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終于要開始了。屋子里的燈光突然消失了,我們陷在黑暗中和寂靜中,忽然,有劃燃火柴的“嚓——”的聲響,一簇橘黃色的火苗鮮潤活潑地誕生了,它被一雙老人的手護衛(wèi)著,勃勃地靠近臺中央神龕上的一支蠟燭,蠟燭親切地接受了火光的熱吻,欣然散發(fā)出柔和恬淡的光暈。在這片黎明般飛旋的燭光中,“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的鼓聲突然如驟雨襲來,接著是一聲開闊悠長的鑼聲,響起又落下,音樂如長河流水一般洶涌而來。那一瞬間,我猶如回到了遠古的洪荒年代,看到了篝火、奔跑的野獸、茂密的叢林和蒼涼的黃昏。隨著音樂越來越走向細膩、典雅和舒緩,時光也迅速向前移動,我來到了漢朝的石橋,河對岸店鋪林立、畫坊遍布,空氣中洋溢著好聞的墨香氣,文人學士飲酒作賦。這是《八卦》曲,它以一種無法言傳的魅力把我?guī)肓诉b不可及的舊時光中。我專注地看著已逾八旬的趙應(yīng)仙老先生,他雙目微合,手操大胡,燭光將他的白發(fā)和那縷花白的胡子染成金黃色,仿佛要將他燃燒。他的嘴唇不由自主地輕輕嚅動,仿佛在咀嚼著什么。他在咀嚼音樂還是已逝的青春?
——遲子建《聽時光飛舞》
◆心湖漣漪
作者調(diào)動視覺、聽覺等感官,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描述自己獨特的感受,將我們帶入了一種美妙的意境中。作者將樂聲比作驟雨、長河流水,將抽象變?yōu)樾蜗螅瑢o形變?yōu)橛行?,讓我們真切地體會到音樂帶來的沖擊。這樣的極力渲染,一方面突出了音樂的魅力,另一方面為下文表達文章的主題蓄勢。
最喜歡夏日的夜晚,家人都坐在院子里的老榆樹下,微涼的風從每一片葉子上滑落,爺爺?shù)臒煷泓c燃了滿天的星光。通常是我們一群小孩子在嘰嘰喳喳一番后,爺爺已滿足地吸了一袋煙,把煙袋鍋在鞋底上輕輕地磕,然后再塞滿煙絲。這個時候,我們就安靜下來,知道爺爺要開始講故事了。
暖暖的夜,亮亮的星,還有圍繞著爺爺?shù)奈覀儯n老的聲音帶著奇異的力量,回蕩在院落里,回蕩在我們心間。于是,那么多古老的故事,在我們心里生根。我們沉浸于其中,或驚訝,或迷茫,或驚恐,似乎每一種感受,都讓我們眷戀,一如眷戀著那個溫暖的身影。
…………
漸漸長大的我們,有時也會相約著跑去爺爺那里,聽他講故事。爺爺?shù)墓适乱灿兄貜偷?,可是我們依然聽得那么投入,如舊的星光月色。我們傾聽著的,其實是一種懷念,是一種流逝于時光深處的溫暖。爺爺講完,便會讓我們也講。于是,我們便講著各自聽到的新奇故事,在爺爺明滅不定的煙袋的閃爍中,他的神情就如我們當年一般專注。
——包利民《你是世間最暖的書》
◆心湖漣漪
在講故事的時光輪回中,相似的場景,相似的神情,把親情的溫暖與精神的傳承烙在每個讀者的腦海中。爺爺不愧是世間最暖的書,催生了孩子們夢想的種子,為他們開啟了一扇美好的生活之門。
天空是烏云的灰黑,但在樹林中還能看到雨滴在樹葉上聚大落下,在眼前閃出晶瑩的亮光。衣服已經(jīng)完全濕了,那就索性脫下來,掛在樹枝上,單穿著一條短褲站在柏樹或者松樹下,去聽雨滴落在各種樹上發(fā)出的不同的聲音和奏響的音樂。雨滴打在掌狀的銀杏樹葉上,如無數(shù)的指骨敲在鼓面上;打在細碎的柏葉上,就有如玻璃落在一塊石子上的聲響;而落在松針上,就有松針連續(xù)穿透水珠那樣的“吱吱吱”的尖叫聲。槐樹霸占了柳樹的天空,這時落下的雨滴,就會無情地擊打出因為它們的侵占而被討伐的喊殺聲。而在槐樹下矮人一頭的柳樹,猛烈的雨滴落在槐樹上時,它躲在槐樹下邊,也躲過了正面的槍林彈雨。那些從槐樹上得到緩沖、被反彈起來減緩了速度才又下落的雨,對于柳樹來說,正是一場大小適中的淋浴。
原來在樹林里飛來爬去的昆蟲,也都各自躲到了自己的避風港,偶爾落單留在樹林中的小蜜蜂,這時候委屈地落在某棵樹的疤節(jié)上,等待著陽光的到來,其焦慮和不安,催促著它在一片水濕的木節(jié)上爬來爬去,抖動著飛不起來的翅膀。而那生來不懼雨水的螳螂,則在樹林間的草地上接受著天然的淋浴,享受著愈加清新的空氣和樹林中早時似乎燥熱到想要著火,而這時在頃刻間就變得神閑氣定的樹木氣。
——閻連科《雨季到來的時候》
◆心湖漣漪
為了把雨的詩意世界呈現(xiàn)出來,作者寫雨聲,寫小昆蟲,寫樹木,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恰當?shù)谋扔魇址ā⑸鷦拥臄M人修辭、真摯的情感,共同譜出了一支雨的小夜曲,緩緩地流進讀者的心田,讓人頓生許多感悟。
在長城,我們是否聽見了大青磚的吶喊?在鳴沙山,我們是否聽懂了大荒漠的吟唱?在秦陵,我們是否聽清了兵馬俑的交談?
一只新石器時代笨拙的陶罐是靜默的,但我們可以傾聽到獵人們的談笑風生,因為在這些易碎的陶罐上附著了遠古的錄音。它不單是盛水的器皿,也不啻是珍稀的文物,古人留下陶罐的同時,也留下了其精神密碼和文化芯片。
智慧的人類將原本不著痕跡、不顯形影的靈魂注入音樂、文學、雕塑、繪畫、建筑和自己日常所碰觸過的一切事物。他們?yōu)樽约旱木袷澜缇喸炝艘粋€獨立的藝術(shù)王國,與大自然分庭抗禮。
——王開林《傾聽》
◆心湖漣漪
這里所謂的“傾聽”,不是簡單的停留在聲音通過耳膜的一次次振動,而是延伸至在心靈積極參與下的、能夠勾連起人生體驗的內(nèi)心活動。所以,我們不但能夠“傾聽”到有聲的音樂,也能“傾聽”到無聲的文學、雕塑、繪畫、建筑或日常所觸碰過的一切事物。尤其是后者的“傾聽”,是一場能夠充分調(diào)動起一個人的知識、閱歷、修養(yǎng)、品味、境界的心靈盛宴。讓我們學會“傾聽”,用美妙和豐富涵養(yǎng)心靈。
我們幼年的頑皮,我們成長的艱辛,我們與生俱來的弱點,我們異于常人的稟賦……我們從小到大最詳盡的檔案,我們每一次失敗與成功的記錄,都貯存在母親寧靜的眼中。
她是世界上第一個認識我們的人。我們何時長出第一顆牙,我們何時說出第一句話,我們何時跌倒了不再哭泣,我們何時驕傲地昂起了頭顱……往事像長大不曾加洗的舊底片,雖然暗淡卻清晰地存放在母親的腦海中,期待著我們將它放大。
所有的母親都那么樂意地向我們提起我們小時候的事情,她們的眼睛在那一瞬露水般的年輕。我們是她們制造的精品,她們像手藝精湛的老藝人,不厭其煩地描繪、打磨我們的每一個成長過程。
我們厭煩了,我們覺得幼年的自己是一件半成品,更愿以光潤明亮、色彩鮮艷、包裝精美的成年姿態(tài),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
于是我們不客氣地對母親說:老提那些過去的事,煩不煩呀?別說了,好不好?
從此,母親就真的噤了聲,不再提起往事。
——畢淑敏《回家去問媽媽》
◆心湖漣漪
為什么怕聽母親講過去的事情?是不愿承認我們曾經(jīng)弱小?是不愿承載親人過多的恩澤?當我們慢慢長大時,母親卻在慢慢變老。所以,請學會傾聽,用心感激母親對自己的呵護與關(guān)愛,并珍惜有母親相伴的時光,不要讓親人間因缺乏交流、了解,而形成彼此之間感情上的“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