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保健品化妝品技術審評中心,北京 100053)
自90年代初以來,形形色色的“益生菌”類保健品風靡了整個世界?!耙】甸L壽,必須保持腸道健康”,隨著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關系的重要性進一步被證明,益生菌有益人體健康的功能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一系列具有營養(yǎng)和保健功能的益生菌制品不斷被開發(fā)出來,在食品市場上方興未艾,在醫(yī)藥領域也備受關注。
1965年Lilley和Stillwell首次提出益生菌(probiotics)的概念,把它定義為能刺激一種微生物生長的另一種微生物物質[1];1989年,Roy Fuller把益生菌定義為“能夠通過促進腸道菌群平衡,對宿主發(fā)揮有益作用的口服的活的微生物”[2]。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FAO/WHO)制定了《食物中益生菌健康及營養(yǎng)評價指南》[3],將益生菌重新定義為給予一定數量時能對宿主健康產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目前這一概念已被全世界廣泛使用。需要強調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經食物攝入的活的微生物均為益生菌,益生菌應滿足如下條件:(1)安全性(有食用經驗);(2)來源于人體腸內菌群,能在腸內增殖;(3)經過培養(yǎng)、生產和貯藏,在使用前仍然保持存活和穩(wěn)定;(4)能夠耐受胃液、膽汁和胰酶的消化,維持活性;(5)能對人體發(fā)揮明顯的有用效果[4]。
迄今為止,已發(fā)現的常用益生菌大體上可分成三大類,其中包括:(1)乳桿菌類(如嗜酸乳桿菌、羅伊乳桿菌等);(2)雙歧桿菌類(如長雙歧桿菌、短雙歧桿菌等);(3)革蘭陽性球菌(如嗜熱鏈球菌等)。
根據衛(wèi)生部衛(wèi)辦監(jiān)督發(fā)[2010]65號文及其后通過《新資源食品管理辦法》[5]及《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審查管理辦法》[6]的審評,現行可用于食品的益生菌菌種共38種,具體菌種名單見表1[7]。根據衛(wèi)生部2011第25號公告及其后的補充公告,現行可用于嬰幼兒食品的菌種共7種,具體菌種名單見表2。按原SFDA國食藥監(jiān)注[2005]202號《益生菌類保健食品申報與審評規(guī)定(試行)》[8]的規(guī)定,益生菌菌種必須是人體正常菌群的成員,可利用其活菌、死菌及其代謝產物,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種共10種,具體菌種名單見表3。
表1 可用于食品的益生菌菌種名單
表2 可用于嬰幼兒食品的益生菌菌種名單
表3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種名單(國食藥監(jiān)注[2005]202號)
益生菌的保健功能大體可概括為“保護、免疫、抑菌、平衡、營養(yǎng)[9]”。作用機制主要是:補充腸道有益菌,在腸黏膜上形成一層“膜菌群”增強體內屏障功能;抑制腸道有害菌的生長,阻止致病菌的侵入及繁殖,調整腸道菌群;發(fā)酵糖類,產生醋酸及乳酸,促進腸蠕動,合成多種維生素和生物酶,激活機體吞噬細胞的吞噬活性,提高免疫能力;減少內毒素的來源。
有益菌群在人體內長期寄居,與人體達成一種共生關系,促使機體產生能抗同類病原菌的抗體及一些有抑制作用的產物。益生菌最初的含義為了生命(for life)就是和抗生素(antibiotics)相對的。研究表明,益生菌能通過激活巨噬細胞、增強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活性和增加免疫球蛋白特別是IgA的水平等來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應答。益生菌的活菌細胞、死細胞和發(fā)酵產物都具有免疫調節(jié)功能[10]。
益生菌能在體內相互協(xié)調、相互制約、共同形成一個平衡的微生態(tài)系統(tǒng)。益生菌進入腸道后,即在腸內進行繁殖,抑制病原菌和有害人體健康的細菌繁殖,從而起到預防感染,維持腸內菌群平衡的作用[11]。這種作用主要是通過益生菌占據消化道的定植位點后形成生物屏障來實現的。此外,腸道益生菌群還可通過與外來菌群對營養(yǎng)物質的競爭來抑制雜菌。
益生菌及其代謝產物能促進宿主消化酶的分泌和腸道的蠕動,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并預防便秘的發(fā)生。研究發(fā)現,益生菌在體內可產生多種消化酶如淀粉酶、葡糖糖苷酶等,它們促進了營養(yǎng)物質特別是下消化道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12]。
嗜酸乳桿菌、乳酸菌等益生菌代謝產生的乳酸可抑制腸內有害細菌產生的腐敗物,延緩機體衰老過程。雙歧桿菌具有明顯的抗氧化作用,能增加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及其生物活性,加速體內自由基的清除,從而減少自由基參與氧化反應所致的機體衰老[13]。
大量臨床試驗證實,服用益生菌及其相關制品可減少人體血清膽固醇含量,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益生菌能吸附食物中的膽固醇,促使其向體外排泄;還能吸附腸內的膽汁酸,抑制肝的膽固醇合成或使膽固醇在血漿和肝臟中再分配,最終減少血清中的膽固醇含量。另外,益生菌的膽鹽水解酶活性能使膽鹽結合態(tài)轉變?yōu)槊摵蠎B(tài),從而與膽固醇發(fā)生共沉淀,起到改善血脂的作用[14]。
此外,益生菌還有緩解乳糖不耐受癥、抗感染、抗高血壓、防癌和抗癌的作用等。
通過查詢CFDA數據庫并進行整理統(tǒng)計,得到已批準的益生菌類保健食品129個(除注銷批準文號的1個),不足已批準保健食品總數的1 %。多數為2005年后經SFDA或CFDA批準注冊的產品,且主要是國產。具體情況見表4。
表4 益生菌類保健食品注冊批準情況
由于保健食品的產品功能聲稱發(fā)生過調整,且部分產品聲稱具有2個及以上的功能,同時原料中再加以一定的組方配伍,使得益生菌類保健食品的功能聲稱有13種之多,頻次總和(192)也大于產品數量(129)。但統(tǒng)計分析表明,較為集中的保健功能主要有3種:增強免疫力、調節(jié)腸道菌群和通便,所占比例超過85 %。具體情況見表5。
表5 益生菌類批準注冊保健食品功能分布
可用于食品的益生菌菌種目前共有38種,實際注冊批準產品的原料從《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種名單》中選用頻次較高,其他可用于食品的菌種選用頻次較低。主要菌種的使用頻次情況見表6。在原料的配伍使用方面,由2種或2種以上的益生菌菌種配伍使用較為常見,另外在具有調節(jié)腸道菌群或通便功能的產品中,多見與低聚糖(如低聚果糖、低聚木糖)等益生元類原料組合使用的情況。
表6 益生菌類批準注冊保健食品原料使用菌種情況
2005~2016年,北京市受理益生菌類保健食品共38個,其中新產品注冊申請22個。2006年申請數量最多為6個,2014~2016年每年僅1個。申報產品的保健功能有3種:增強免疫力、調節(jié)腸道菌群和對胃黏膜有輔助保護功能。劑型分為片劑、硬膠囊劑、粉劑和口服液,粉劑最多。
含益生菌類的普通食品一般為乳粉、酸奶、飲料等食品形態(tài),益生菌類保健食品除具有類似的食品形態(tài)外,更多的采用了藥品的劑型,加之所聲稱的調節(jié)腸道菌群的保健功能和藥品所治療的腸道菌群失調癥相近,極容易同益生菌類醫(yī)療制劑即藥品相混淆。前兩者屬于大食品的范疇,所用的菌種名單需符合相關規(guī)定,保證長期食用安全,不得產生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由于三者在產品定位、原料管理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存在差別,故產品的屬性和作用也不同,見表7。
表7 益生菌類保健食品與普通食品及藥品的區(qū)別
有關益生菌保健功能的研究已有許多報道,上市產品也有很多,但總體而言,國內益生菌行業(yè)的技術水平與國外還有很大差距,益生菌的保健作用研究尚不充分,益生菌類保健食品的研發(fā)投入有待增加。同時,由于益生菌的功能效果具有菌株特異性,對菌種內新菌株的鑒定及功能和安全性研究應是新食品原料研究和開發(fā)的重點方向[16]。
隨著對益生菌認識的不斷完善,益生菌類制品已不再強調一定是活菌,可以是死亡細胞甚至是代謝產物。但在保健食品中,雖然沒有必要強調活菌量,但一定要建立一個可檢測的功能性或標志性成分指標[17]。另外,由于可用益生菌菌種的不同以及劑型工藝、質量標準等方面的差異,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藥品三者在研究開發(fā)上應有明確的定位,在管理上也應當有所區(qū)別。
合生元即益生菌和益生元并用,益生元可通過選擇性刺激一種或幾種益生菌在體內生長或代謝,促進益生菌競爭性成為優(yōu)勢菌,抑制有害菌的生長。兩者共同發(fā)揮作用,使腸道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保持平衡,預防和改善便秘和腹瀉,提高免疫力,保持人體健康[18]。此類保健食品在含益生菌類保健食品中占有相當比例,也是益生菌類保健食品發(fā)展的一大趨勢。相信隨著人們健康理念的轉變及益生菌對人體保健作用機制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益生菌類保健食品的研發(fā)和應用前景將更為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