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
摘 要:在《四川水利志》中記載:強望泰,字萼圃,陜西韓城人。于道光初年入川,前后宦蜀20余年,曾八次任成都府水利同知,對維修都江堰建立了功勛,略可概括其一生。
關鍵詞:歷史人物 水利 韓城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6-0-02
前言
強望泰 (1793年~1844年),陜西省韓城市芝陽鄉(xiāng)東趙莊村人。嘉慶二十二年(1817)與中試貢士一體殿試,賜庶吉士,后賜進士,供職十年。強望泰于道光初年入川。道光五年 (公元1825年)赴懋功(今金川)總理屯務。道光七年(1827)出任成都水利同知,管理都江堰10余年,每年淘灘作堰,使灌區(qū)14個州縣旱澇無患,人民安居樂業(yè)。在都江堰歷史上,寫下了人生光輝的一頁,為川人、國人所敬仰,為故鄉(xiāng)人民所驕傲。當?shù)厝藶榱思o念他,于城外祠中和后來修建的堰功道為包括強望泰在內的12位最突出的都江堰歷史治水功臣塑了像。
所以說強望泰是人民愛戴的水官,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介紹給大家。
一、忠烈傳家,愛國愛民
據(jù)溧陽(清代屬南京府管轄,現(xiàn)屬江蘇常州市管縣)強氏祖譜記載,強望泰祖籍在該縣。當?shù)厝藗髡f是強淵明的后輩。大約在明初洪武14年(1381)從溧陽前村遷徙陜西,后定居我市芝陽鎮(zhèn)東趙莊村。經(jīng)過400多年繁衍,至清代嘉慶時,東趙莊強族已達300余戶。嘉慶13年(1808),強望泰的父親強克捷考中進士,被任命為河南滑縣知縣。在任期間,克己奉公,勤政廉潔。
嘉慶18年(1813),天理教在河北、河南、山東起義。北京大興人林清(坎教教主)和滑縣人李文成(震教教主)被推為天王。農歷九月十四日林清率教徒二百人分兩小隊,暗藏武器,化裝潛入北京。次日有九十余人在陳爽、陳文魁率領下,由信教的太監(jiān)張?zhí)⒌秘數(shù)纫龑Ы討?,分別從東、西華門攻入皇宮,在隆宗門外與宮內護軍激戰(zhàn),部分起義軍沖至養(yǎng)心門,終因人力單薄,起義失敗。與此同時,在滑縣的李文成也決定在9月15日起事策應。但事前一退休官吏刺探到李文成的起義時間,報告了強克捷。強克捷于9月初6日逮撲了李文成及其黨羽24人下獄,嚴加審訊。不料天理教的另一頭目牛亮臣半夜劫獄成功,占據(jù)了縣城,殺害了包括告密官員在內的眾多官吏和強克捷一家。附近的長垣、曹縣、定陶諸縣縣令及官員也被殺害。此事發(fā)生時,強望泰與母親、哥哥逢泰正回到陜西為他完婚,因而幸免于難。此事震驚了全國。天理教起義平息后,皇帝下詔:“克捷首先訪獲逆黨,俾二逆失約敗謀,后先授首,實屬功在社稷?!辈⒔o與優(yōu)恤,謚號忠烈,祀京師昭忠祠。於韓城、滑縣皆建祠紀念,與難者均予附祀。嘉慶二十年九月十二日,嘉慶皇帝為表彰強克捷成仁義殉,御撰碑文,由林則徐書寫。原碑在金城西街強公祠,現(xiàn)藏韓城市博物館。嘉慶十九年,嘉慶皇帝還以韓城前有大學士王杰立朝,后有強克捷之忠良,將韓城縣文武學額各增五名,永著為例。這兩篇碑文《韓城市文物志》均于收編。
強克捷從小受到父親良好的道德、文化和報效國家的教育。在河南時,看到社會衰敗、民不聊生,十分同情貧苦農民。這為他日后在成都獻身水利,保一方安定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科學治水,廣益天府
道光七年(1827),強望泰出任四川成都水利同知。成都地區(qū)的農田灌溉全依賴都江堰引水工程。所以,治理、管理好都江堰就成了他的中心任務,也是保證成都平原農業(yè)豐收、社會安定的關鍵所在。
聞名于世的都江堰工程,是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間,蜀郡郡守李冰父子率領蜀地各族人民創(chuàng)建的。至今已經(jīng)兩千多年,是目前世界上建設最早而且至今發(fā)揮著引水灌溉、分洪泄洪巨大效益的工程。它位于成都西北56公里的岷江出山口,充分利用當?shù)匚鞅备?、東南低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fā)揮。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懂,時無荒年” ,成為物阜糧豐、經(jīng)濟發(fā)達的天府之國。
中國有句名言: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更難。 創(chuàng)建都江堰的偉績豐功當屬李冰父子,但要永遠發(fā)揮都江堰的最好效益也確非一件易事。原因是:岷江是一條桀驁不馴的河流,由于它落差大,流域內又多地震,歷史上連降暴雨、發(fā)生大洪水的記錄屢見不鮮。所以,都江堰經(jīng)常出現(xiàn)砂石淤積和堤防損毀,甚至出現(xiàn)決堤泛濫、沃野汪洋。歷史上,不少人為都江堰工程做過貢獻和立下了功勛。強望泰認為 “農田所重,莫急于水”,他深知都江堰水利工程對于當?shù)剞r業(yè)、民生、社會穩(wěn)定的意義和自己所肩負責任的重大。都江堰工程及其灌區(qū)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絲毫不敢輕心大意。到任后便立即親自視察各堰。他看見內外江分水處江岸一帶,淤積砂石甚多,各堰籠堤大半被沖刷損壞。于是親自拜訪各方人士,征詢治水意見,并查閱各種歷史資料,在閱讀《灌縣縣志》時,發(fā)現(xiàn)有“深淘灘,低作堰”的治水經(jīng)驗。在當年冬興工歲修時,要求“深去江底之磧石,低砌籠梗之層數(shù)”。第二年夏水漲時,親往視察,見水不能泄入外江,便讓割籠二層,使余水順利泄入外江,又將內外江堤各魚嘴的卵石竹籠,都用竹篾系牢,以免大水沖刷堤岸。道光12年,他在河底置鐵樁一根作為臥鐵,作為后世淘灘的標準。他在蜀的18年內先后八次擔任四川成都水利同知,每年都要淘灘作堰,除病排險,修復加固各個工程。在長期的實踐中,遵循了“道法自然”的科學觀,不斷總結完善和提高治水經(jīng)驗,使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杰出水利專家,同時也成為造福一方的愛民地方官。現(xiàn)存的《兩修都江堰工程紀略》(附后)就是他總結治水的科學結晶,讀這篇文章,如見其人,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到他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和質樸、嚴謹、尊重科學的思想作風。在他任職期間,都江堰重獲新生,堤壩堅固,渠系暢通,發(fā)揮了很好的效益,成都平原灌區(qū)農業(yè)獲得了穩(wěn)定的發(fā)展。
此外,他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后擢任保寧府、潼川府知府。在重慶府合州(今重慶合川市)任知州時,曾經(jīng)勘治 合川嘉陵江虬門、巨梁二灘,改善航道。位于合川市鹽井鎮(zhèn)交通村東北1.5公里嘉陵江瀝鼻峽上口河彎處,自右岸(鹽井鎮(zhèn))伸出一長340米的石梁,名叫鑺梁灘,這里古時灘陡水險,交通極為不便。強望泰以利民便民為己任,倡修鑺梁灘。經(jīng)過疏鑿治理,大大方便了當?shù)氐睦习傩?。此后,屢有官員維修?,F(xiàn)在,鑺梁灘附近還有記述鑺梁灘治理、整修的碑群尚存六通。
三、勤奮敬業(yè),清廉為官
強望泰是都江堰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水利管理官員。他深知,都江堰的興廢,關系到當?shù)爻汕f人的生活和命運。在十幾年的任職中,他是一個勤奮工作永不知疲倦的人。每年冬季歲修,淘灘作堰,不懼嚴寒風雪,與修堰民工打成一片,有時甚至日夜在工地,不言勞苦,堅守在第一線。這在當時,一般官員是很難做到的。正是他的以身示范,各級管理人員不敢懈怠,不敢敷衍,保證了工程的高效和質量。他很體恤民工的辛苦,盡量減輕他們的負擔。在設計和施工中,認真做好計劃和組織工作,科學安排施工,避免浪費勞動力和資金。他個人和家庭生活十分簡樸,平時節(jié)衣縮食,把節(jié)余的一點俸祿,往往捐贈到工程上去。有一年,將家里所有的一千五百緡,皆傾囊捐出,真正是心系水利,心系勞苦大眾。在都江堰給歷代治水功臣的塑像中,唯有強望泰一人是普通便服,宛如布衣,毫無威嚴(見附圖),其余均是著裝官服??梢娝谌藗冃哪恐屑仁枪?,又是民,是和老百姓可親近的形象。由于他一生付出的太多,身體健康受到一定的影響,1844年調重慶府,剛到任不久就去世了,只活了51歲。為人民做出了貢獻的,人們會永遠記著他們。他去世后,蜀地的老百姓為他立祠塑像,一百多年來,香火綿延,人們從心底里緬懷紀念這位人民功臣。
四、敬仰先賢,激勵后人
強望泰是一個正直、高尚的人。他始終敬仰歷史上有過重大建樹的先賢和偉人,并以他們?yōu)樽陨硇摒B(yǎng)的榜樣、楷模,嚴格要求自己。他自己搞水利,負責都江堰治理,更是敬仰為都江堰做出貢獻的前賢。李冰的科學選址,設計,施工,使他成為都江堰的第一功臣。爾后,歷朝歷代的最高行政長官,不乏具有“治蜀先治水”卓見的有識之士。都江堰幾千年來發(fā)揮著很好的效益,與一代又一代先賢前赴后繼的奮斗和貢獻是分不開的。強望泰希望發(fā)揚這種寶貴的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思想、精神的民魂。早在東漢時期,就在都江堰市城西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麓,建立了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 。后來,西漢文帝、景帝(公元前2世紀)時的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縣一帶)人文翁,于公元前157年擔任蜀郡太守,穿湔江口興建引水渠,創(chuàng)建了灌溉 繁縣(今彭縣南部及新都一帶)1700頃(約合12萬畝)農田的灌區(qū),成為歷史上最早擴引都 江堰水源的功臣。還動員群眾采用竹木材料修筑陂塘,發(fā)展小型水利。 文翁終于蜀,吏民為之建立祠堂,春秋祭祀不絕。至強望泰主政時,祠廟頹廢已久。他向上司申報請求為方翁建祠。并提出“自愿捐俸建修,不必以一瓦一木派累民間。又另購田畝,歲收地租,以資香火?!贝伺e當時受到蜀地吏民的贊許。(見附二:強望泰《請為漢蜀郡守方翁建祠稟》)蜀人素有紀念名人的傳統(tǒng)。為了紀念治水先賢,都江堰人修建了一條長150米,寬14米的堰功道,左右置放了十二尊古樸凝重的青銅雕像,他們是文翁(西漢)、諸葛亮(三國)、高儉(唐初)、章仇兼瓊(唐)、劉熙古(宋)、趙不憂(宋)、吉當普(元)、盧翊(明)、施千祥(明嘉靖)、阿爾泰(清乾隆)、強望泰(清道光)、丁寶楨(清光緒)分別代表了各歷史時期部分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強望泰以著便裝矗立其間,格外醒目。就是靠他們對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斷的加固維修,雖然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滄桑歲月,都江堰工程至今仍然青春常在,發(fā)揮著巨大效益。
五、厚文博學,重視文教
強望泰少年時期學習就很刻苦,也很重視學識修養(yǎng),24歲就參加殿試,后賜進士。他的文才很好,目前傳世的著作有《強萼圃太守上當事三書》一卷,收錄了他多年工作的奏疏、文稿。此書刻于清光緒二十七年。后被清末著名學者繆荃孫編著的大型叢書《藕香零拾》收入。其次,他還擅長吟詩作對,以前我曾收集有他散見于成都附近的數(shù)副楹聯(lián)和詩作。他的楹聯(lián)對仗工整,文學品位很高,可惜前幾年搬家時丟失了,至為遺憾。作為地方官員,他也很重視辦學興教,在這方面都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都江堰不僅是聞名世界的偉大水利工程,而且蘊藏著深刻、豐富的文化內涵。每年到都江堰參觀旅游的人數(shù)在千萬以上,人們在這里欣賞美麗山川、優(yōu)雅風景的同時,也受到了包括強望泰在內的治水前賢們忠于祖國、忠于職守、敬業(yè)奉獻精神的教育。作為強望泰故鄉(xiāng)的韓城人,更應該宣傳、繼承他的高尚道德情操和以人為本的思想,像他那樣清廉為官、不負民望,做到不愧于人民、不愧于黨、不愧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