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靜
平日里排隊是為了嘗一口鮮——熱騰騰的鮮肉月餅,外皮酥松,咬開肉汁豐腴,鮮肉丸熱滾滾的燙舌頭。中式點心大多是要趁熱吃才鮮美,和西式糕餅不一樣,一冷就大打折扣,所以一年四季守著美味出爐才是真愛。
上海南京路上的老大房一年四季都排隊,就為了那一籠剛出鍋的鮮肉月餅。平日里排隊是為了嘗一口鮮——熱騰騰的鮮肉月餅,外皮酥松,咬開肉汁豐腴,鮮肉丸熱滾滾的燙舌頭。中式點心大多是要趁熱吃才鮮美,和西式糕餅不一樣,一冷就大打折扣,所以一年四季守著美味出爐才是真愛。
如果說春夏冬三季的時候,你只需要留出半個小時去排隊就沒問題了,那中秋時節(jié),你最好給自己留出兩個小時——鮮肉月餅攤前是需要足夠耐心守候的。每到這個時候,老大房的門口從早上8點就開始排起長龍,先是一字排開,然后是排成“之”字形,綿延起伏,從南京路一直排到福建路中段。原先沒有微信朋友圈的時候,排隊的爺叔都是老江湖,一早出動,一手《新民晚報》,一手馬扎,然后在那駐扎慢慢排。反正一個上午耗下去,總是能排到的。
月餅這種應(yīng)季的吃食,平日里買上一個兩個吃吃解饞,到了節(jié)令時候,那就成了緊俏商品。自家要吃,走親戚要送。上海有很多老大房,什么西區(qū)老大房、東區(qū)老大房,還有什么七零八落的加盟小鋪子,統(tǒng)統(tǒng)不正宗,非得南京路上這個真老大房的才好吃。除了老大房,王家沙、淮海路上的光明村,甚至弄堂口的酒家都會到時候擺個攤頭出來做鮮肉月餅,但有執(zhí)念的吃客,還是要到這里排排隊,噶噶鬧忙,才算是真愛。
早先和外婆一起住在南京路的時候,每每看到中秋時候月餅攤前排長龍就覺著好笑,甚至還嗤之以鼻,并帶有一絲傲嬌地認為,這都是不拎市面的人做的事情。像我們這種住在上只角的人家絕對不會這樣,鮮肉月餅么那還不是想吃就吃,出門五分鐘的事情,哪能需要這么折騰?
后來出嫁住到浦東,許久都好不習(xí)慣。那種抬腳就能去德大吃炸豬排去東海喝咖啡的日子再也不存在了,更別說買老大房的鮮肉月餅了,就連新亞的玫瑰豆沙、三陽的苔菜開洋月餅,一樣都看不到,要買就得穿過黃浦江。一條江,兩個世界,久久不能平復(fù)。
于是我也開始加入那個排隊的長龍,好在這時候已經(jīng)有了微博、微信朋友圈,就算沒有《新民晚報》,也能打發(fā)消磨時間。
再后來,我開始自己琢磨在家烤鮮肉月餅。熬豬油,揉面團開酥,一點點來。我歡喜純鮮肉芯子,稍微甜些;先生歡喜加榨菜的解些油膩。我還曾創(chuàng)新用黃油替代一半豬油,這樣烤出來沒有那么膩,有些中點西做的味道。月餅坯子進烤箱烤制的時候,房間里滿屋飄香,甜膩膩香噴噴,滿心期待著等出爐。自制的鮮肉月餅,原料、手法都值得放心,過程也透明,不用擔心一丁點衛(wèi)生問題。和家人朋友分享好,拍照曬圖收獲滿屏的點贊,可總覺著還缺點什么?
缺什么呢?缺一趟風塵仆仆地過江,缺一趟熱汗淋淋地排隊噶鬧忙。節(jié)氣、時令,少不了的就是吃食背后那份不怕折騰的心,所以哪怕平日里隔三岔五地吃,那天少了這一口都是遺憾,吃在這時候,早已不再是吃,而是一種儀式感。就如同趕考要帶準考證一樣,老大房的鮮肉月餅成了中秋標配,寄托著上海一個城的明月相思意。
于是,這個中秋,我打算烤上兩爐月餅,還是一半鮮肉,一半榨菜鮮肉。然后帶著囡囡去南京路排隊,告訴她認好這個真老大房的標志,順便再說說這條路的變遷,那些百貨公司,那些老字號,那些老底子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