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建筑結構與識圖》課程內容及特點,通過對課程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分析,探討混合式教學改革在本課程中的應用,并對教學效果進行總結。
關鍵詞:結構與識圖;混合式教學改革;鋼筋
建筑業(yè)是一項性命攸關的民生工程,建筑產品需經過設計、施工兩大階段才能生成。工程圖紙產生于設計階段,應用于施工階段。工程圖紙的設計與識讀對建筑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為高職建筑類學生,工程識圖是其將面臨的首要工作任務,是從事建筑行業(yè)一切專業(yè)技術工作的基礎?!督ㄖY構與識圖》就是用來解決結構施工圖識讀的一門課程。
1《建筑結構與識圖》課程簡介
《建筑結構與識圖》是工程造價專業(yè)的一門職業(yè)能力課,共104學時,分設于第三、四學期。它以《建筑工程制圖》課程為基礎,為后續(xù)《鋼筋工程量計算》、《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等課程服務,同時為綜合實訓、頂崗實習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保障。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與實踐訓練,學生能夠掌握結構構件的配筋原理,能夠繪制各結構構件的詳圖,能夠熟練識讀砌體結構、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施工圖;并培養(yǎng)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吃苦耐勞和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2《建筑結構與識圖》課程內容及特點
根據(jù)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及課程標準,本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建筑結構基本知識,梁、板、柱、基礎、樓梯等構件配筋原理,平法制圖規(guī)則與標準構造詳圖,抗震設計的基本知識與抗震構造措施等內容。本課程特點如下:
(一)建筑結構基本知識點較零碎;
(二)結構構件配筋構造需要一定的力學基礎;
(三)結構構件配筋抽象,需要一定的空間想象力;
(四)教材相對滯后,與新圖集16G101不吻合;
基于以上四點,學生學習熱情不夠高,課堂活動難以順利開展。
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是在多媒體教室中,以教師為主體,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資料展示給學生理解,顯然不能適應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急需教師進行教學改革。
3 混合式教學改革在《建筑結構與識圖》課程中的應用
混合式教學,既將在線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通過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可以把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下面僅以“梁配筋及構造”為例,說明混合式教學在課程中的應用情況。
3.1“線上”預習
梁是建筑工程中典型的受彎構件,也是應用最廣泛的構件之一,梁截面配筋與其受力情況密不可分。應用較多的連續(xù)梁配置的鋼筋主要有上部通長筋、支座負彎矩鋼筋、架立筋、底部受力筋、箍筋、腰筋、拉筋等類型。
課前,學生登錄網絡教學平臺,利用習題、微視頻、多媒體課件等“線上”資源,初步學習梁各種鋼筋的種類及構造要求,完成單元導學案;記錄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并可在討論區(qū)進行發(fā)帖討論,解決疑點。
3.2“線下”討論
基于對“線上”學習情況及平臺統(tǒng)計結果的分析,學生對架立筋及腰筋、主次梁交接處鋼筋的理解存在問題,故在課堂上對以上幾種鋼筋利用revit軟件、16G101三維圖集進行展示,師生互動,解決學生想象力差、理解力欠缺的問題。
3.3課后作業(yè)
通過“線上+線下”學習,同學們能夠較好地掌握梁配筋構造。因此,要求學生根據(jù)具體梁截面配筋圖,分組制作梁鋼筋模型,展示各種鋼筋的位置及構造要點。為后續(xù)梁平法制圖規(guī)則的學習奠定基礎。
4《建筑結構與識圖》課程考核
本課程采用本課程考核總體采用“平時+期末”、“線上+線下”的考核模式。
成績構成及比例:
(一)平時成績占60%,期末成績占40%。
(二)平時成績主要是指線上的學習情況及課堂表現(xiàn);
線上評定:在線作業(yè)占30%;上機上傳作業(yè)占15%;在線學習時長占20%;
登錄進入課程次數(shù)占5%;瀏覽資源次數(shù)占5%。
課堂表現(xiàn):主要是課上回答問題、認真聽講情況;占25%。
結語
本課程均采用“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從教學效果來看,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比,主要表現(xiàn)出以下幾點:
(1)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
(2)通過由易到難的環(huán)節(jié)設置,學習效率明顯提高;
(3)師生互動更加充分,課堂利用率提高。
總之,通過混合式教學改革,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及學習積極性越來越高,有力地提高了結構施工圖的識圖能力。
作者簡介:
于曉靜(1983-),女,漢族,山東無棣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建筑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