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興萍
摘 要:數(shù)學是小學教育基礎教學內容,關系到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培養(yǎng),關系到學生抽象能力的提升。幾何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學生對生活中空間的認識和描述。所以,做好幾何教學,保證教學質量是提升兒童空間觀念的必然選擇。本文就小學數(shù)學幾何教學策略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幾何;抽象思維
圖形和幾何作為小學生數(shù)學概念的重要內容,在實際的課程中常常會發(fā)現(xiàn)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理解能力差等問題。對此,教師必須要積極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到幾何教學中圖形的特征、大小、位置關系等,引導學生感受圖形變化背后的幾何知識。
一、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重視直觀教學
對于兒童來說,尤其是低年級的兒童,通過觀察和操作建立學習經驗是學生幾何學習的起點。通過游戲兒童可以積累一定的幾何經驗,比如通過積木搭建某種圖案的時候,他們已經可以區(qū)分積木的不同形狀,他們選擇用球形的積木作為人的腦袋,長方體形狀作為人的四肢。同樣,兒童在利用積木搭建房屋的時候,他們會注意到一些圖案的對稱性。
所以在低年級開展幾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直觀物體的體驗幫助他們區(qū)分幾何圖形。比如通過拼、搭等活動讓他們利用直觀物體對對象進行分類,用火柴棍構建圖形來加深學生對圖形特征的認識。
二、注意經驗積累
幾何圖形的性質還是形成具有空間觀念的基礎,兒童在明確幾何圖形的性質特征后,從具體的觀察對象開展,建立關于圖形形狀特征的認識。必須要先經過兒童的觀察才能認識圖形性質,了解圖形性質之間的關系。兒童觀察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可以直觀的觀察具體實物,也可以觀察幾何模型。實物觀察可以提高學生對形狀的認識,比如對正方體實物的觀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正方體有6個面,12條同樣長的棱等;幾何模型的觀察,可以幫助學生對圖形的性質進行觀察,比如通過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圖學生可以直觀認識到圓柱體的側面是一個長方形,并且底面是一個圓形。要讓學生學會“虛實”結合的進行觀察。學生在觀察物體及圖形時,由于往往只能從一個角度進行觀察,如觀察長方體時,有時只能看到一個面,有時能同時看到兩個面,最多同時看到三個面,但無論從哪個角度觀察都是不能同時看到長方體的六個面,無法觀察到完整的一個長方體整體,在解決問題時就需要學生在觀察時想象出觀察不到的面的情況,甚至有時要想象出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什么圖形,從而引導學生不僅觀察形體的表面現(xiàn)象,更要透過表面現(xiàn)象觀察形體的本質,學生在這樣邊觀察邊想象的活動中,才能更有效的積累空間經驗,發(fā)展空間觀念,提高空間想象能力。
三、強化動手操作
兒童學習幾何知識更多的是直觀幾何,即經驗幾何。所以,兒童獲得幾何知識形成空間意識主要是靠他們動手操作得來的。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不斷對物體的搭建、分類、組合來提高自己對幾何知識的想象力,積累豐富經驗。
比如低年級學生幾何學習操作可以加深他們對直觀特征的認識。老師通過讓學生去觸摸卡片來區(qū)分圖片的形狀所獲得的經驗就不如讓兒童自己用小木棒去搭建這些圖形所獲得的經驗更好。等學生經驗稍微高點后,就可以開始更為抽象的幾何學習。比如對長方形計算面積的學習是通過方格形式獲得的。通過割補的方法來學習平行四邊形或者是三角形的計算方法。
四、提倡生活應用
從生活中獲得的經驗是學生幾何思維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利用學生生活經驗,提高學生將幾何知識和幾何能力應用性,解決生活中的幾何問題。讓學生在幾何知識的應用過程中發(fā)展空間意識,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五、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交流能力
兒童幾何語言的學習是學生在對圖形操作實驗完成后,通過交流逐漸發(fā)展起來的。運用幾何語言是提高學生幾何概念的重要途徑。學生在經過不斷嘗試后才能實現(xiàn)幾何概念的準確傳輸,才能促進兒童空間思維的發(fā)展。所以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應多利用圖形描述法,讓學生描述其所看到的圖形的各個部分的名稱和結構給另外一個學生聽,使得這個同學可以準確畫出原圖。
六、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shù)學幾何學習對兒童來說不僅僅要學習知識,更需要提升他們的空間觀念和空間能力。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幾何教學的重要性,從直觀教學、豐富學生想象力、促進學生交流、強化動手操作、促進學生在生活中的應用等各個方面來提高學生度幾何知識學習的質量,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空間意識,提升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徐璐.“圖形與幾何”教學策略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揚州大學,2017.
[2]曹翠婷.小學幾何教學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