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冰
摘 要 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教學領域中的傳統(tǒng)教研也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網(wǎng)絡教研可以彌補傳統(tǒng)教研的不足。筆者從QQ群的一次網(wǎng)絡教研談起,就如何理解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外交布局進行了深度闡釋,同時基于這次活動還對網(wǎng)絡教研有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 新時代 中國外交 歷史教學 QQ群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推進了中學歷史教研的變革。一線教師在備課中的疑點難點,可以通過網(wǎng)絡聊天等方式向同行請教,持續(xù)的、有秩序、有深度的群聊,不僅可以解決自己教學中的困惑,也是變革下的一種新型教研活動。最近因為最新部編人教版初中八下教材中的一句話如何理解,群內(nèi)不少初高中教師就此問題展開了一定深度的QQ群討論,并引發(fā)了筆者思考。筆者覺得這樣的討論不管問題的解決程度還是討論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價值意義,因此作如下記錄和思考。
1問題的由來及初步解決
問題的提出是來自常熟市某初中的杜老師在“蘇州歷史教師”QQ群里請教大家,高中課本上說的新時期以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具體怎樣理解?來自園區(qū)的徐老師回答:我在人教版高中教材沒找到這句話,而且現(xiàn)有高中教材也沒有這個現(xiàn)成表述。姑蘇區(qū)陸老師說:全方位、多層次不是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特點嗎?沒聽過對外交有這樣的說法?
提出問題的杜老師在群里曬出最新部編教材初中歷史八上的課本內(nèi)頁照片,教材第17課講到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問題提出后,討論也就一步一步的展開了。張家港市的張老師說:這種說法應該是一種形容,說外交布局也可以的,但要結合外交史實重新闡釋。很快有幾位老師在群里展示現(xiàn)行高中教材相應內(nèi)容的說法并同初中教材進行對比,高中教材還是沒有具體的說法和解釋。初中的教參也有老師找了,沒有找到相關解釋。有老師在網(wǎng)上搜索到了一則新聞,來自江蘇省委黨校肖杰的《中國外交將向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布局縱深發(fā)展》文章。很快有其他老師找到了全方位外交的解釋,如全方位(外交新內(nèi)涵與所有國家發(fā)展關系,周邊是首要,大國是關鍵,發(fā)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臺)。多層次(從美俄、歐日、發(fā)展中國家等不同層次)。但立體化如何理解?沒有找到。有老師認為立體化外交是不是就是既有傳統(tǒng)的國別外交、區(qū)域外交、還有向其他領域外交深化。比如原有的政治經(jīng)濟和安全以外,更注重能源、軍事、金融、人文等交流。
所有的討論就到此為止,問題解決了一部分,但又未完全解決。教材中的這一說法從何而來?具體又該如何準確理解?帶著疑問筆者繼續(xù)搜索,原來這一說法是來自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報告中有這樣的說法:“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p>
2問題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理解
筆者通過再進一步查閱,查閱到這一說法從2012年十八大之后就開始有了。在2013年5月2日的中國網(wǎng),有標題為《盤點新時期中國外交開局九大特點 全方位布局》的一篇文章,文中說第二個特點“是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布局”。而關于“立體化”這一說法,筆者搜到2009年搜狐新聞上有一篇來自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馬振崗的文章《中國外交走向立體化》。筆者還搜索到2017年十八大召開后,央視網(wǎng)上有一段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趙磊對“什么樣的外交才是大國外交,尤其是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彰顯了哪些理念?”的解讀。研讀搜索到的文章,再結合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的新發(fā)展情況。筆者認為,對“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的這一說法,主要是指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在原有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而形成的布局特點。
全方位外交,指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繼續(xù)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其他不同類型國家的發(fā)展友好合作關系。按照“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fā)展中國家是基礎,多變是重要舞臺的外交總體布局”,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大國是關鍵,比如在中美關系、中日關系、中歐關系、中俄關系、中印關系上就要求我們構建良性互動的新型大國關系。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視大國為關鍵,主動謀劃推動構建良性互動、合作共贏的大國關系,賦予了大國關系深層次的內(nèi)涵。周邊是首要,比如與南亞、中亞、東南亞等地區(qū)的周邊國家,要求我們在鞏固和加強周邊關系方面著力營造睦鄰友好的周邊環(huán)境。發(fā)展中國家是基礎,比如推進與發(fā)展中國家共同進步,發(fā)展中國家數(shù)量超出現(xiàn)有國家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基礎支撐。發(fā)展中國家是中國這個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同路人。十八大以來,中國同發(fā)展中國家的關系,無論是在亞洲,還是在非洲、拉丁美洲,都不斷深化,不斷取得新進展。多變是重要舞臺,比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頻繁參與多邊外交,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中國外交的最大亮點。中國舉辦了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jīng)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在各種多邊場合傾情展示中國外交的新理念、新風格,著力引領波瀾壯闊的多邊外交舞臺。
多層次外交,實際也包含在全方位外里面,但多層次外交也可以從首腦外交(包括國家元首的出訪)、傳統(tǒng)外交(外交部的開展的外交)、還有政黨外交、民間外交、夫人外交等方面來理解。
關于立體化外交,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趙磊的觀點是:立體化外交包括中國軍隊參加維和,中國是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文化方面的的遍布世界的孔子學院,展現(xiàn)中國人的理念,展現(xiàn)中國人的和合思想,屬于文化外交;也包括中國企業(yè),中國企業(yè)在海外不僅提供產(chǎn)品,也展現(xiàn)中國人的社會責任,展現(xiàn)中國人的美好全球理想。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部主任崔洪建的觀點是:所謂立交外交在某一外交活動安排上要照顧到不同的需求,要有重點,又要面面俱到,同時需要各方面的參與。除了政治方面的交流以外,還需要有經(jīng)貿(mào)的交流,人文和文化的交流等。
十八大以來,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為我國發(fā)展營造了良好外部條件。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3問題解決之后的思考
我們參與在研討中的時候,我們思考的主要方向是問題本身。但是當我們從問題中走出來,還會關注的是:這種研討對我們專業(yè)成長的積極意義是什么?又該如何參與和運用好這一手段呢?
(1)這一過程帶來的是什么?
①帶來了方便快捷的學習方式。我們很難成為什么都知道的博學的人,但我們可以通過隨時學習來豐富自己,因為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我們需要較高的知識水平及歷史學科素養(yǎng)?,F(xiàn)在大家都是隨身攜帶智能手機,強大的在線搜索、學習、交流等功能可以滿足我們對很多問題隨時學習的要求。
教材對于中國外交布局的特點的說法很新,而我們對于十八大后中國外交的認識還比較滯后。本次討論戳到了我們的“軟肋”,那就是專業(yè)知識的更新問題,也激發(fā)了我們的求知欲望,大家在討論中不斷學習到相關知識,也促成了我們對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布局的的深入透徹理解。
②帶來了深入的研討。常言道,“理不辨不清”。本次在線討論研討除了問題的解決,還追問著我們圍繞問題進行了更多的思考。很多歷史概念教師首先應該弄懂它的內(nèi)涵和外延,再用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講給學生。教材中的某一個說法的理解也是此道理。本次研討雖然在線的交流不多,但是這背后大家翻教材,查資料等一定花費了很多功夫。
③帶來了平等和諧的網(wǎng)絡交往。《禮記·學記》中曾提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由于問題的存在,我們會有交往的沖動,會跳出自己的思維圈子,向自認為可以獲得回應的人群發(fā)出信息。現(xiàn)實社會中,礙于“面子”怕別人說這樣簡單的問題還問?缺乏討論的環(huán)境等,我們對類似的許多問題往往采取了“靜默”。有時即便是有了當面交流的機會,也會考慮對方的感受,提問、發(fā)表意見也不會如此直接和深入。然而類似于本次在線的QQ群研討,大家坦誠交流,文字和表情交互,觀點碰撞等充分體現(xiàn)了在線研討的巨大魅力。
(2)該如何運用好這一形式呢?
這種網(wǎng)絡在線研討提供了一個平臺,也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因此,如何用好這一平臺,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學術探討的嚴謹。歷史教學貴在“求真、求實”。在線研討中出現(xiàn)的每一個問題都可能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實的困惑。面對這些困惑,在給予建議或答案的時候,必須嚴守歷史人的“底線”,堅持論從史出,追求學術的嚴謹。
②資源的共建共享。在QQ群或在場景中,我們每個人既是資源的貢獻者,也是資源的享用者,不能只是資源的索取者。建立起適合的網(wǎng)絡教學資源共享模式,激發(fā)參與者資源共享的積極性。在網(wǎng)絡教學研討中,每個人只有通過思想的碰撞和觀點的分享,才能獲得信息的擴展、思維的提升。
③線下思考的延伸。線上的討論必然會帶出來其他新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生成的課程,對我們的教學都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我們要把線上研討與線下反思有效地結合起來,才會真正地促進專業(yè)的思考和成長。
隨著電子設備和各類新社交媒體的普及,已經(jīng)完全改變了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研討,類似的這種教學研討活動會越來越多,也必將有力推動中學歷史教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黃小琴.中小學網(wǎng)絡教研問題及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2] 吳嵐.《信息技術》網(wǎng)絡教研現(xiàn)狀及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8.
[3] 朱慕菊.論網(wǎng)絡教研[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7(05).
[4]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7.
[5] 張新平.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戰(zhàn)略[M].人民出版社,2017 .
[6] 王毅.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外交:開啟新航程,展現(xiàn)新氣象[J].國際問題研究,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