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鵬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全英文教學(EMI)在母語為非英語國家的高校得到了迅速發(fā)展,但EMI教師資源的不足是各國高校在推行EMI課程時所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文章對當前國內外EMI教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了概述,并以清華大學教師在牛津大學的EMI培訓為例,介紹了牛津大學EMI中心的教學培訓內容和思路,分析了其EMI教學培訓的特點。最后基于我國高校EMI教學的發(fā)展需求,提出了推進高校EMI課程建設和教師培訓的建議。
關鍵詞:全球化;EMI教學;教學培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8)02-0014-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MI (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non-native speaking countries with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lack of EMI teacher resources is one of the main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MI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EMI teaching at home and abroad is summarized. Taking Tsinghua University EMI training camp as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ocess and content of EMI Oxford and analyzed its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MI teaching training are provided according to current requirements of EMI teaching in China.
Keywords: globalization; EMI teaching; teaching training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在教育全球化的進程中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全球合作與交流要求高校培養(yǎng)的人才既能掌握高水平的專業(yè)知識,又具有良好的應用外語特別是英語進行溝通的能力。當前,很多母語為非英語的國家都把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化視野和國際競爭力、吸引優(yōu)秀留學生作為其教育全球化的主要目標,而全英文課程的建設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重要的手段之一[1]。
但從國內外高校EMI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雖然EMI教學在全球范圍內呈快速發(fā)展勢態(tài),但EMI教學的目標和效果還遠遠沒有達到預期,這其中缺乏既具有良好英語水平又具有深入專業(yè)知識的EMI教師是各國高校普通面臨的首要問題。本文主要針對當前高校EMI教師培訓環(huán)節(jié)不足的問題,以清華大學教師在牛津大學進行EMI教學培訓的實踐為例,討論了牛津大學EMI中心培訓EMI教師的內容、方法和思路,并提出我國開展EMI教學的建議和思考。
一、國內外EMI教學發(fā)展概述
我國在加入WTO后即積極推動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1]4號),其中的第八條明確規(guī)定:按照“教育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為適應經(jīng)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zhàn),本科教育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yè)課教學。2007年教育部又提出了建設500門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的諸多高校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都加快推進了EMI課程和雙語課程的建設。
在全英文課程的建設上,除了采取以示范課試點為主的推進方式,不少國內高校還制定了專門的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平臺和全英文培養(yǎng)項目,并以此為載體開展英文課程體系的建設。如清華大學從開創(chuàng)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模式出發(fā)建設了本科生國際化培養(yǎng)平臺和多個全英文碩士學位項目,每學期開設有200門左右的EMI課程。北京大學2012年設立了本科生外文授課的平臺課,利用海外歸國教師、訪問學者等資源組織開設英文課程,2011-2017年的本科生全英文課程開設一直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11-2012學年的128門上升至2016-2017學年的178門[2]。除了英文課程建設,在過去的十五年里,國內高校相關的教學實踐、教學研究也日益增加。圖1是2001-2016年在中國知網(wǎng)平臺以“全英文(語)教學”和“雙語教學”為關鍵詞搜索,并以“高?!边M行篩選后的論文數(shù)量。
從圖1可以看出,全英文(語)和雙語課程相關研究論文的數(shù)量從2001至2016的16年間增長了近10倍,其中“雙語教學”類論文在2011年達到頂峰之后,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而隨著國內高校英文教學條件的日漸成熟和全英文課程建設力度的加大,“全英文(語)教學”類論文一直呈上升趨勢,并在2013年超過了“雙語教學”類論文。
從全球范圍高校的EMI課程建設來看,越來越多母語為非英語的國家逐漸將EMI教學引入了各自的高等教育體系。歐洲學術合作協(xié)會(Academic Cooperation Association,ACA)從2001年開始跟蹤歐洲母語為非英語國家的高校的英文授課培養(yǎng)項目開設情況,并于2002年、2008年和2014年分別發(fā)布了系列研究報告“English-Taught Programmes i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3]。報告指出所調研國家高校的英文授課培訓項目從2001的725項和2007年的2389項,上升至2014年的8089項,英文培養(yǎng)項目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推動。同時,該系列報告還指出EMI教師和經(jīng)費的不足是阻礙英文培養(yǎng)項目建設的主要原因。牛津大學教育系的EMI中心在英國文化委員會的支持下,于2013-2014年間對全球55個非英語母語國家和地區(qū)的學校進行了EMI教學調研,對這些國家推行EMI教學的動因、師資水平、教學資源和基礎設置等情況進行了詳細的比較分析。該項調研表明,EMI教學基礎條件匱乏、EMI教師資源不足和相應的EMI教學培訓、研究滯后則是阻礙EMI教學推進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綜合國內外高校EMI課程的運行和推進情況來看,EMI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除了面臨教材建設滯后、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和EMI課程教學法創(chuàng)新不足等問題外[4],缺乏合格的EMI教師是EMI教學發(fā)展遇到的最大瓶頸。此外,由于當前大多數(shù)高校的教師任教前只經(jīng)過了短期的教學和崗前培訓,而針對EMI課程教學的培訓和指導則更少。近幾年國內有的高校如南開大學、東南大學、重慶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等也開始推進EMI教師培訓,但這樣的培訓在國內外高校尚不普及。EMI教師師資資源、執(zhí)教能力和相關培訓環(huán)節(jié)的不足與當前教育全球化發(fā)展的趨勢和EMI教師的大量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二、牛津大學EMI教學培訓——以清華為例
牛津大學EMI中心(EMI Oxford)成立于2014年3月,致力于EMI教學相關的研究和為教師提供全英文教學的專業(yè)化培訓和指導。牛津大學EMI中心對EMI的定義是:“在主要人口的母語不是英語的國家或地區(qū)利用英語進行專業(yè)課程的教學。”該定義說明EMI教學的目的是利用英語教授專業(yè)知識,而不是以專業(yè)知識為載體教授英語,該定義已經(jīng)得到了國內外教學和研究同行的認可。
清華大學目前建設有本科生國際化培養(yǎng)平臺,與全球多所高校設立了30個雙學位碩士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同時還開設有13個全英文碩士學位項目,開設的通識英語課程、全英文課程和雙語課程超過800門。清華大學從促進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幫助教師開展英文教學和提升教師英語教學能力等方面考慮,2016年開始選派開展英文教學的教師赴牛津大學進行EMI教學培訓。
(一)清華大學EMI培訓概況
2016年清華大學派出了第一批共15位教師赴牛津大學進行EMI教學訓練,15位教師來自全校的10個院系,其來源院系分布和人員比例如下:
15名教師在牛津大學EMI中心進行了為期兩周共10個單元的EMI教學培訓,在兩周的培訓、交流和教學展示等環(huán)節(jié)中,不同的專業(yè)背景、授課類型、教學理念和風格得到了充分展示。這種理工融合、文理交匯的模式對促進EMI教師教學法和教學技能的提升幫助很大。由于此次培訓效果顯著和基于校內承擔EMI課程教師的迫切需求,2017年暑期清華大學又派出了第二批培訓的教師并將培訓規(guī)模擴大到了40人。
(二)EMI培訓內容和特點分析
牛津大學EMI中心在課程內容設計上主要包括四個層面的內容,如圖3所示。
1. 語言能力提升
課程主要在課堂用語和表達兩個方面對教師的語言應用能力進行了提升。在課堂用語方面主要討論了EMI課堂的常用語、語言的組塊、閱讀和寫作的評價語言等內容,并重點介紹了牛津大學對學術詞匯的研究和梳理的學術詞匯(詞頻)列表(Academic Word List,AWL)。在表達方面,課程重點討論和演練了語速、重音和停頓的重要性,并分析了表達方式對學生理解力和注意力的影響等關鍵問題。
2. 教學法和教學技巧
教學法的研討是貫穿整個培訓課程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課程從教學法的角度深入討論了交互式教學及其對學生學習和行為的影響、提問的技巧和教學檢查的設計方法,還對浸潤式教學、雙語教學、CLIL教學法、翻轉課堂、MOOC/SPOC等多種模式進行了研討和比較。同時,課程還引入了一些有利于交互式教學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技巧和工具,如基于游戲的課堂小測試平臺Kahoot,利用Kahoot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小測驗、討論和實時在線的問卷調查,應用該工具可以提高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性,并能獲得大量的課堂教學數(shù)據(jù)。
3. 教學觀摩和反饋
牛津大學的EMI培訓課程非常強調實際課堂觀摩和反饋的重要性,課堂中有大量實際的EMI教學案例供學員觀摩和討論,這些案例具有很好的實時性、代表性和針對性,這使得教學觀摩直接深入到了當前EMI教學涉及的最突出的問題,如語言準確性的影響、內容的邏輯組織、教學準備、授課模式和教具等,甚至還包括教師的站位、眼神和肢體語言等均有演示和討論。在觀摩的同時,還設計了較多的針對課程觀摩方法、反饋方法和檢查教學的內容,引導教師從實際教學中進行學習、總結和升華,這不僅有助于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和反思教學中的問題,還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程度,以便為后繼的課程設計做好準備。
4. 教學實踐和反思
基于對于語言、教學法和教學案例的學習,個人的教學實踐即微教學(Micro-teaching)是培訓課程的最后一環(huán),微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求每位教師針對某一知識點進行現(xiàn)場教學演示,整個環(huán)節(jié)包括教學大綱制定、課件設計、預演改進和最終的微教學展示等環(huán)節(jié)。這既是對教師個人培訓學習效果的一個綜合檢驗,也是對個人學習成果的展示。
三、牛津大學EMI教學培訓的啟示
牛津大學EMI培訓課程在內容上體現(xiàn)了“小而精”的特點,在培訓課程模式上除了課堂講授外,還涉及分組研討、案例分析和課堂測試、問卷調查、教學觀摩和微教學等多種豐富的形式。這些內容對于即將展開EMI教學或正在進行EMI教學的教師均有非常好的借鑒作用??傮w來說對EMI教學的啟示體現(xiàn)在以下5個方面:
(一)“簡單”而“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
開設EMI課程的前提是教師的雙語水平功底要過硬,特別是如何將學科專業(yè)的知識用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這里的語言功底或能力應從“簡單”和“準確”兩個方面進行理解。一方面是授課、交流的語言力求“簡單”,對于不涉及專業(yè)領域的詞匯,不必使用復雜詞匯和語句,日常的交流語言完全能夠勝任。另一方面是對EMI課程所涉及的專業(yè)術語和概念應做到“準確”,能夠對這些術語進行清晰、準確的解釋和表達。Emilio Matricciani教授在“Appeal for Freedom of Teaching”一文中曾這樣描述EMI教學:“用母語與人交流就像看一部高清、彩色的電影,而如果使用英語,就算我們用盡全力,交流起來也好比在看一部低分辨率、黑白的模糊電影。[5]”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非英語母語的教師在進行EMI授課時可能會導致信息的“失真”,這會給學生帶來理解和認知上的困難、甚至謬誤。因此,對于EMI授課教師而言,將專業(yè)領域的概念、術語闡述清楚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但除此之外的課堂用語應該力求簡單、清晰。
(二)注重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視角思考教學過程
牛津大學EMI培訓課程最大的特色之一即是“代入感”明顯,整個過程中參與的教師始終穿梭于“教師”和“學生”兩個角色之間,既從教師的角度反思教學過程的優(yōu)點和不足,又從學生的角度進行理解檢查和反饋。整個課程環(huán)節(jié)中,既包括有大量的教學技巧、交互原則、檢查要點和課堂分析講義,又有豐富的教學觀察和反饋表。這種實時的、角色相互浸潤的學習和討論方式擴展了教師對教學過程分析的維度。
如在微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每位參與者即是教師需完成一堂微教學課堂授課,又同時都是“學生”,參與課堂的聽課、互動和反饋,此外還有牛津大學的培訓教師提供微教學點評,這樣的設計使得每位教師都得到了三個維度的教學反饋:自我反思、學生評價和教學“督導”的點評。
(三)需要開展深入的教學研究
教學和科研工作一樣也需要開展系統(tǒng)、深入地研究才能推動教學工作不斷往前發(fā)展。牛津大學EMI中心對教學所涉及的多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專門研究,這里面不僅涉及教學法和教學理論的研究,如對EMI教師的教學能力評價、教學過程檢查點的設計以及如何從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探討EMI教學在不同階段的效果等問題,也涉及EMI教學中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如口音的影響、重音和斷句對學生理解的影響、講授者的位置和手勢、教學反饋及反饋用語的選擇等。正是對教學中的關鍵問題和細節(jié)經(jīng)過了反復的推敲、演練和研究,才看到了更多教學環(huán)節(jié)表象背后的“真理”。因此,立足于一線教學并逐步推進和加深教學研究工作,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長遠發(fā)展。
值得欣慰的是,國內很多高校、地方教育部門對教學研究越來越重視,每年都投入教學改革專項資金以支持教師開展教學改革、課程建設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如清華大學2016年秋季學期本科生教學改革立項的項目數(shù)量達到了172項,北京大學2016年第一期教改項目立項76項、涉及經(jīng)費近3000萬元[6],上海交通大學2016年教學發(fā)展基金立項57項[7]。雖然國內高校對教學研究的支持力度有望持續(xù)增加,但從當前各高校發(fā)布的教改項目來看,有關EMI教學方面的研究還很鮮見,隨著我國高?!半p一流”建設步伐的加快,期待有更多從事EMI教學的教師能夠投入到相關的教學研究當中,提升我國EMI教學研究的底蘊,在未來成為國際上教育教學的引領者和開拓者。
(四)注重EMI課程建設的科學性
對學生綜合專業(yè)素質和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EMI課程建設的科學性至關重要。當前國內的大多數(shù)高校在建設EMI課程時,主要是以核心課、精品課等進行試點為主的以點帶面的推進方式,如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有機化學[8]、揚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的JAVA程序設計[9]等,而從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考慮,EMI課程建設應考慮學生不同階段的EMI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銜接和融合,需要搭建有利于EMI課程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平臺并形成完整的EMI課程體系。如清華大學嘗試依靠本科生國際化培養(yǎng)平臺和多個雙學位、全英文碩士培養(yǎng)項目,從頂層系統(tǒng)地進行EMI課程設計,保證學生培養(yǎng)的連續(xù)性和一致性。北京大學也基于2012年搭建的本科生英文平臺建設了300多門全英文課程,平均每學期開設近100門。浙江大學的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系則針對研究生課程,嘗試以學科(專業(yè))為單位進行課程體系的建設[10]。此外,一些中外合作大學如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在EMI課程設置上有先天的優(yōu)勢,其課程設置主要以全英文授課為主,從教學大綱設計、課程內容安排和教材選擇上都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全英文的學習環(huán)境。
(五)高校教學培訓的常態(tài)化和系統(tǒng)化建設勢在必行
教師的高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的前提,學校應將教師的“實力塑造”與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價值塑造”相結合。當前大多數(shù)高校教師在任教之前并未受過系統(tǒng)專門的教學法和教學技能等培訓,針對EMI教學的培訓則更少。雖然經(jīng)過高校教師崗前培訓、新開課旁聽、試講等環(huán)節(jié)能幫助新教師逐漸勝任一線的教學工作,但這樣的教學功底還談不上“扎實”或還需要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摸索。有的高校課程組雖然形成了很好的“傳幫帶”傳統(tǒng),但這種方式系統(tǒng)性不強,缺乏穩(wěn)定性且有“斷代”的問題。因此,非常有必要開展常態(tài)化、系統(tǒng)化的包括EMI教學在內的多種教學培訓模式來幫助高校教師提升教學基本素養(yǎng),使教師的基本功“底色”更加鮮明、一致,如此才能更好地為學校的教育國際化愿景服務。
四、結束語
EMI課程師資不足的問題是當前世界上各母語為非英語的國家推行EMI教育的主要瓶頸之一,由于大多數(shù)高校還缺乏足夠的EMI教師團隊和資源,使得當前很多EMI課程的教學效果都還差強人意。目前國內外專門針對教師EMI教學能力的培訓還不多見。教育國際化的快速發(fā)展對EMI教師的需求日趨增加,在高校開展常態(tài)化、系統(tǒng)性的EMI教學培訓勢在必行。本文以清華大學EMI課程培訓為例介紹了牛津大學EMI中心的教學培訓內容和特點,并結合當前國內外EMI課程的建設和教學現(xiàn)狀,提出了在EMI教師基本語言能力、教學反思、EMI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研究方面的建議,以期為我國EMI課程的建設和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Dearden Julie, Akincioglu Mustafa, Macaro Ernesto. EMI in Turkish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Planning and Student Voic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2]北京大學教務部.本科教學質量信息[EB/OL].http://dean.pku.edu.cn/pkudean/jgsz/znjs/jxzlxx/.
[3]Bernd W?覿chter, Friedhelm Maiworm. English-Taught Programmes i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The State of Play in 2014[M].Bonn: Lemmens Medien GmbH Press,2014.
[4]李穎.高校優(yōu)質雙語/EMI課程的教師教學能力研究[J].外語界, 2015(02):80-87.
[5]Sean Coughlan. Italian university switches to English[EB/OL]. http://www.bbc.com/news/business-17958520,2012-05-16.
[6]北京大學教務部.2016年本科教學改革項目結題情況通報[EB/OL].http://dean.pku.edu.cn/notice/inform_ show.php?id=1491449012
,2017-04-06.
[7]上海交通大學教學發(fā)展中心.2016年教學發(fā)展基金立項公示[EB/O
L].http://www.sjtu.edu.cn/info/1735/68658.htm,2016-10-13.
[8]楊洪,郭玲香,劉松琴,等.有機化學全英文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S1):172-174.
[9]劉維,陳 .JAVA程序設計全英文教學實踐[J].計算機教育, 2013(12):81-85.
[10]徐巍華.工學研究生課程的全英文教學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