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芳 姚駿 許冠雄
摘 要:從傳統(tǒng)技藝和現(xiàn)代工藝兩個方面總結近年來關于扎染和蠟染的研究現(xiàn)狀,認為關于傳統(tǒng)技藝(包括圖案特征、色彩特征和染色方法)的研究較為全面,對其傳承和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關于現(xiàn)代扎染和蠟染工藝的研究(包括圖案創(chuàng)新和工藝創(chuàng)新)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扎染和蠟染產品越來越多地用于服裝、服飾和家居紡織品設計。同時指出需要解決的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如何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使扎染和蠟染所用的染料品種更多樣、染色工藝更先進;二是如何進一步嚴格和細化扎染和蠟染產品的相關標準,以提高產品質量,促進扎染和蠟染健康有序發(fā)展。
關鍵詞:扎染;蠟染;研究現(xiàn)狀;染色工藝;標準
中圖分類號:TS19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265X(2018)04-0039-07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ie-dyeing and batik dyeing from traditional skill and modern technology. It argues that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skill including pattern feature, color feature and dyeing method is comprehensive and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mselves. The research on modern tie-dyeing and batik dyeing technology including pattern and process innov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More and more tie-dyeing and batik dyeing products have been used in clothing and accessories as well as home textiles. In the meantim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wo major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e first one is how to make the dyes of tie-dyeing and batik dyeing have a greater variety and make the dyeing process more advanced by using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econd one is how to make the standard of tie-dyeing and batik dyeing products more strict and detailed so as to improve the product quality and promot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ie-dyeing and batik dyeing.
Key words:tie-dyeing; batik dyeing; research status; dyeing process; standard
扎染和蠟染是傳統(tǒng)的手工印染技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扎染和蠟染產品凝結著勞動者的聰明才智,也傳承著豐富的文化內涵。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出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涉及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tǒng)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統(tǒng)醫(yī)藥和民俗,其中傳統(tǒng)手工技藝中就包括云南省大理市的白族扎染技藝和貴州省丹寨縣的苗族蠟染技藝。
近年來關于扎染和蠟染在傳統(tǒng)技藝、現(xiàn)代工藝及產品應用開發(fā)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待解決,詳細內容如下文所述。
1 扎染研究現(xiàn)狀
1.1 傳統(tǒng)扎染工藝
1.1.1 出土絞纈織物
從20世紀中期至今,中國出土了大量自漢唐以來的染纈服裝與織物殘片,其中絞纈(即扎染)織物較為多見。出土和收藏傳世的扎染織物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扎染技藝的寶貴財富。經統(tǒng)計,中國遺存扎染織物在色相上由紅、褐、青、綠、黃和紫色構成,主要使用的為紅、黃和褐色系,反映古代人“崇紅尚黃”的特點,體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扎染圖案從造型特征上看均為幾何形,其中大多為點造型,線、面造型較少;從構成特征上看,規(guī)則構成占大多數(shù),不規(guī)則構成較少。另外,傳統(tǒng)扎染織物在染色方法上主要為單色染和套色染,后者多于前者;在扎花方法上主要有捆扎工藝、縫扎工藝和夾扎工藝,其中捆扎工藝最多。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扎花方法進行進一步統(tǒng)計分析認為,唐代是扎染工藝多樣化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圓形捆扎工藝得到迅速發(fā)展,并產生了新的縫扎和夾扎工藝[1]。
1.1.2 白族扎染
云南大理白族扎染是中國扎染工藝最為集中、規(guī)模最大、產量最多的地區(qū)[2]。大理白族扎染圖案大多都取材于當?shù)厝耸煜さ氖挛锘颦h(huán)境,包括植物類圖案(如花卉中的蓮花、牽?;?、映山紅、茶花、桃花,水果中的石榴、葡萄、蘋果,蔬菜中的白菜、茄子、蘿卜,樹木中的梅樹、松樹、竹子、柳樹等)、動物類圖案(如真實存在的蝴蝶、山羊、狗、貓、兔、孔雀、公雞、鴿子、喜鵲以及傳說和想象中的龍、鳳、麒麟等)、自然景觀類圖案(如日月星辰、富有大理地方色彩的蒼山、洱海、蝴蝶泉、石林等)、宗教題材類圖案(如太極八卦圖、廟宇、亭閣、蓮花等)、人物造型類圖案(如身著民族服裝的金花少女、洱海漁民等)、幾何形圖案(以方形、三角形、圓形及不規(guī)則點線面表現(xiàn)的三角花、四角花、六角花、八角花、圓形、菱形、銅錢形等圖案)和字體詩賦類圖案(如福、祿、壽、喜等)。大理白族扎染的“扎花”工藝已有上百種變化技法,其中小面積“扎花”技法有25種,大面積“扎花”技法有17種。在傳統(tǒng)的大理白族扎染中染色以從蓼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中提取的藍靛染料為主。染色工藝有浸泡冷染和加溫熱染,兩種方法都需要反復多次,色澤逐漸加深,最終形成藍底白花的圖案[3-4]。大理白族的扎染產品中的臺布有時會用白色的粗棉線沿圖案邊緣縫出勾邊線跡,以突出圖案輪廓,別具一格[2]。
蝴蝶在周城白族人傳統(tǒng)觀念中是一種吉祥美好的象征、信仰與崇拜的表征,也是愛情的象征。白族人對蝴蝶鐘愛有加,扎染制成圍腰、頭巾、服飾衣袖之上,幾乎都有蝴蝶圖案,包括單一工藝制成的蝴蝶圖案(主要有“小蝴蝶”和“小蝶帶須”兩種)和多種工藝綜合制成的蝴蝶圖案(主要有寫實形態(tài)和變異形態(tài)兩種)。蝴蝶圖案的造型方式主要有3種:勾勒于外、雕飾于內,大面著意、小線著趣,線面兼施、虛實兼生;布局結構主要有5種:中心主體式、骨架續(xù)排式、均衡布局式、廓形邊飾式和角隅向心式[5]。
1.1.3 自貢扎染
蜀纈,也稱四川扎染,是西南地區(qū)扎染的另一個重要分支,集中在自貢地區(qū)。自貢扎染技藝可歸納為撮、串、疊、塔、絞五大類縫扎技法及單色、多色套染、暈染等染色工藝[6]。民間流傳花型的針法主要有“蝴蝶花”、“古錢紋”、“葫蘆花”和“柿蒂紋”。自貢扎染圖案多以山水、花鳥、吉祥動物等為主,其中一部分靈感來源于四川的特色產物,如熊貓、恐龍,一部分靈感來源于四川的鹽業(yè)文化。染料中的紅色來自于紅花和茜草,黃色來自于梔子和黃櫨,藍色來自于板藍根和菘藍[7]。自貢扎染藝術品,既有潑墨寫意的風格,又有精雕細琢的細節(jié)。由于人工縫扎的面積、松緊不一,多色調套染使得每幅扎染圖案效果各異,加之在縫扎邊緣染料不同程度的滲透形成皺痕和色調漸變的效果,色彩十分豐富[6]。
中國的扎染技藝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的面貌,除了上述云南大理白族扎染和四川自貢扎染外,還有巍山彝族扎染、湖南鳳凰湘西扎染以及新疆和田扎經染色等。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都積累了大量的圖案紋樣,并形成了一定的喜好習俗,因此傳統(tǒng)的扎染技藝都具有一定的程式化的特征[8]。
1.2 現(xiàn)代扎染工藝及其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傳統(tǒng)的扎染技藝在圖案特征、工藝技術和產品應用等方面均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可以稱之為現(xiàn)代扎染。
1.2.1 現(xiàn)代扎染特征元素及構成
經過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扎染的工藝特征是:扎花工藝中以捆扎法為主,聚集工藝作為重要的補充,縫扎、夾扎、包扎等手法作為點綴;染色工藝中點染法超過了常規(guī)的浸染法成為主要工藝,并追求簡便、一次成形的操作流程?,F(xiàn)代扎染的色彩特征表現(xiàn)為多色相組合的高明度、高純度和強對比的色彩搭配,圖案構成特征表現(xiàn)為線造型以及簡單、抽象的構成形式,風格意境特征上則給人們帶來時尚、休閑、民族、個性的感覺[9]。
1.2.2 現(xiàn)代扎染技藝在紡織品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及應用
現(xiàn)代扎染技藝在紡織品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圖案的創(chuàng)新,豐富圖案主題形式,將中國山水畫、花鳥圖案、現(xiàn)代幾何圖案、符號圖案、卡通圖案以及國外各種風格的經典圖案如波斯圖案、友禪圖案等融入現(xiàn)代扎染的圖案設計中。其次是工藝的創(chuàng)新,比如借助多種結扎手法和染色工藝實現(xiàn)多套色效果,并結合手繪、刺繡、釘珠、鑲嵌、鏤空、透疊、褶皺、拼布等面料二次設計的方法增加色彩層次與肌理變化[7]。在染色工藝上,除了整體浸染外,還可采用點染、注染、噴染、段染、吊染、拔染等方式進行局部染色。一些繪畫的技巧也可用于扎染染色,比如給織物先染出第一遍底色,然后在其上蘸染其他顏色的染液,兩次染色上下重疊的色彩肌理呈現(xiàn)似絨非絨的質感,出現(xiàn)水墨畫的意境;或者,把沒骨畫法移植于扎染的染色,據裝飾主題需要,不同顏色之間的混搭在染液中蘸染合成,自然灑脫,變幻莫測[10]。
扎染的應用范圍很廣,成衣、圍巾扎染后直接得到成品,織物扎染后可用于服裝、服飾設計,也可用于家居紡織品的設計。扎染成衣中最常見就是文化衫,其款式特征是簡約不失時尚,色彩和圖形特征表現(xiàn)為一種綜合創(chuàng)意,比如抽象與具象結合、民族與現(xiàn)代結合、多元化與個性化并存等。把傳遞傳統(tǒng)文化的扎染應用在文化衫設計中,文化衫就不只是一件商品,更是傳遞手工溫情的藝術作品[11]。其他成衣(比如上衣、褲子、裙子等)也可進行局部或整體的二次設計[12]。羊毛圍巾扎染是將圍巾的局部用捆、扎等方式緊扎,然后進行染色。染料的選擇以中性染料為主,配合使用弱酸性染料中牢度較好的鮮艷三原色。通過“扎”與“染”的結合,可以產生出豐富多彩、風格迥異的顏色和圖案。由于手工制作的隨機性,每一條扎染的圍巾都極具個性,符合現(xiàn)代人新潮、時尚、個性化的消費心理[13]。
關于織物扎染后再用于服裝和服飾設計的研究很多[14-16]。扎染服裝的設計風格包括傳統(tǒng)手工風格、經典暈染風格、現(xiàn)代風格和后現(xiàn)代風格,設計方法包括工藝設計法、變換設計法、款式設計法、風格設計法、幾何圖形設計法和局部設計法。在扎染服裝設計中,結合其他面料處理技法,比如刺繡、拼貼、折疊、印花和激光鏤空技術等,可增加整件服裝的藝術性。三維肌理定型技術更是讓服裝展現(xiàn)出新的時尚風貌。由于手工扎染耗時長、產量低,借助現(xiàn)代的計算機設計軟件和數(shù)碼噴墨印花技術可以更好地把扎染元素應用到服裝設計中,其過程是手工扎染→拍照→Photoshop處理→數(shù)碼噴墨印花→設計、制作服裝。在服飾如絲巾、手帕、領帶、腰帶、布包等的設計中,可以直接對成品進行扎染,也可以對面料進行扎染后再設計服飾產品,借助計算機設計軟件和數(shù)碼噴墨印花則可讓服飾產品實現(xiàn)仿扎染效果[17]。
扎染還可以和家居紡織品的設計相結合[18-19],使其以床品、窗簾、沙發(fā)、靠墊、桌旗、杯墊、屏風、燈罩、收納、隔斷、壁掛和空間飾物等形式融入到私人居室和公共場所的空間環(huán)境設計中。扎染紡織品還可以運用于禮品包裝、生活用具和交通工具中,甚至舞臺布置、空間展示等領域[8]。
南通扎染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fā)展并逐步壯大起來,南通扎染技藝是南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焦寶林。焦寶林努力鉆研扎染技藝,開發(fā)手工與機械結合的扎結技術,形成了一目、橫引、四卷、卷上、三浦、龍絞、唄絞、折縫絞、平縫絞、小帽子等數(shù)十種技法形式,生產“手工和機器唄絞衫”、“水溶線收縮衣”、“紙模衫”和“轉移印花衫”等產品,極大地豐富和創(chuàng)新了南通扎染技藝?,F(xiàn)代南通扎染產品在原先和服的基礎上得到了極大的拓寬,一方面是生活中的實用品,如服裝、配飾、室內裝飾品以及傘具、文具等;一方面是高雅的藝術品,如扎染字畫,可收藏、觀賞[20-21]。
以下圖1為傳統(tǒng)扎染圖案(作者張曉平),圖2為現(xiàn)代扎染圖案(作者焦寶林)。
2 蠟染研究現(xiàn)狀
2.1 傳統(tǒng)蠟染工藝
中國傳統(tǒng)蠟染工藝主要分布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較有代表性的是貴州安順、丹寨、都勻等地區(qū)的苗族、布依族蠟染;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彝族蠟染;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苗族蠟染;湘西鳳凰地區(qū)的苗族、土家族蠟染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蠟染等[22]。由于受到歷史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地理環(huán)境等的影響,不同地區(qū)和民族的傳統(tǒng)蠟染技藝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又各具特色。
從蠟染紋樣色彩上看,苗族蠟染多為藍白兩色交融,藍色有靛藍、淺藍、深藍,單純而不單調,畫面色彩層次極富變化,給人以悠遠、樸素、清新、高雅的感覺。苗族也有部分彩色蠟染,其傳統(tǒng)方法中用楊梅汁染紅色、黃梔子碾碎泡水染黃色,紅色和黃色與藍靛相混形成草綠和赭石等色調,使扎染產品色彩對比鮮明,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幾逑炄炯y樣的色彩除傳統(tǒng)藍地白花或白地藍花外,間以紅、黃、黑等色,色彩互相融合,繁復絢麗。布依族傳統(tǒng)蠟染的色澤以深藍、淺藍、白色為基調,色澤層次豐富,清新淡雅,質樸純真[23]。
從蠟染紋樣構圖上看,苗族傳統(tǒng)蠟染紋樣通常運用對稱、均衡的構圖手法,將各種題材的紋樣組合在一幅畫面上,主題突出且和諧統(tǒng)一。有些紋樣以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給魚畫上翅膀變?yōu)楹?,或者將魚形組成花形,遠看繁花似錦,渾然一體;近看排列整齊,構圖嚴謹。瑤族傳統(tǒng)蠟染紋樣構圖較為清晰、精巧、樸素,線條粗中有細、或以粗助細、或以細破粗,風格獨特。布依族傳統(tǒng)蠟染紋樣大多是平面構圖,畫面嚴謹細致,對稱均衡,各式紋樣組合在一起,線條優(yōu)美靈動,形成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視覺效果[23]。
從蠟染的紋樣題材上看,各民族蠟染傳統(tǒng)紋樣包括以大自然為題材的蠟染紋樣、以幾何形態(tài)為題材的紋樣及以自然紋樣與幾何紋樣相間運用為題材的紋樣,其中苗族、瑤族以自然紋樣與古紋樣抽象化的幾何紋樣為主,布依族以具象或抽象的幾何紋樣為主。例如,貴州苗族蠟染主要有龍紋(如魚龍、魚尾龍、水龍、蠶龍、盤龍、水牛龍、葉龍等),星辰山川紋,花草植物紋(如桃子、蓮花、牡丹、梅花、杏花等),魚鳥紋(魚紋肥大,魚腹內有類似魚籽的斑點、甚至是小魚,鳥紋中常見的有喜鵲、孔雀、錦雞等)及銅鼓紋與蝴蝶紋[24]。在歪梳苗的蠟染制品中,浪花紋、方形紋、鳥紋、龍頭魚、石榴花和圈圈花最為常見[25]。云南青苗蠟染的自然紋樣中蝴蝶紋、魚鳥紋和龍紋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其中蝴蝶成了具有超強繁殖能力、多子多福的化身,造型千姿百態(tài);幾何紋樣中“十”字紋和“井”字紋也是最突出的符號[22]。苗族傳統(tǒng)蠟染圖案還有很多與吉數(shù)“3”相關的藝術表現(xiàn),運用寓意、諧音、象征等手法,通過吉數(shù)“3”把圖案所描繪的事物的性質和特點表現(xiàn)出來,達到圖案造型與吉祥寓意的完美結合[26]。
2.2 現(xiàn)代蠟染工藝及其應用
從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隨著印染工業(yè)的進步以及非洲市場對蠟染產品的需求增加,機械蠟染得到了迅猛發(fā)展。機械蠟染基本工藝流程是:印蠟→主色調染色→甩蠟紋→染蠟紋→去蠟→印花→后整理→成品,其特點是生產規(guī)模大、效率高、成本低,對傳統(tǒng)工藝風格沒有影響。中國一度是世界蠟染的主要生產國,2009年產量達3.6億碼,產生廢水約7×108 m3。蠟染廢水若不加以合理處理,將對周圍環(huán)境造成嚴重污染[27-28]。這嚴重制約了機械蠟染的發(fā)展。近年來關于蠟染工藝及其應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設計藝術化、工藝環(huán)?;彤a品多樣化幾個方面,計算機技術在蠟染圖案的設計上也取得很大進展,舉例介紹如下:
傳統(tǒng)蠟染顏色以藍、白為主,冰染是以冰塊或雪為染料載體,利用其融化時混合不同顏色的染料自然流淌、滲透至織物中,形成隨機的混色效果。冰染操作簡單,色彩豐富,有很高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冰染在蠟染工藝中的應用需遵循變化與統(tǒng)一、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平衡及整體與局部的原則。將蠟染的冰紋特點與冰染的色彩優(yōu)勢相結合,突破原有工藝的局限性,賦予傳統(tǒng)蠟染工藝新的活力[29]。
把蠟染工藝用于皮革制品是一種新的嘗試。皮料選擇環(huán)保植鞣革,防染材料選擇食用蠟、天然蜂蠟、大豆蠟,染料選擇從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中提取的天然染料,通過選批、回濕、革面上色、熔蠟、上蠟、龜裂、染色、干燥、去蠟、固色和后處理,得到植鞣革龜裂紋環(huán)保蠟染產品,可用于與人體直接接觸的皮革制品,如鞋、帽、皮帶、桌布、靠墊以及箱包等[30]。
蠟染作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技藝,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文化性,與現(xiàn)代中式服裝設計結合相得益彰。蠟染中式服裝大多選擇棉、麻面料以及絲綢中緞類、綢類、紗類面料。中式服裝一方面沿用傳統(tǒng)的用色習慣,一方面借助現(xiàn)代配色原理避免強烈對比色造成的浮艷刺激感,實現(xiàn)色彩的和諧統(tǒng)一。蠟染圖案在服裝設計中可整體應用,也可局部應用,如領口、袖口、門襟、下擺、褲腳口等邊緣部位和胸部、背部、腿部等中心部位。借助其他裝飾工藝如具有立體感的刺繡和平面的蠟染圖案配合,將形成不同的肌理美感,使服裝散發(fā)濃郁的民族氣息[31]。
蠟染在家居紡織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也較多。隨著“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和“詩意棲居”的居住觀念的倡導,人們已不僅僅滿足于室內空間的實用功能,“輕裝修,重裝飾”開始盛行,家居紡織品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32]?,F(xiàn)代居住空間強調自然和諧、清新高雅,在家居紡織品中引入具有原生態(tài)自然美的蠟染元素順理成章,但要遵循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原則、和諧統(tǒng)一原則及適度原則,讓蠟染元素在居住空間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33]。在茶館設計中,將蠟染織物用于廳座的隔斷,既起到裝飾作用,又分割了空間,打破了傳統(tǒng)中式花格隔斷的生硬;蠟染織物還用于吊燈,與隔斷相呼應,使室內裝飾風格和諧統(tǒng)一,高雅脫俗,大大提升了空間環(huán)境的品質[34]。在餐飲空間設計中融入傳統(tǒng)蠟染藝術,將蠟染圖案轉化為民族設計語言,通過餐飲空間內建筑、材質、陳設、家具、燈具及色彩等載體表現(xiàn)出來,營造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餐飲環(huán)境,使顧客在就餐的同時獲得視覺享受[35]。
蠟染藝術還可以用于書籍設計中,其色彩能為書籍設計奠定基調并烘托氣氛,富有想象力的繪畫題材能突出書籍設計的主題,多種表現(xiàn)技法能增加書籍設計感染力,豐富的材料運用和肌理質感更能為書籍設計增添表現(xiàn)力[36]。將蠟染工藝融入書法和繪畫中,更是拓寬了蠟染工藝的發(fā)展新方向[37-39]。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開始在計算機上進行蠟染的圖案設計。“冰紋”作為蠟染圖案的靈魂,其形態(tài)、粗細、曲度、交叉和分布上的視覺特征是計算機繪制蠟染圖案的重要依據。計算機蠟染冰紋和圖案有不同的設計方法,比如漫水的距離變換算法[40],基于多級生長模型的冰紋仿真方法[41]。利用Photoshop軟件模擬蠟染圖案也能達到理想的效果。Photoshop提取蠟染冰紋的前提是具有一定數(shù)量真實而清晰的蠟染作品圖片的素材庫,提取冰紋后將其與蠟染圖案通過正片疊底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或者利用Photoshop中的裂紋和閃電濾鏡,得到較為逼真的仿蠟染圖案[42]。應用符號學和形態(tài)分析法對紋樣分解結構、提取設計元素,對接觸蠟染的3種人群即普通用戶、文化專家和設計師進行眼動實驗,研究不同設計要素對個性化偏好的影響,并定量分析設計要素的影響權重,則可得到針對不同人群的個性化設計方案[43]。設計好的蠟染圖案通過數(shù)碼噴墨印花可以批量生產仿蠟染織物。
以下圖3為傳統(tǒng)蠟染圖案(貴州安順蠟染村大角苗工坊),圖4為現(xiàn)代蠟染畫(作者劉子龍)。
3 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扎染和蠟染的研究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關于傳統(tǒng)技藝的研究較為深入和全面,現(xiàn)代工藝的研究和應用也取得很大進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3.1 關于扎染和蠟染的染色工藝
在扎染和蠟染中,染色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傳統(tǒng)的扎染和蠟染大多根據前人傳授的經驗進行染色,使用最多的染料就是靛藍。可以說,如果僅根據經驗染色而并不懂得其中的科學原理,將制約現(xiàn)代扎染和蠟染工藝的進步。近年來扎染和蠟染的相關文獻詳細介紹染色工藝的極少。筆者認為,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讓扎染和蠟染所用的染料品種更多樣、讓染色工藝更先進。比如活性染料色譜齊全、染色牢度好,近年來新的染料品種不斷出現(xiàn),染色工藝也不斷改進,可以在纖維素纖維及蛋白質纖維織物的扎染和蠟染工藝中推廣使用[44]。另外,天然染料(大多也是食用色素)提取技術日益成熟,品種不斷增加,結構和性能也更加明確,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現(xiàn)代科技的成果去選擇更多的天然染料,如高粱紅、梔子藍、甘藍紅、紅米紅及紫甘薯色素等,使扎染和蠟染產品色彩更加豐富。在染色技術上,采用微波加熱可大大縮短染色時間、提高染料利用率,特別是在多色扎染時,利用微波加熱進行固色其優(yōu)點更為突出[45-46]。
3.2 關于扎染和蠟染制品的相關標準
中國現(xiàn)行與扎染和蠟染相關的標準是SN/T 0968—2010《出口藍染、扎染制品檢驗規(guī)程》和DB 52/T581—2009《安順蠟染制品》,作為行業(yè)標準和地方標準,其適用范圍較小。2011年8月1日實施的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guī)范》在染色牢度(包括耐水、耐酸汗?jié)n、耐堿汗?jié)n、耐干摩擦和耐唾液)這一項規(guī)定對“扎染、蠟染等傳統(tǒng)的手工著色產品不要求”,對甲醛含量和pH值有一定要求,同時要求無異味、禁用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筆者認為,相關標準還需進一步嚴格和細化,特別是消費者所關心的染色牢度問題應予以規(guī)定。手工制作的扎染和蠟染產品特別是作為商品出售給消費者時,應當測試相應的染色牢度,比如文化衫測試耐水牢度和耐汗?jié)n牢度、嬰幼兒用品測試耐唾液牢度、沙發(fā)和桌布測試耐摩擦牢度等并應達到一定的等級,以提高消費者對扎染和蠟染產品的認知度,促進扎染和蠟染的健康有序發(fā)展。
4 結 語
從近年來扎染和蠟染的研究發(fā)展來看,關于傳統(tǒng)技藝的研究較為全面,這對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和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F(xiàn)代扎染和蠟染工藝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扎染和蠟染產品越來越多地用于服裝、服飾和家居紡織品設計,蠟染工藝融入書法和繪畫中也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如何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讓扎染和蠟染所用的染料品種更多樣、讓染色工藝更先進;如何進一步嚴格和細化扎染和蠟染產品的相關標準,以提高產品質量,促進扎染和蠟染健康有序發(fā)展,是需要解決的兩個主要問題,有待科研及技術人員繼續(xù)深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劉素瓊,高衛(wèi)東,梁惠娥.以我國遺存絞纈物為對象的傳統(tǒng)扎染技藝研究[J].紡織學報,2014,35(10):100-104.
[2] 周瑩.試論白族扎染藝術在現(xiàn)代時裝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J].紡織學報,2013,34(12):107-112.
[3] 王輝.大理白族扎染特點與工藝研究[J].染整技術,2016,38(8):15-18.
[4] 嚴艷.大理白族扎染的傳統(tǒng)工藝與圖案設計[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26(2):61-64.
[5] 田順.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之蝴蝶圖案探析[J].裝飾,2016(9):113-116.
[6] 張植屹.自貢扎染藝術審美及藝術品開發(fā)利用[J].芒種,2017(10):112-113.
[7] 羅羽珂.探討蜀纈紋樣的造型藝術形式[J].現(xiàn)代裝飾(理論),2016(5):210.
[8] 高山,袁金龍.扎染藝術在紡織品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絲綢,2016,2016,53(10):48-53.
[9] 劉素瓊,梁惠娥,高衛(wèi)東,等.現(xiàn)代扎染特征元素及構成[J].紡織學報,2015,36(12):92-97.
[10] 閃秀桂.芻議傳統(tǒng)扎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藝術評論,2015(5):100-103.
[11] 季小霞,顧嗚,彭立云.現(xiàn)代扎染文化衫設計特性探析[J].南通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0,10(3):40-44.
[12] 劉翔.傳統(tǒng)扎染在現(xiàn)代服裝設計中的運用[J].創(chuàng)意設計源,2017(2):65-69.
[13] 吳圳燚,吳金石.羊毛圍巾的扎染工藝[J].針織工業(yè),2012(8):36-39.
[14] 張莉.扎染藝術與現(xiàn)代服裝設計[J].中國服裝,2014(5):150-151.
[15] 任建華,鄭光洪,夏平,等.現(xiàn)代扎染風格服飾設計與研究[J].染整技術,2016,38(9):5-7.
[16] 劉素瓊,宋湲.扎染螺旋圖形在服裝中的應用特點及藝術特征[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1):49-52.
[17] 周怡,譚欣.扎染藝術設計新概念[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104-110.
[18] 樊成元.扎染藝術在現(xiàn)代室內軟裝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大觀,2016(3):111.
[19] 李紅美,管蘭生.淺析現(xiàn)代扎染藝術在室內軟裝飾設計中的應用[J].大觀,2016(5):66.
[20] 王旭娟,陸曉云.“南通扎染”傳承人焦寶林及其扎染藝術[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5):109-114.
[21] 顏惠玲.當代南通扎染技藝的發(fā)展歷程及其保護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6:52-66.
[22] 吳化雨.論苗族蠟染的技藝特征——以云南文山苗族地區(qū)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3(3):133-137.
[23] 王華,張春艷.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蠟染紋樣的比較研究[J].紡織學報,2016,37(3):101-106.
[24] 李倩倩,陳國強.貴州苗族蠟染工藝及其藝術性研究[J].染整技術,2016,38(7):16-19.
[25] 吳曉麗,劉一萍.貴州省織金縣歪梳苗蠟染的文化探究[J].紡織學報,2012,33(12):64-69.
[26] 柴頌華,凌惠惠.吉數(shù)“3”在苗族蠟染圖案中的藝術表現(xiàn)[J].紡織學報,2012,33(4):115-118.
[27] 蘭峰,吳桂英.蠟染的傳統(tǒng)工藝和工業(yè)化生產[J].印染,2006(8):19-24.
[28] 孔建成,俞尚清,劉會成,等.蠟染廢水處理工程改造及調試運行[J].水處理技術,2012,38(10):133-135.
[29] 劉冬云,吳彤.冰染在蠟染藝術中的應用[J].絲綢,2017,54(9):67-72.
[30] 劉科江.植鞣革龜裂紋環(huán)保蠟染工藝[J].中國皮革,2016,45(7):8-12.
[31] 劉冬云,王文慧.蠟染在現(xiàn)代中式服裝中的應用研究[J].絲綢,2015,52(8):51-55.
[32] 綦孝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室內紡織品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17,38(18):235-238.
[33] 陳文麗,洪寬善.在居住空間中扎蠟染工藝的應用研究[J].設計,2016(19):87-89.
[34] 江霞.茶館設計中蠟染元素的運用研究[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6(6):48.
[35] 廖桂英.傳統(tǒng)蠟染藝術在餐飲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7(12):65-66.
[36] 郜巖.現(xiàn)代蠟染藝術在書籍設計中的應用[J].設計,2017(16):134-135.
[37] 董婭娜,劉虎.淺析蠟染藝術風格在中國畫中的應用與發(fā)展[J].染整技術,2017,39(10):72-74.
[38] 高樹立.“藝術蠟染”——國畫技法與傳統(tǒng)蠟染藝術的結合研究及實踐[J].美術學報,2016(2):97-101.
[39] 鄒登順,沈鳳霞,符德民.蠟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64-174.
[40] 喻揚濤,徐丹.蠟染冰紋生成算法研究[J].圖學學報,2015,36(2):159-165.
[41] 李寶君,呂健.基于多級生長模型的蠟染冰裂紋仿真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1(2):88-91.
[42] 尹曉莎,王建明.計算機模擬技術在傳統(tǒng)蠟染圖案設計中的應用[J].毛紡科技,2017,45(9):56-59.
[43] 施實芳,潘偉杰,呂健,等.基于眼動數(shù)據的蠟染紋樣個性化偏好研究[J].圖學學報,2017,38(4):516-522.
[44] 王雪燕.活性染料技術的研究進展[J].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學報,2016,33(4):97-104.
[45] 陳秀芳,郝文潔,王曉.真絲織物天然染料微波染色[J].絲綢,2017,54(9):7-13.
[46] 陳秀芳,王曉,李慶華.微波技術在真絲織物活性染料扎染工藝中的應用[J].絲綢,2016,53(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