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avia
時不時查看手機已經成為一種下意識行為,不管你是否已經意識到這會給他人帶來困擾。英文世界的人類為之造詞“Phubbing”,即snubbing(冷落)+phone(電話),意為“由于沉迷手機而冷落面前的朋友或家人”,或者也可以翻譯成“低頭癥”。這顯然不只是說接個電話而已,而是指你在面對面社交時,還在不停地回復微信、玩游戲、查看推送以及刷社交網絡。
多項研究顯示,你之所以無法停止刷新,是因為我們都被歸屬于某個群體的原始欲望所驅使,也就是擔心自己錯過熱點而顯得不合群,這種反應類似于對海洛因之類的毒品上癮。智能手機原本是一種更加便捷即時的溝通工具,到頭來卻使得面對面交流變得更困難,因為它對親密關系的損害絕非一般。
中國人民大學2017年的一項研究調查了243名已婚人士,結果顯示,對于結婚超過七年的人而言,伴侶的低頭癥與更低的婚姻滿意度相關,這也同時導致抑郁的風險增加。如果另一半跟你說話你卻還在玩手機,很顯然TA并沒有你的手機重要,這簡直太傷感情了。
友誼的小船在低頭癥面前也是說翻就翻。對于任何被冷落過的人而言,只顧刷手機而不關注對方都是一種不太禮貌的行為。忽視會傷害人類的四種基本心理需求:歸屬感、自尊、意義感和掌控感。
2012年來自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僅僅是在交談過程中把手機掏出來這一個動作,就會影響你和對方之間的交互,包括交流質量以及雙方所感受到的親密度。在深入和私密的交談中,手機的影響更為明顯,它會讓你失去建立真正友誼的機會。
這些結論對任何年齡、種群、性別的人,在任何情緒和場合下都成立,很顯然,收起手機能令我們更好地共情。當我們將視線放在手機而不是對方身上,自然也沒法解讀TA的面部表情、察覺到TA話語聲的異樣以及注意TA的肢體語言。
如果你過于投入,甚至會連對方說了什么都沒聽到,小南相信這種“你剛說什么”的尷尬已經發(fā)生過無數(shù)次了。這個現(xiàn)象被科學家稱為“疏忽性耳聾”,其發(fā)生是因為大腦不擅長同時處理兩種交流性質的任務。2015年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顯示,視覺和聽覺占用著重疊而有限的神經資源,因此當兩項任務發(fā)生沖突時,只能處理其中一項而忽略另一項。在交談中間歇失聰?shù)暮蠊?,就是讓對方聊天的興趣驟減。
而且,低頭癥患者傷害的不僅是其他人,也包括他們自身。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今年2月的一項研究表明,自我報告跟家人或朋友吃飯時玩手機的人對食物本身的享受程度較低,也更容易分心和缺乏參與感。后續(xù)研究顯示,這個結論對餐桌以外的場合也同樣成立。
那么,被低頭癥傷害感情的人們又會有怎樣的反應?2017年3月來自美國貝勒大學商學院的研究表明,他們很有可能轉向社交網絡尋求參與感,或者說從被忽略的受挫感中逃脫出來。對人腦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在社交中被排斥和忽略的感覺,跟身體的物理性痛覺具有相似的成像。如你所見,低頭癥會傳染,最終只會產生一個大家都低頭的閉環(huán)。
當對面的人又一次無意中掏出手機,你又該如何面對呢?與其你低頭我也低頭,不如拿出你的耐心和同情心,試著原諒TA。要知道TA并沒有惡意,只是又一個屈從于本能的、孤獨的可憐人兒罷了。當然,你也可以說出自己的不快,或者直接約法三章,比如誰掏手機誰請客。
另外,年長者和女性對于社交中使用手機的容忍度比較低,而男人似乎對于接個電話這種事情更加無所謂,不管是在親密交流中還是其他任何場合。2015年來自土耳其的一項類似研究也表明,相比女同學來說,認為教室中的低頭癥患者給自己帶來了困擾的男性學生要少得多。所以,如果對面是女性或長者,您還是把手機藏好為妙。
(陳錦明薦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