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洪斌
[摘 要] 學校管理中的家長學校,是學校和學生家庭聯(lián)系的紐帶和橋梁。在家長學校的建設中要提升家長的認識,組建好家長委員會,更好地發(fā)揮家庭教育在學生教育與管理中的作用。
[關(guān)鍵詞] 家長委員會;工作效能;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作為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管理和學生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如何發(fā)揮家庭教育在學校管理和教育中的作用已經(jīng)成為學校管理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家庭教育越來越得到更多人的關(guān)注和重視,學校教育成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教育的支持與配合的力度,只有家校有機結(jié)合,才能實施素質(zhì)教育,才能讓學生成長為人格健全的社會一員。
家庭教育的缺陷對學生產(chǎn)生的影響極其深遠,很多家長不了解教育規(guī)律,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子女,導致很多家庭教育適得其反,同時,我們很多教師也對家庭教育的認識不足,往往是吃力不討好,被學生“斗”得筋疲力盡,還被家長指責,埋怨。因此,要改變教育觀念,先改變教師的觀念再去改變家長的觀念,要對教師進行系統(tǒng)培訓,讓教師認識到家庭教育和指導家長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還要掌握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學生的技巧,然后班主任對家長進行培訓,主要是針對班級情況、孩子出現(xiàn)問題怎么解決,發(fā)揮家庭教育在學生管理和教育中的作用,充分發(fā)揮交通教育的作用。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度過的,家長對學生的性格和生活情況又非常了解,在學生教育中通過家長委員會,用家長委員會作為學生教育的重要途徑,學生也更能接受,例如,有許多學生有在外面網(wǎng)吧上網(wǎng)的習慣??蓪W校很難了解學生在校外的生活和學習情況,通過家長學校就可以讓家長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教育和幫助。
建立班級家長委員會是搭建家長與教師、學生交流的橋梁和平臺,高中的教育對學生來講尤為重要。此外學生面臨高考的壓力,思想容易波動,容易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緊張、煩躁、愛發(fā)脾氣、自我拋棄等。不能及時有效解決的話,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建立班級家長委員會,促進三方的溝通合作,推動家長認識和理解教育,促成家庭、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同步合力,加強父母親和孩子溝通具有很大的作用,進而通過班級家長委員會,三方形成合力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平穩(wěn)地發(fā)展,順利地渡過高中時期。
學校出資創(chuàng)辦《共育青蘋果》校報,面向?qū)W校和社會發(fā)行,由家長、班主任、校領(lǐng)導三方人員擔任編輯,文章來自學生、教師、家長,合力讓校報成為家校聯(lián)系的一座橋梁,成為大家對教育表達自我想法的一個地方,成為家長吸收教育新思想和新觀念的渠道,從而有利于家校教育尋找共同著力點,促進學生身心兩方面都能得到健康順利的發(fā)展。
為了讓家長盡可能多地了解孩子在校情況,做到家校教育同步進行,在組織好家長委員會的同時,我們還建立了多種家校聯(lián)系模式,形成開放的機制。
1.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通信工具,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如建立“溝通熱線”、家校通、微信群等,一方面讓家長對學生、對班級、對學校有更具體的了解,另一方面班主任也能從中了解到家長的一些想法,有助于調(diào)整的我們的教育方法,另外,也讓同學們感受到無形的教育就在身邊。
2.創(chuàng)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機會。盡可能地組織家長參與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如參加主題班會,參與班級實踐活動,參與班級聽課等。
3.不定期家訪活動。家訪活動是家校聯(lián)合教育的比較好的方法,加強與家長面對面溝通,是了解學生最有效的方法。教師到學生家進行家訪,語言要文明,要一分為二地評價學生,與家長達成一致,充分發(fā)揮家長在學生管理和教育中的作用。
4.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向家長征求意見和建議,針對征求到的合理化的建議,對班級的工作進行合理的改進與調(diào)整。利用家長座談會,形成教師和家長平等、相互指導的氛圍,從而形成雙向的、尊重的、誠實的和豐富的交流,教師和家長之間的合作關(guān)系也更加和諧,家長對學校教育更理解、更配合。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在學生管理與教育中,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也是缺一不可的。在現(xiàn)代化的信息時代,學校要充分利用信息的交流,利用家長委員會及時和家長交流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優(yōu)勢互補,以教育合力培養(yǎng)新時代的人才是當下教育的有力形式。
參考文獻:
[1]鹿永建,趙懷進.現(xiàn)代學校制度視角下家長委員會的本質(zhì)、特征與功能定位[J].中小學德育,2012(5).
[2]柳燕.學校治理中家長委員會的建設[J].教學與管理,2016(3).
[3]殷鳳.學校家長委員會的定位及功能歸位[J].教學與管理,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