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
【摘 要】《茶花女》也是對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和文化影響最大的藝術(shù)譯介作品之一。它鐫刻著中國人在小說、話劇、歌劇等藝術(shù)領(lǐng)域開拓的足跡,中國第一部最具影響力的翻譯小說、中國最早的話劇演出以及第一部由中國人演唱的歌劇都是《茶花女》。從某種程度上說,《茶花女》引領(lǐng)著中國文學與藝術(shù)的現(xiàn)代化進程。
【關(guān)鍵詞】《茶花女》;文藝;現(xiàn)代化進程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0-0004-03
《茶花女》是對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和文化影響最大的藝術(shù)譯介作品之一。它鐫刻著中國人在小說、話劇、歌劇等藝術(shù)領(lǐng)域開拓的足跡,中國第一部最具影響力的翻譯小說、中國最早的話劇演出以及第一部由中國人演唱的歌劇都是《茶花女》。從某種程度上說,《茶花女》引領(lǐng)著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與藝術(shù)的現(xiàn)代化進程。以下,本文便對該作在中國的小說、戲劇和歌劇等方面的發(fā)展和影響做一概述。
一
小說方面,林紓于1898年與王壽昌合譯小仲馬的《茶花女》小說,取名《茶花女遺事》(商務(wù)印書館1981年所印版本名為《巴黎茶花女遺事》)。王無為在《中國小說大綱·序文》中提出:“《茶花女遺事》一書,是為西方小說化輸入吾國之始,亦啟長篇小說用文言之端;”[1]215暫不論《茶花女遺事》是否確為西方小說輸入吾國之始,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它是中國近代第一部較有影響力的譯介小說,它在中國小說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首先,它受到眾多讀者的追捧,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時人對域外小說的印象。陳平原指出:“域外小說出版后影響甚大,其中尤以林譯《茶花女遺事》大受歡迎,一時文人學士爭說‘茶花女成風。‘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魂《茶花女遺事》等翻譯小說的獨特魅力,迅速改變了國人心目中域外小說的形象?!盵2]28張靜廬的說法與此相似:“林琴南譯《茶花女遺事》以來,方引起國人譯西洋小說之興味,此為世人所公認者;不過進化如積薪,后來居上而已。(《中國小說史大綱》)”[1]216在此,值得關(guān)注的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許多大將都曾一度追捧過林紓的《茶花女遺事》。按周啟明講,魯迅對林紓的翻譯小說非常追捧,“對于魯迅有很大影響的第三個人,不得不舉出林琴南來了。魯迅還在南京學堂的時候,林琴南已經(jīng)用冷紅生的筆名譯出了小仲馬的《茶花女遺事》,很是有名,魯迅買了這書……(《魯迅與清末文壇》)”[3]375,周作人講:“因了林譯才知道有外國小說(《林琴南與羅振玉》1924年12月1日《語絲》第三期)”[1]217還說:“從《茶花女》起,到《黑太子南征錄》,這其間的小說幾乎沒有一冊不買來讀過。這一方面引我到西洋文學里去,一方面又使我漸漸覺得文言的趣味……(《知堂文集·我學國文的經(jīng)驗》)”[4]264胡適十八歲就已三次購此書,并在閱讀時對林紓筆法做了細細批點。[5]不管這些文學大將們?nèi)蘸笫欠竦垢隀M批林紓的守舊,但起碼林紓的《茶花女遺事》等小說曾為他們打開了西洋文學的一扇大門,讓他們開眼看世界,這其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其次,《茶花女》在中國言情小說史上意義甚大,仿作眾多。陳平原舉出:“(林譯)小仲馬的《茶花女》則迅速成為中國讀者和新小說家所接受和模仿,明顯的例子可以舉出鐘心青的《新茶花》、何諏的《碎琴記》,林紓的《柳亭亭》、蘇曼殊的《碎簪記》和徐枕亞的《玉梨魂》等。就實際影響而言,孤零零一部《茶花女》,就遠遠超過了哈葛德所有的32種小說譯本(清末民初25種,加上五四時代6種,三十年代1種)?!盵2]55。張靜廬提出《茶花女遺事》帶來中國言情小說形式上的啟發(fā),認為:“辟小說未有之蹊徑,打破才子佳人團圓式之結(jié)局;”[1]216《中國近代文學史》(復(fù)旦大學中文系1956級編寫組)則認為:“自《茶花女》開言情小說之濫觴,發(fā)展到這一時期這一類小說已成了濫調(diào)公式,它們的風行為辛亥革命后的鴛鴦蝴蝶派開了先河。”[6]246相比以上論者,陳建華的說法更具點睛意義,“(如果把‘言情小說看作一種歷史形成的類型)夏至清先生就把林譯《茶花女》看作中國源遠流長的‘言情文學的接緒。更確切地說,起始于《茶花女》的林譯言情小說,不僅促成了這一文類的現(xiàn)代興起,并促成了它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盵7]285。
最后,《茶花女遺事》在小說的敘述技巧上做了突出的學習、開拓,為中國古典小說敘事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留下鋪墊。最明顯的是采用了第一人稱和日記體的敘述方式。郝嵐在《林譯小說與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中指出:“林譯小說對中國小說的敘事產(chǎn)生的影響主要是為中國第一人稱小說和日記體小說的出現(xiàn)樹立了域外榜樣;……林紓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是首先影響中國小說第一人稱的外國作品,這部作品以三個人物的視角為中心:作者小仲馬、亞猛、茶花女,其中最后一部分以茶花女的視角敘述便使用的是日記體。從第一人稱和日記體兩點來說,林紓的這部譯作對中國小說影響深遠?!盵8]其實在郝嵐之前,胡適1908年前后在他購買的光緒辛丑秋玉情瑤怨館校本《巴黎茶花女遺事》上對此進行了手書點評,只不過評價得沒有郝嵐那樣精到而已。胡適評道:“此書凡分四人語氣,始以小仲馬之言,則處處皆以旁觀者之地位寫馬克(女主人公名,今通譯為瑪克麗特·戈蒂埃)之容行,亞猛(男主人公,今通譯為阿爾芒)之深情……次以亞猛語氣述二人交誼,注全力以寫二人合離……繼以馬克日記述割愛之故,復(fù)以‘病與‘思亞猛二事錯綜夾寫,遂為全書精彩?!耍瑒t吾國數(shù)千年來小說界未曾有之大觀也?!盵5]
除了敘事方式外,《茶花女遺事》還為中國現(xiàn)代小說寫作語言的轉(zhuǎn)型做了鋪墊。無論是胡適還是錢鐘書,都關(guān)注到林紓在《茶花女遺事》中所使用的古文并不如傳統(tǒng)古文那樣章法森嚴,胡適說:“……林紓譯小仲馬的《茶花女》、用古文敘事寫情,也可以算是一種嘗試。自有古文以來,從不曾有這樣長篇的敘事寫情的文章?!恫杌ㄅ返某煽儯焯婀盼拈_辟了一個新殖民地?!盵1]222錢鐘書對此的感悟更細致:“林紓譯文所使用的文體是他心目中認為較通俗,較隨便,富于彈性的文言,它雖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詞匯和句法上,規(guī)矩不嚴密,收容量很寬大。”[9]311中國新文學運動的改革矛頭首指寫作語言的更新,林紓的《茶花女遺事》從這點上看,其實無意中促成了“古文”寫作“堡壘”的松動。
二
《茶花女》不僅在中國小說方面影響深遠,而且在中國話劇、歌劇等藝術(shù)領(lǐng)域也是功績斐然。
話劇方面,最早由中國人演的、影響最大的、也最像話劇的劇目是1907年由春柳社的留日學生在日本東京編演的《茶花女》(第三幕)[10]1。該劇演出時,茶花女一角是由李叔同反串扮演的。按周慧玲說,《茶花女》是當時“新劇”最常被搬演的劇目之一[11]。中國現(xiàn)代話劇發(fā)展的重要社團進化團、春柳社等社團也曾多次排演《茶花女》,歐陽予倩還把它改為八幕劇上演、取名《巴黎茶花女》。1926年劉半農(nóng)譯出《茶花女》劇本全文并公演。根據(jù)劉半農(nóng)的《甘苦之言》一文還可獲知1932年11月20日,余上沅導(dǎo)演的《茶花女》在北京公演[12]269;夏嵐的《中國三十年代舞臺翻譯劇現(xiàn)象之我見》一文還談到,1935年前后,“中國旅行演出劇團”(五四后中國第一個職業(yè)話劇團)將《茶花女》作為重要演出劇目上演(中法大學教授陳綿任導(dǎo)演)[13]。解放后,1962年9月22日,沈陽話劇團在北京民族文化宮上演《茶花女》,還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14]16。……對中國來說,話劇是“舶來品”,《茶花女》話劇在中國的發(fā)展軌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話劇的成長歷程,對中國話劇藝術(shù)發(fā)展的影響不可低估。
歌劇方面,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演唱的西洋歌劇是《茶花女》[15],此后,更成為中國歌劇藝術(shù)史上最重要的演出劇目之一。在這些演出中,報章雜志談得較多、演出具有一定影響的包括:1956年中央歌劇院上演《茶花女》,這是中央歌劇院推出的第一部西洋歌劇,由著名歌唱家張權(quán)、李光羲擔任劇中男女主人公,用中文演唱[16];1979年中央歌劇院復(fù)排蘇聯(lián)版《茶花女》,“演出時的轟動至今令很多人記憶猶新”[15];此后,1993年,在原有版本的基礎(chǔ)上,中央歌劇院又一次排演了《茶花女》[15];1994年上海藝術(shù)節(jié),江蘇省歌劇院與上海音樂學院周小燕歌劇中心聯(lián)袂推出歌劇《茶花女》,導(dǎo)演:張遠文,主角:雷巖、殷桂蘭;2001年是茶花女歌劇演出較多的一年,1月10日-13日,18-21日,中央歌劇院將它與《蝴蝶夫人》一起共演出8場,主要演員包括馬梅、柳紅玲、幺紅、王豐(特邀)等[15];2001年7月27-30日,中央歌劇院與意大利藝術(shù)家一起推出了新版歌劇《茶花女》,該劇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中意合作是此次演出的特色,歌劇的指揮和導(dǎo)演都是意大利藝術(shù)家,分別為卡多·卡帕素和德·波西奧,有兩組主要演員,分別是幺紅、戴玉強和黃麗莉、丁毅,用意大利原文演唱,歌劇再創(chuàng)輝煌[17];2005年1月3日前后,香港歌劇院演出《茶花女》5場,此次演出總導(dǎo)演是意大利舞臺導(dǎo)演狄·馬蒂亞(M.di.Mattia),被贊為“21世紀的茶花女”的格魯吉亞女高音拉莫麗絲(E.Lamoris)飾唱薇奧列塔,群眾演員由本港業(yè)余歌者擔綱[18];2005年12月16日、17日晚,廣州交響樂團在廣東星海音樂廳獻演了音樂會版歌劇《茶花女》,指揮:克勞斯·威澤,男高音:莫華倫,女高音:奈拉·阿布拉漢揚[19]。除了以上之外,茶花女歌劇在中國的演出還有很多,無法一一羅列。歌劇,作為一種高層次的西洋藝術(shù),對中國人來說,需要有一個接受普及的過程。而《茶花女》這一媒介,很好地推動了這一藝術(shù)在中國的移植、扎根。
三
除小說、話劇、歌劇外,《茶花女》在中國還有電影、芭蕾舞劇以及越劇茶花女等藝術(shù)作品。國人對《茶花女》電影進行了改編,拍攝了不少作品,包括:中國大陸出品了《新茶花女》(導(dǎo)演:岳楓 主演:李麗華 張翠英 鄭重 嚴化 范雪朋);1950年10月13日中國香港聯(lián)合影業(yè)出品了《新茶花女》(New Camille)(導(dǎo)演:尹海清 演員:張活游,紫羅蓮,梅珍,容玉意 制片:張達權(quán));1955年6月3日中國香港拍攝上演了《茶花女》(導(dǎo)演:張善琨 易文主演:唐若青 張瑛 陳厚 賀賓 李麗華);此外,還有廣東音像出版社2005年出版發(fā)行的《東方茶花女》(導(dǎo)演:廖寶振 陳小莎 主演:葉璇 蔡興麟 對白 :國語),這些改編的作品,都將人物換成了本土的,故事情節(jié)也進行了改編,但不變的是女主角通過犧牲奉獻以成就倆人的愛情。這或多或少折射出國人對“茶花女”接受的一種集體無意識。
芭蕾舞劇方面,目前筆者看到的信息只有《舞蹈》雜志介紹的1999年5月15日至6月12日香港芭蕾舞團在北京和東三省巡演,至于這次演出的具體情況,還需要進一步查證。地方戲曲方面,越劇《茶花女——為愛棄愛》是中西藝術(shù)融合的一次最大的嘗試?!吨袊幕瘓蟆罚?002年08月27日第002版)上介紹,浙江越劇團將小仲馬的《茶花女》改編成折子戲《為愛棄愛》,是實驗中西合璧的“先鋒越劇”,演員們在舞臺上著洋裝,跳快三演繹越劇。據(jù)說,這次演出還非常成功,無論導(dǎo)演還是演員都表現(xiàn)出色,成為越劇歷史上很突出的一次實驗。
以上便是《茶花女》在中國小說、話劇、歌劇等藝術(shù)領(lǐng)域的傳播與發(fā)展情況。由上可見《茶花女》對中國近現(xiàn)代文藝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恫杌ㄅ返某晒?,不僅印證了其經(jīng)典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在這部作品身上還深藏著許多中國小說、話劇、歌劇、電影的現(xiàn)代發(fā)展歷程中的各種“遺傳密碼”,這些都亟待我們一一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寒光.林琴南.見薛綏之,張俊才編.林紓研究資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2]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壹卷)1897-1916[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3]周啟明.魯迅與清末文壇[M].見薛綏之,張俊才編.林紓研究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4][日]內(nèi)田道夫著.林琴南的文學評論[M].夏洪秋譯.見薛綏之,張俊才編.林紓研究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5]方玉良,章灶來.《巴黎茶花女遺事》胡適手書評點[N].中國文物報,2001-02-18(002).
[6]復(fù)旦大學中文系1956級《中國近代文學史》編寫組.近代翻譯小說及林紓.見薛綏之,張俊才編.林紓研究資料[G].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7]陳建華.帝制末與世紀末——中國文學文化考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郝嵐.林譯小說與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
[9]錢鐘書.林紓的翻譯[G].原載錢鐘書著.舊文四篇.見錢鐘書等著.林紓的翻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1.
[10]王衛(wèi)國,宋寶珍,張耀杰.中國話劇史[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8.
[11]周慧玲.女演員、寫實主義、“新女性”論述——晚清至五四時期中國現(xiàn)代劇場中的性別表演[J].戲劇藝術(shù),2000.1.
[12]劉半農(nóng).甘苦之言.集于劉半農(nóng)文選[G].徐瑞嶽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13]夏嵐.中國三十年代舞臺翻譯戲劇現(xiàn)象之我見[J].戲劇藝術(shù),1999(6).
[14]黃金榮.周總理與“沈話”的小演員們——《茶花女》進京側(cè)記[J].黨史縱橫1993(6).
[15]贏瀟.《茶花女》、《蝴蝶夫人》二女獻藝[N].中國文化報,2003-01-02.
[16]徐漣.新版茶花女強勢推出[N].中國文化報,2001-06-04(2).
[17]卜大煒.從茶花女看中央歌劇院[N].音樂周報,2001-08-24(003).
[18]史軍良.談歌劇《茶花女》的演出[N].音樂周報,2005-01-28(5).
[19]李廣宙,李葉榮.歌劇《茶花女》電視錄音紀實與體會[J].現(xiàn)代電視技術(shù),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