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fā)現(xiàn),講道理對于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Ta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有位母親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經(jīng)??嗫谄判牡亟o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她常發(fā)脾氣。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么辦。
我讓她舉個孩子如何不聽話的例子,她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5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臟磨壞。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她終于失去耐心,大發(fā)脾氣。
孩子當著她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jīng)常是臟臟的。家長對此十分無奈,“不知給她講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p>
我對她說,你既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講道理沒用,為什么不停止呢?家長一臉迷惑,情緒上略有抵觸地問我:“講道理不對嗎?那該怎么教育她呢?”
我說:“很簡單,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干凈。這樣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并用下樓的樂趣,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長一聽,恍然大悟:“對啊,這么簡單,我怎么沒想到呢!”
之所以沒想到,是因她的注意力一直在講道理上,卻從未去想自己有多沒道理。
我經(jīng)常收到這樣的來信:年輕父母們詳細陳述了老人帶孩子如何包辦溺愛,導致孩子有許多毛病,后面提出的問題卻是:“這種情況下,我如何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改正缺點?”
也有不少家長,Ta的孩子在學校遭遇了老師的冷暴力,導致孩子厭學。家長不去想辦法向學校反映,解決老師的問題,也不去做任何和老師溝通的努力,卻來問我“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孩子不再厭學”。
明明是成年人做得不對,傷害了孩子,卻把改造的矛頭對準孩子。指望動動嘴皮子,說點什么,就可以改善孩子的狀態(tài)。這怎么可能呢?
我曾看到一則新聞,廣州番禺張中良夫婦收養(yǎng)了 10個孤兒,孩子做錯事,張中良與妻子不會責罵他們,也不講大道理,而是讓孩子們通過體驗,來完成對一個道理的認識。比如有一次,張中良讓家中的小女兒慕恩帶著眼睛看不見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為何慕恩將美春一個人丟在了外面,獨自回來了。
張中良知道后并沒有說什么,只是讓小慕恩做了一個體驗:用毛巾蒙住眼睛,讓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從此以后,慕恩變得特別懂事。
教育是門藝術,講究的是簡單和技巧。給孩子講道理,不如讓他們在實踐中去明白道理。
但很多家長總想著去勸說孩子服從。他們愛自己的想法超過愛孩子,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投降”中,心理逐漸被打垮,思維方式甚至會慢慢變得畸形。
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首先會喪失傾聽的興趣,發(fā)展出超過常人的防御心理,同時會產(chǎn)生“道理免疫力”,會本能地排斥任何道理;其次,獨立意識喪失,不能對一件事進行深入地思考,失去了正常判斷力;第三,心態(tài)變得苛刻,對理解他人沒有興趣,興趣只在如何用自己的觀點征服對方。
提倡做“不講道理”的家長,并非完全否定言語的必要性,而是強調(diào)口頭教育的適度性和行為教育的重要性。這里另有兩條建議:
第一,“講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給孩子講點什么道理,首先必須確認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我在工作中經(jīng)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長,比如有的家長明明對孩子的考試分數(shù)十分在意,向我討教的問題卻是:該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孩子不要在意分數(shù)?
第二,避免向孩子灌輸庸俗價值觀。
生活中經(jīng)??梢钥吹竭@種情況,一些家長熱衷于向孩子傳達一些并不高明的見解。比如有的家長暗示孩子不必在學習上幫助別的同學。他們的道理是,生活就是競爭,別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后了。而孩子從這些所謂的人生道理上,學會了小鉆營、小算計,卻學不到大胸襟、大情懷。這樣“講道理”,實際上是在窄化孩子的視野和胸襟,束縛與限制他的發(fā)展。
總之,教條不重要,教養(yǎng)才重要。盧梭說過,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做出行動。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
編輯/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