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
摘 要:朱熹和陸九淵均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朱熹沿襲了荀子的思想,建構(gòu)了一套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是理學的集大成者。陸九淵融合了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的思想,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二人都隸屬于唯心主義,但他們的哲學思想又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會嘗試從思想淵源、本體論、治學三方面來比較二人的思想。
關(guān)鍵詞:朱熹;陸九淵;哲學思想;比較
朱熹和陸九淵均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朱熹沿襲了荀子的思想,建構(gòu)一套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是理學的集大成者。陸九淵融合了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觀點,即孟子所認為我生萬物生,我死萬物死。提出“心即理”的哲學命題,即“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二人都隸屬于唯心主義,但他們的哲學思想又存在一定的分歧。
一、思想淵源之不同
近代啟蒙思想先驅(qū)康有為對朱熹、陸九淵的比較從追溯兩人的思想淵源開始,在極力拉近朱熹與荀子關(guān)系的同時,尤其指出陸九淵對孟子思想的傳承。
淵源不同,康有為指出,陸九淵承襲了孟子的衣缽,陸學屬于孟學的傳承譜系。康有為認為,陸九淵的思想淵源于孟子,孟子是陸九淵思想最主要的來源。這個說法意味著康有為是沿著闡發(fā)孟子的思路來審視和評價陸九淵的思想的,也意味著康有為視界中的陸學帶有與生俱來的孟學特點:陸學是心學??涤袨橹赋觯骸懊献?,傳孔子心學者也。荀子,傳孔子禮學者也?!盵1]既然孟子傳孔子心學,陸學從孟子處得來,于是便可以得出由孟子開出的陸學屬于心學。正是基于心學的思路,康有為將陸九淵的思想與以禪宗為代表的佛學聯(lián)系起來。
與陸九淵同時代的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其哲學思想反映了兩宋時期哲學認識曲折發(fā)展的理論路徑,把當時的哲學水平推進到一個新高度。朱熹繼承并發(fā)展了周敦頤的“太極說”,邵雍的“象數(shù)學”,程頤的“義理之學”和佛教華嚴宗的“理事說”,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體系,把唯心主義推進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二、本體論之不同
朱熹和陸九淵都屬于唯心主義,都主張精神第一,物質(zhì)第二,物質(zhì)是精神的產(chǎn)物。不過兩人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分歧。朱熹認為世界的本源是“ 理”,強調(diào)理對世界產(chǎn)生的決定性作用,主張客觀精神第一。朱熹曾說:“ 合天地萬物而言,只是一個理”,“ 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 2] 朱熹強調(diào)客觀精神理對世界的產(chǎn)生、人類的產(chǎn)生、事物的演變的支配和決定,沒有理便沒有一切。理是第一性,是萬物的依據(jù),世界的本原。陸九淵的主張是宇宙的本源是個人的精神。陸九淵對“ 理” 的認識,不但包括“ 心即理” 這一哲學的主要命題,他還提出“ 理 ” 具有客觀性,他提出了“ 天下之定理 ”,或 “ 天下之常道”的說法。[ 2] 陸九淵曾說:“ 此理在宇宙間,未嘗有所隱遁,天地之所以為天地者,順此理而無私焉耳。人與天地并立而為三極,安得自私而不順此理哉? ”[ 2]理是“ 所以然者”,是必須遵守而不能違抗的是陸九淵和朱熹的共同觀點?!?此理充塞宇宙,天地鬼神且不能違,況于人乎! ”[ 2]宇宙間只是一理,天地萬物和人,都在此理之內(nèi)。由此看來,理便具有本體的意義。他又說:“ 宇宙間一理耳,學者之所以學,欲明此理耳。此理之大豈有限量,程明道所謂有憾于天地,則大于天地者矣。”[ 2]宇宙同一理,這個理就是朱熹所謂的理。由此可見,陸九淵在以心為本為萬物之本的思想的同時,仍堅持理充塞宇宙,所不同的是他把心、理合一,主體與本體融為一體。就他的與心同一的理為宇宙之本而言,陸九淵“ 充塞宇宙,無非此理”[ 3]的思想與朱熹的天理論并沒有什么不同。
三、治學方面之不同
朱熹與陸九淵治學方面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為學宗旨、為學路徑、治學之道等方面。
1、兩種不同的為學宗旨—“明天理,滅人欲”與“明理”、“立心”、“做人”
縱觀朱陸二人的為學宗旨,可以看出他們各持一端,都有偏頗之處。朱熹非常重視外在于人的“天理”,更加強調(diào)主體對對象的從屬、服從,忽視了主體的能動性;陸九淵則不同,更突出主體自我,更強調(diào)發(fā)揮主體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突出主體的主體性地位。不過,陸九淵過度陶醉于自我意識之中,輕視知識,拋棄傳統(tǒng),結(jié)果不迷信書本而迷信“本心”,不崇拜圣賢權(quán)威而崇拜自己,從而陷人典型的唯我主義。陸九淵主張為學就是要做獨立的“超人”,充分體現(xiàn)了其不迷信權(quán)威,不依賴他人。他的“自作主宰”的個性特色,這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一股清流,起到了振奮精神、耳目一新的感覺。
2、兩種不同的為學路徑—“格物致知”,“即物窮理”與“道不外索”,“明復本心”
由于朱陸二人在為學宗旨上的差異,自然導致為學路徑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敝祆渲赋觯瑢W習就是窮理,理在何處?理在萬事萬物之中,在圣賢的經(jīng)典之中。所以學習就是“格物致知”、“即物窮理”、“讀書盡性”,“今日而格一物焉,明日又格一物焉,積習即多,然后脫然有貫通處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是個體的為學過程—“即物而窮其理”、“格物以致其知”,由一事一物之理而致萬事萬物之理,直至豁然貫通,達到對“天理”的透徹領(lǐng)悟。陸九淵則把宇宙之理和主體之心合而為一,進而將宇宙之理歸結(jié)為心中之理,既然吾心之理就是宇宙之理,天地在我心中,萬物歸我一體,那么為學何須“格物”?自我反省、自我認識、自我完成才是為學路徑。與此同時陸九淵還強調(diào),反省內(nèi)求過程不是逐一理解、從局部到整體的漸進過程,而是“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這樣一個整體豁然明了的過程。
3、兩種不同的治學之道—“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與“先發(fā)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
1175年,呂祖謙邀請陸九淵應(yīng)去鉛山鵝湖會見朱熹,討論學術(shù)問題。治學之道是朱陸二人爭論的焦點。泛觀史籍博覽群書是朱熹主張的學習的第一步,然后提煉出簡單的道理來;首先要“發(fā)明本心”是陸九淵主張的學習之道,即要從世界觀上解決方向問題,然后再博覽群書,學習各種知識。在辯論中,二人爭鋒相對。陸九淵指責朱熹“道問學”、“即物窮理”、“格物致知”的主張是“支離事業(yè)”。朱熹則指責陸九淵“尊德性”、“先發(fā)明人之本心”、“心即理”的主張是“簡易工夫”。
治學必須博采眾家之長,進而由博返約是朱熹留下的;治學必須有正確的治學態(tài)度,合理的指導思想,否則就會背離為學初衷,迷失治學方向是陸九淵給我們留下的。時至今日,只有將二者相互結(jié)合,正確處理繼承與發(fā)展、傳承與創(chuàng)新、歷史與現(xiàn)實的辯證關(guān)系,才是科學而又合理的治學之道。
參考文獻
[1]康有為康南海先生講學記[M]姜義華,張榮華,編??涤袨槿旱诙?112頁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梁啟超 南??迪壬鷤鱗M]張品興 主編 梁啟超 全集:第一冊 337 6頁 263頁 35 3頁 35 6頁 37 1頁 36 7頁 4 4 4頁 北京出版社 1999.
[3]康有為 南海師承記[M]姜義華 張榮華 編校 康有為 全 集:第 二 集 5 8 7頁 5 63頁 中國人 民 大 學 出 版社 2007.
[4]曾文光 《朱陸治學思想比較分析》 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 2005年第l期(總第65期)
[5]魏 義 霞《康有為視界中的朱熹與陸九淵》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3月
[6]張品端 《朱熹與陸九淵哲學思想之比較》武夷學院學報 第 32 卷 第 3 期 2013 年 6 月
(作者單位:成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