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龍
中國歷史上能被尊稱為“子”的人可不多。
老子、孔子、墨子這些都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宗立派的人物。而到了南宋,又有了一位“朱子”一一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可見其大師地位卓然不凡。
朱熹不僅著書立說,還是有名的教育家,他在武夷山講學40年,很多教育理論拿到今天來看,還是很有道理的。
比如他在《近思錄>中說:既若不可以及,則趨望之心怠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要拿那些總考雙百分的牛娃來給自己孩子做榜樣,也別總拿大道理去教孩子,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目標過于高大而逆反倦怠。
相信很多受過“別人家的孩子”之苦的人都心有戚戚。可見朱熹是深諳教育之道的。
不過有意思的是,朱熹卻把培養(yǎng)自己兒子朱塾的重擔,交給了好友呂祖謙。呂祖謙也是著名學者,朱熹與陸九齡兄弟展開“理學”與“心學”大辯論的“鵝湖之會”,就是呂祖謙主持的。
呂祖謙出身官宦世家,祖上好幾代人都是朝廷命官,原本靠家族余蔭就能輕輕松松進入體制內吃皇糧,不過他很有志氣,根本不去上任,而是執(zhí)意走科舉的路子,憑自己努力考上進士,在京城擔任史官。
1172年春,因父親病逝,呂祖謙回家守孝,就在家鄉(xiāng)福建金華城西明招山中的麗澤書院講學。
呂祖謙治學十分下功夫,特別是在讀史上,他留下的未競史著《大事記》十二卷,考訂嚴謹,每個事目都注明出典。
呂祖謙每次見到朱熹的弟子就會勸他們多讀史,搞得朱熹頗有微詞,說呂祖謙動不動就勸人讀《史記》《左傳》,我都只敢勸人看《大學》,不敢勸人看史。
牢騷歸牢騷,行動卻是誠實的。1173年,朱熹把自己的長子朱塾送去麗澤書院,拜呂祖謙為師。
對呂祖謙的教育兒子的成績,朱熹十分滿意,1174年秋,朱塾曾短暫回到崇安家中。朱熹寫信給呂祖謙道謝,表示自己的兒子不僅課業(yè)有了很大進步,性情也更好了。隨后再—次把朱塾打發(fā)去麗澤書院,繼續(xù)受教于呂祖謙。
麗澤書院有一套應試的教輔材料,名為《東萊博議》(二十五卷),是呂祖謙親自編撰的。這可不是一般的教輔那么簡單,書中分析透徹,議論明達,不少地方,闡發(fā)了呂祖謙的史學思想,可以說處處閃現著真知灼見。
所以在當時,前來“補習”的學生很多。和朱熹、呂祖謙并稱“東南三賢”的另一位大學問家張栻,也把子女送到了麗澤書院學習。
呂祖謙最得意的學生鞏豐在《詠玩珠亭》中說:“歲時來上冢,車馬隘阡陌。念昔事先生,同門至千百?!?/p>
那個時代的“同門至千百”,簡直是天文數字了??磥聿还苣膫€時代的家長,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情是一致的。
說起來,古代的書院是最為普及的一種補習機構了。書院誕生于唐末五代時期,興于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的北宋。當時陸續(xù)誕生了睢陽(應天府)、岳麓、白鹿洞、嵩陽、石鼓、茅山、象山等知名書院。
據史料記載,兩宋時的書院達700所,大多是地方上熱愛教育和文化的人出資興建。他們重金聘請名師,比如回鄉(xiāng)的舉人、進士或有名氣的學者,歐陽修、梅堯臣、朱熹等都給書院的學生上過課。
可以說是眾多專業(yè)級名師的共同努力,我們才會看到前后千余年的歷史中,從書院里產生了許多超級學霸,不僅僅會考試,而且在政治、學術、文學等諸多領域都是大咖,如范仲淹、魏源、左宗棠等歷史名人都曾就讀于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