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斌,樊海平,鐘全福,林 煜,薛凌展,秦志清
(福建省淡水水產(chǎn)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大刺鰍(Masracembeluearmatu),俗稱辣錐、角羅鰍、刀鰍、鋸齒泥鰍、豬姆鋸等,隸屬于鱸形目、刺鰍科、刺鰍屬,我國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各水系[1-3]。大刺鰍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一直被視為滋補珍品,深受人們喜愛。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適合棲息的環(huán)境面積逐年縮減,導致大刺鰍野生種群資源嚴重衰退,因此應開展大刺鰍人工繁育及人工養(yǎng)殖,這對資源恢復及市場供應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有關大刺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學特征[4]、人工繁殖[5-6]、性腺和胚胎發(fā)育觀察[7-8]、遺傳多樣性分析[9-10]、病害防治[11]等方面,但有關大刺鰍對常用漁藥的急性毒性研究迄今尚未見報道。為了有效控制人工繁育和養(yǎng)殖生產(chǎn)中的病害,保障繁育和養(yǎng)殖工作的順利進行,本研究開展了阿維菌素溶液、高效氯氰菊酯溶液、二氧化氯、三氯異氰尿酸、濃戊二醛溶液、立達霉共6種常用殺蟲、殺菌漁藥對大刺鰍苗種的急性毒性試驗,探討其安全用量和使用方法,旨在為大刺鰍苗種培育及養(yǎng)殖生產(chǎn)中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用大刺鰍苗種為順昌兆興魚種養(yǎng)殖有限公司人工繁育獲得的健康子一代苗種,平均全長(7.65±1.03)cm/尾、平均體重(1.193±0.529)g/尾,經(jīng)抽樣檢查,活力良好,體表完整無出血潰爛。試驗前,將大刺鰍苗種暫養(yǎng)于實驗室玻璃水簇箱中,正常投餌換水,連續(xù)充氣、溫度控制在25.0~28.0℃,暫養(yǎng)7 d,待大刺鰍苗種適應環(huán)境后開始試驗,試驗開始前24 h停食,并一直持續(xù)至試驗結束。
試驗選用的6種常用漁藥均購自漁藥專賣店,其品種、有效成分含量、生產(chǎn)企業(yè)詳見表1。試驗用漁藥在使用前先配制成母液,然后按照試驗設置的濃度和試驗溶液體積計算相應的母液添加量,按所需體積稀釋。
表1 試驗用漁藥來源
試驗地點為福建省順昌縣兆興魚種養(yǎng)殖有限公司,采用半靜態(tài)換水補藥的急性毒性試驗法,在室內進行試驗,每12 h全部換水補藥1次。試驗容器為直徑30 cm、高30 cm的圓形塑料桶,試驗用水為經(jīng)過充分暴氣的機井水,試驗水體體積為10 L,試驗期間水溫為25.0~28.0℃,溶解氧為5~6 mg/L,pH為7.8~8.1。根據(jù)試驗用漁藥的使用劑量,并參考其它魚類相關的毒性試驗結果,按等對數(shù)間距設計藥物濃度梯度。在正式試驗前進行預試驗,取得96 h的100%死亡濃度和零死亡濃度后,確定試驗濃度范圍,在此濃度范圍內設置5~6個濃度梯度組和1個空白對照組,并根據(jù)每24 h的試驗結果,補充相應試驗濃度組(表2),以確保獲得24、48、72、96 h的100%死亡濃度和零死亡濃度,用于其半致死濃度LC50的計算。每個試驗濃度組設3個平行,隨機放置試驗大刺鰍苗種7尾。試驗前12 h連續(xù)觀察記錄試驗大刺鰍苗種的中毒癥狀,以后定時觀察和記錄大刺鰍苗種的活動情況、中毒癥狀和死亡數(shù)量,并及時撈除死亡的大刺鰍苗種,試驗持續(xù)96 h。
表2 試驗藥物濃度
續(xù)表2
分別統(tǒng)計24、48、72和96 h各時段大刺鰍苗種的死亡率。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Excel 2007軟件處理,試驗結果采用線性回歸法,以試驗漁藥濃度的常用對數(shù)為縱坐標,死亡率為橫坐標,利用SPSS 13.0軟件進行回歸分析,求出試驗漁藥濃度對數(shù)與死亡率的回歸方程,分別求出6種漁藥作用下大刺鰍苗種的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濃度(Lethal concentration 50,LC50)[12-13],并計算各種漁藥對大刺鰍苗種的安全濃度(Safety concentration,SC)[14],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LogLC50的95%置信限=LogLC50±1.96×d[∑(p×g/n)]0.5
安全濃度(SC)=96 h LC50×0.1
式中:d為相鄰劑量組比值的對數(shù);p為死亡率;g為存活率;n為每組受試魚數(shù)。
根據(jù)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2014年頒布的《化學農(nóng)藥環(huán)境安全評價試驗準則第12部分:魚類急性毒性試驗》(GB/T 31270.12—2014)中規(guī)定的有毒物質對魚類毒性等級評價標準96 h半致死質量濃度劃分為4個等級:96 h LC50≤0.1 mg/L為劇毒,0.1 mg/L<96 h LC50≤1.0 mg/L為高毒,1.0 mg/L<96 h LC50≤10 mg/L為中毒,96 h LC50>10 mg/L為低毒,評判試驗漁藥對大刺鰍的毒性等級。
6種常用漁藥對大刺鰍苗種在24、48、72、96 h的半致死濃度及安全濃度結果詳見表3。試驗漁藥的安全濃度順序為濃戊二醛溶液(4.598 mg/L)>立達霉(1.053 mg/L)>二氧化氯(0.491 mg/L)>阿維菌素溶液(0.308 mg/L)>三氯異氰尿酸(0.041 mg/L)>高效氯氰菊酯溶液(0.027 mg/L)。阿維菌素溶液、高效氯氰菊酯溶液、二氧化氯、濃戊二醛溶液、立達霉的安全濃度高于或處于生產(chǎn)上常用劑量范圍內,而三氯異氰尿酸的安全濃度顯著低于生產(chǎn)上常用劑量。
根據(jù)有毒物質對魚類毒性等級的評價標準,6種常用漁藥中高效氯氰菊酯溶液和三氯異氰尿酸的96 h LC50在0.1~1.0 mg/L范圍內,為高毒;阿維菌素溶液和二氧化氯的96 h LC50在1.0~10 mg/L范圍內,為中毒;而濃戊二醛溶液和立達霉的96 h LC50大于10 mg/L以上,為低毒。
表3 6種常用漁藥對大刺鰍苗種的回歸方程、半致死濃度和安全濃度
續(xù)表3
6種常用漁藥均可導致大刺鰍苗種不同程度的中毒和死亡,死亡率隨著漁藥試驗濃度的升高和浸浴時間的延長而升高。
癥狀不同點:藥物濃度較高或刺激較強的漁藥試驗組,試驗開始時大刺鰍苗種即反應強烈,狂躁不安,1~2 min后趨于安靜,而濃度低或刺激弱的漁藥試驗組在試驗剛開始時大刺鰍苗種無異常反應。
癥狀相同點:中毒后的大刺鰍苗種體色逐漸變深,黏液分泌量增多;死亡前均經(jīng)歷狂躁掙扎階段,沿桶壁一周狂游,扭曲翻滾,有時會躍出水面;之后,運動能力減弱,胸鰭振動頻率逐漸降低,鰓蓋微張,呼吸緩慢,對外源刺激反應遲鈍,最后呼吸逐漸衰竭而死亡;剛死亡的大刺鰍多呈仰臥或側臥姿態(tài),軀體柔軟不僵硬;解剖發(fā)現(xiàn),魚體鰓絲顏色變淺,靠近鰓弓處呈紫色,肝臟淤血,為暗紅色;大刺鰍苗種死亡后,體色在10~20 min內迅速變蒼白。
阿維菌素溶液和高效氯氰菊酯溶液都為水產(chǎn)外用殺蟲劑,主要用于防治水產(chǎn)動物的體外寄生蟲病,如指環(huán)蟲、三代蟲等蠕蟲病和車輪蟲、斜管蟲、聚縮蟲等魚類纖毛蟲病。本試驗所用阿維菌素溶液主要成分為阿維菌素,還含有檳榔堿和苦參堿,說明書指導劑量為0.18~0.23 mg/L,該試驗中阿維菌素溶液對大刺鰍苗種的安全濃度為0.308 mg/L,高于說明書使用劑量范圍,適合作為大刺鰍苗種培育過程中車輪蟲病的防治藥物使用。但在冬季16~20℃中試試驗條件下,因車輪蟲抗藥性增加和水溫低藥效差等原因,需將藥物濃度調高到0.500 mg/L才能將蟲殺死,但同時大刺鰍苗種出現(xiàn)中毒現(xiàn)象,因此使用阿維菌素溶液時需嚴格按照說明書指導濃度,同時在水溫低、多次下藥且不換水的條件下需考慮藥物的降解和累加問題。高效氯氰菊酯溶液主要成分為高效氯氰菊酯,說明書指導劑量為0.02~0.03 mg/L,試驗中對大刺鰍苗種的安全濃度為0.027 mg/L,與此藥對美國銀盾魚稚魚的安全濃度0.03 mg/L接近[15],處于說明書指導濃度范圍之內,亦適合防治大刺鰍苗種的寄生蟲性疾病。
二氧化氯、三氯異氰尿酸均為含氯消毒劑,主要用于養(yǎng)殖水體和魚體的消毒。二氧化氯具有氧化作用,可氧化分解微生物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從而使微生物死亡,其消毒作用不受水質、pH變化的影響,說明書指導劑量(以本品計)為0.225~0.300 mg/L,該試驗所得二氧化氯(以本品計)對大刺鰍苗種的安全濃度為0.491 mg/L,高于說明書指導劑量,可安全使用;三氯異氰尿酸所含有效氯的濃度比漂白粉高,說明書中水體遍灑消毒的指導劑量(以本品計)為0.18~0.27 mg/L,而試驗所得三氯異氰尿酸(以本品計)對大刺鰍苗種的安全濃度為0.041 mg/L,顯著低于說明書指導劑量,且折合以有效氯計約為0.037 mg/L,低于昆明裂腹魚苗的0.103 mg/L[16]、草魚魚苗的0.444 mg/L[17],因而此藥在大刺鰍苗種生產(chǎn)上應謹慎使用。
戊二醛為水產(chǎn)常用消毒劑,還可用于預防水霉菌的感染。濃戊二醛溶液中戊二醛的含量為20%,具有廣譜性殺菌和殺滅原生動物的作用,其作用比甲醛高2~10倍[18],濃戊二醛溶液的說明書指導劑量(以本品計)為0.2 mg/L,而試驗所得濃戊二醛溶液(以本品計)的安全濃度為4.598 mg/L,顯著高于說明書指導劑量,說明大刺鰍苗種對濃戊二醛溶液表現(xiàn)出較好的耐受能力,可作為大刺鰍的疾病防治藥物。
立達霉主要用于防治水霉等真菌性疾病,是孔雀石綠的有效替代藥品,說明書中魚類養(yǎng)殖池塘立達霉的指導劑量(以本品計)為0.3~0.6 mg/L。試驗所得立達霉(以本品計)對大刺鰍苗種的安全濃度為1.053 mg/L,其安全濃度高于說明書指導劑量,可作為大刺鰍苗種生產(chǎn)中防治真菌性疾病的藥物安全使用。
本次試驗結果表明:大刺鰍苗種對濃戊二醛溶液、二氧化氯、阿維菌素溶液、高效氯氰菊酯溶液和立達霉有較好的耐受性,可作為大刺鰍苗種的病害防治藥物,而對三氯異氰尿酸極為敏感,且耐受性低,應慎用或避免使用。本研究為大刺鰍人工育苗及養(yǎng)殖生產(chǎn)病害防治中常用漁藥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