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考古學的“廬山會議”“江南地區(qū)印紋陶問題學術討論會”追憶

      2018-09-10 14:25:50肖宇曹柯平
      大眾考古 2018年4期
      關鍵詞:江南地區(qū)廬山考古

      肖宇 曹柯平

      因緣耦合 會議緣起

      1978年在廬山召開的“江南地區(qū)印紋陶問題學術討論會”,堪為中國考古學史上一次重要的學術盛會,這次會議在考古學界的口耳相傳中被簡稱為“廬山會議”。彼時,“文革”的陰霾剛剛散去,改革開放尚在醞釀之中,江西籌備這樣一個全國性的學術會議極其不易。20世紀70年代初,江西省博物館恢復建制,下設考古工作隊,考古工作人員從下放地點陸續(xù)調(diào)回,此后接連發(fā)掘了一批重要遺址,包括吳城、筑衛(wèi)城、樊城堆、磨盤墩和大王嶺等。新發(fā)現(xiàn)集中反映出的一個物質(zhì)文化特征就是印紋陶,印紋陶從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延續(xù)至春秋戰(zhàn)國,尤其是在吳城遺址中大量出土。這些遺跡現(xiàn)象豐富、堆積層次清晰的典型遺址,為印紋陶問題研究提供了關鍵線索和地層依據(jù)。

      若進一步擴大視野,環(huán)顧整個中國南方地區(qū),印紋陶普遍存在于各類早期文化之中。20世紀50年代以來,有學者將其視作南方地區(qū)一種獨特的考古學文化,稱之為“幾何印紋陶文化”或“印紋硬陶文化”。時至70年代,東南各省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顯示,印紋陶存在于文化內(nèi)涵各異的遺存之中,分布地域廣泛,起訖年代漫長。從而引發(fā)了一連串困惑:印紋陶的產(chǎn)生發(fā)展脈絡怎樣?江南各地印紋陶的關系如何?印紋陶遺存是否具有考古學文化意義?值得銘記的是,江西考古先驅(qū)饒惠元先生(1907-1983)在江西早期考古實踐中開拓了印紋陶研究,他對印紋陶的探索對當時的我們很有啟發(fā),也促使江西考古同仁在思考與爭鳴中將目光逐漸聚焦于印紋陶。此外,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伯謙教授參與了吳城遺址的發(fā)掘及資料整理工作,提出了“吳城文化”的命名,并進行分期研究,在印紋陶問題上對我們多有助益。

      基于這樣的時代氣象與學術背景,江西省博物館考古工作隊在一次例行會議上,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構想:南京博物院和文物出版社曾聯(lián)合召開“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研討會”,江西能不能也采取這種形式召開一個關于印紋陶問題的學術會議?此前,李家和參加“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fā)掘工作座談會”時,也曾有過類似想法。江西省文辦展覽組作為江西省博物館的主管部門,對考古工作隊的這一想法很是支持。

      群策眾力 籌備合議

      文物出版社了解我們的意圖后非常重視,金沖及、楊瑾和葉青谷三人為籌備此次會議趕赴南昌洽談。他們的建議是,江西考古學人要先拿出幾篇好文章,不光要吃透贛鄱地區(qū)印紋陶的材料,還要對整個南方印紋陶有所研究,做通盤式思考。

      受組織委托,我謹慎而虔誠地給夏鼐、蘇秉琦、安志敏、石興邦、鄒衡和嚴文明等先生一一寫信,邀請他們拔冗參會,他們在回信中對會議的籌辦提出不少建設性意見。夏鼐先生在信中寫道:“我以為主要的是準備幾篇有力量的論文,以便在會上宣讀,引起討論?!卑仓久粝壬囊庖娛牵骸叭绻綍母魇⊥灸軌驇淼湫瓦z址的發(fā)掘報告和標本,在會上交流,可能會收到更大的效果?!?/p>

      為了更好地籌備“江南地區(qū)印紋陶問題學術討論會”,江西省博物館組建“印紋陶問題研究小組”,主要由李科友負責,成員包括李家和、余家棟、許智范、胡義慈、劉詩中和我等人?!坝〖y陶問題研究小組”首先就江西印紋陶的萌芽、產(chǎn)生、發(fā)現(xiàn)、興盛和衰落過程做了專題研究,大家分工起草,交流討論后由李家和潤色成文。此外,大家感到應該撰寫一篇綜合南方各省印紋陶資料的論文,以便帶著問題去其他省份考察、交流,當時組織上把這項任務交給了我,先由我主筆起草。而后,李科友帶領我們?nèi)ジ鞯夭┪镳^、考古工地調(diào)研,一次是向南考察,到福建、廣東及廣西等地;另一次是向北考察,到上海、安徽、江蘇及河南?;貋砗?,“印紋陶問題研究小組”反復討論由我主筆的初稿,各抒己見,分頭修改、復寫,最終析分為兩篇論文。經(jīng)過種種努力,在“江南地區(qū)印紋陶問題學術討論會”召開前夕,江西省博物館“印紋陶問題研究小組”形成了三篇會議論文,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這是“印紋陶問題研究小組”集體智慧和勞動的結晶。7月中旬,為保證“印紋陶問題研究小組”所撰三篇論文的質(zhì)量,文物出版社副總編王代文先生親赴廬山。我陪著王代文先生在廬山住了一個多星期,王代文先生看稿子極其細致,一邊審稿,一邊提意見,我在旁修改,改定后送廬山印刷廠鉛印。

      藉物探史 廬山雅集

      8月正值江西酷熱之時,廬山是著名的江南避暑勝地,在省文辦展覽組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們最終把會議地點選在了廬山。江西省博物館從近年考古發(fā)掘收獲中遴選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印紋陶標本運往廬山,配合會議舉辦印紋陶專題展覽。

      1978年8月24日,“江南地區(qū)印紋陶問題學術討論會”在廬山大廈正式召開,會議一直延續(xù)到9月3日,前后整整11天。22個省市、55家單位、近百位學者共襄盛會,此時的廬山可謂是群賢畢至、高朋滿座。這次學術會議持續(xù)時間之久、與會學者之多、討論議題之集中,直至今日在中國考古學界也屬罕見。更難能可貴的是,與會學者不光帶論文,還帶來了上千件印紋陶標本,大家一邊討論文章,一邊摩挲各地出土標本。大家各抒己見,知無不言,對印紋陶的定義、特征、分布、年代、分期、工藝及所屬人群的族屬、社會性質(zhì)等問題進行研討,學術氣氛非?;钴S。李科友、李家和、我分別作了會議發(fā)言,會后李科友交給我一個任務,需撰寫一篇會議紀要,以便迅速周知學界印紋陶研究的最新進展,11月我即完成會議紀要,刊載于次年《文物》雜志的第1期。

      大叩大鳴 合議反響

      “江南地區(qū)印紋陶問題學術討論會”是繼1977年“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研討會”和“河南登封告成遺址發(fā)掘現(xiàn)場會”之后,中國考古學界的又一次學術盛會,進一步掃除了特殊歷史時期學術界“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會議論文最終集結為《文物集刊(第3輯)——江南地區(qū)印紋陶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81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在學界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推動了印紋陶專題研究。更重要的是,東南數(shù)省印紋陶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xù)至秦漢,通過對印紋陶這一典型文化因素的剖析,得以窺見南方地區(qū)文化發(fā)展序列,梳理江南與中原地區(qū)文化關系。鄒衡先生對“江南地區(qū)印紋陶問題學術討論會”有這樣一個評價,他說這次會議把江南地區(qū)古文化的面貌基本上勾畫出來了。

      蘇秉琦先生雖因身體欠佳,在山東住院療養(yǎng),未能赴會,但在仔細閱讀會議論文后,特地著文《關于“幾何印紋陶”——“江南地區(qū)印紋陶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學習筆記》。蘇先生的這篇文章,有三點值得我們注意,一是首次使用了“文化區(qū)系類型”的概念,二是將印紋陶比作打開中國南方秦漢以前文化史大門的“鎖鑰”,三是將“江南地區(qū)印紋陶問題學術討論會”稱作中國考古學的“廬山會議”。十年之后的1988年,蘇秉琦先生依然盛贊“廬山會議”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并希望江西能夠再次召開關于印紋陶的討論會。

      志業(yè)篤定 再接再厲

      “江南地區(qū)印紋陶問題學術討論會”的籌備與召開,對我個人的學術研究方向也有著深刻影響。會后,我依然保持著極大的學術興趣與熱情,著手繼續(xù)收集資料、深化探索,希望對中國南方印紋陶做一綜合性研究。

      那個年代,由于物資匱乏,我把廢紙反過來裝訂成冊,用以撰寫文稿,再由我的妻子葉無瑕女士重新謄抄。研究過程中,我吸收了館內(nèi)和外省同仁的想法,夏鼐先生為我提供了東南亞印紋陶的資料,馮先銘、呂榮芳等先生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歷經(jīng)五個寒暑,四易其稿,1984年《中國南方古代印紋陶》一書基本脫稿,由文物出版社童明康先生擔任責任編輯,并于1987年正式付梓??梢哉f,沒有“江南地區(qū)印紋陶問題學術討論會”的召開,就沒有《中國南方古代印紋陶》的成書。

      印紋陶、有段石錛、原始瓷及風格瑰麗獨特的青銅器,均是南方地區(qū)古代物質(zhì)文化的重要特征,探索南方古代文明應首先對這些物質(zhì)文化特征進行系統(tǒng)梳理。大凡探究事物的規(guī)律都應如是,一個個細節(jié)剖析清楚了,全貌也就躍然眼前。

      后記:謹以此文紀念“江南地區(qū)印紋陶問題學術討論會”召開四十周年,并頌彭適凡先生八秩壽辰。

      吳城遺址位于江西樟樹市吳城村。1973年后歷經(jīng)十次發(fā)掘。面積約61萬平方米,吳城可能是商代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某方國的中心城邑。發(fā)現(xiàn)城垣、房址、陶窯、墓葬等遺跡,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原始瓷器和石器等。

      筑衛(wèi)城遺址位于江西樟樹市大橋鄉(xiāng)境內(nèi)。1970年代由江西省博物館等單位進行過兩次發(fā)掘。以新石器時代和相當于中原地區(qū)商周時期遺存為主。新石器時代遺存主要為樊城堆文化建筑遺跡,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石器等。

      饒惠元江西地區(qū)考古的早期開拓者,畢業(yè)于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曾先后任職于樟樹中學、樟樹農(nóng)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世紀40年代加入上海美術考古學社,1945-1955年間在贛江和清江流域進行考古調(diào)查。曾參與湖北荊江分洪考古、湖南長沙古墓發(fā)掘,指導發(fā)掘營盤里遺址、筑衛(wèi)城遺址,后長期負責《考古學報》編輯工作。主要著述有《江西清江新石器時代遺址》《關于有段石錛的分型》《也談印紋陶的幾個問題》等。

      猜你喜歡
      江南地區(qū)廬山考古
      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52
      考古出乎意料的幾件事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6
      三星堆考古解謎
      云霧廬山
      心聲歌刊(2020年1期)2020-04-21 09:25:06
      做一次廬山客
      廬山
      毛澤東登廬山
      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11-25 10:35:17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區(qū)女性服飾時尚消費狀況
      藝苑(2017年1期)2017-03-29 19:01:29
      論明代江南民間書坊的勃興及其社會意蘊
      出版科學(2016年5期)2016-11-10 06:54:59
      江南地區(qū)傳統(tǒng)木構建筑半榫節(jié)點受力性能研究
      丹江口市| 郸城县| 镇康县| 哈巴河县| 石景山区| 建平县| 青神县| 新巴尔虎左旗| 青海省| 桐柏县| 丰城市| 麻城市| 大同县| 共和县| 宣武区| 兴宁市| 英吉沙县| 夹江县| 伊宁市| 临颍县| 鄂尔多斯市| 阿尔山市| 仪征市| 西平县| 曲靖市| 清镇市| 响水县| 海丰县| 广德县| 江西省| 乳山市| 长汀县| 樟树市| 江津市| 广水市| 龙游县| 峨眉山市| 兴文县| 延津县| 长垣县| 左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