示和后臺管理,由專門人員負責用戶管理以及微課的上傳、審核、發(fā)布、查找、刪除、瀏覽等功能。此外,由于部分大學生自律、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如果不嚴格微課學習考核檢驗方式的話,微課學習可能會流于形式。因此發(fā)布的微課一定要強化在線測試功能,比如學生在學習完某章節(jié)的微課課程知識后,平臺上會有一些“不能跳躍”的在線檢測題,答完后才能學習下一個微課,微課視頻不能隨意拖動等等。教師還可以在后臺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和考核,以便即時指導學生。
思政課微課開發(fā)后可用于輔助思政理論課、黨課教學。高校思政理論課、黨課教師可將微課作為素材應用到實際教學中,以生動的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深化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還可以通過“翻轉課堂”,促進師生互動,實現“教學相長”。
開發(fā)思政課微課移動學習平臺,可以開發(fā)App課程運行平臺,通過開發(fā)學習、討論、問答、考核等功能模塊,將課程內容以微課形式向用戶推送,使用戶能夠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適時學習。學生可以通過使用手機Android和IOS操作系統(tǒng),通過APP進行適時學習和互動討論,菜單式選擇學習內容,增強了培訓的靈活性和實效性。高校也可用于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蓮V泛應用到主題班會、主題教育、社會實踐等活動中,貫穿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實現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參考文獻:
[1]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
[2]胡鐵生.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fā)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
[3]竇菊花.微課研究綜述[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8)
[4]陳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微課的開發(fā)與應用[J].黑河學刊,2015(6)
作者簡介:肖贊(1978-),男,湖南長沙人,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