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
北牖閑坐,煮水烹茗,待茶煙起時,正好讀詩。
焙茶煙暗
喝茶,讀一卷詩,正翻至張繼這首《山家》。
板橋人渡泉聲,
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
卻喜曬谷天晴。
嚴格說來,《山家》該是田園詩,算不得茶詩,只“莫嗔焙茶煙暗”一句太打動人了,生生將至拙的農(nóng)家生活寫出至雅來。能將田園詩寫出雅境,自古也就屈指數(shù)來的寥寥幾位,詩書畫俱佳的王維自然算得,張繼亦然。
提及張繼,大約人人都能背那首耳熟能詳?shù)摹稐鳂蛞共础钒?。不加雕琢而自飾,又字字皆清迥。《楓橋夜泊》《山家》皆如此,只前者清氣間一抹清愁,而后者清明而典雅。
如何清,又如何雅?一一來看。
大約諸位早已看出一些端倪,《山家》與我們?nèi)粘Wx的絕句略有不同,絕句大多為五言七言,《山家》為六言,便稱“六言絕句”。前兩句寫環(huán)境,看似各樣意象一一羅列,其實如另一首大家耳熟能詳?shù)纳⑶短靸羯场で锼肌芬粯?,以紛呈的意象鋪陳出意境?!鞍鍢颉薄叭硕伞薄叭暋薄懊╅堋薄叭瘴纭薄半u鳴”,六個連用,都是山家意象,如此鋪陳開來卻毫無山野氣,竟有些出塵感。
眼見得一位清雋儒士信步踱來,過木橋,橋上亦有其他行人,相視一笑。橋下流泉涓涓,儒士輕快的步伐亦如泉響,也不知是泉水和了他的履跡,還是他踩著泉的節(jié)拍。這句中并未出現(xiàn)一個“山”字,卻暗合了山行的情致。又以“人渡”“泉聲”襯出山間幽靜,頗有出塵感。
若首句是出塵,次句則直接入世,兩句間的轉換,看似毫無道理,其實只是移步換景而已,有時間和空間上的跳躍?!懊╅苋瘴珉u鳴”,山行半日已近午時,眼見得村莊就在跟前,遠遠已聞雞鳴。這句仍舊三個連貫的意象,“茅檐”“日午”“雞鳴”穿山跨坡,如畫面一般,將深山農(nóng)舍的世間情味生活氣息一幀一幀推出。茅檐低小,陽光正好,雞在周遭閑步,偶爾自在叫喚幾聲。雖并未見人聲人影,一幅山村閑居圖已然在心間。一切都明朗而輕快,幾乎可見詩人腳步輕盈,面容慈和。
三四句便寫農(nóng)家生活,一寫焙茶,一寫曬谷。“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這是深入茅檐之中的日子。屋內(nèi)昏暗,而能聞見茶香裊裊,適應了光影再看時,那灶上正焙著新茶,茶煙在闃闇里略有行跡,儼然是隱在日子里的仙人,渺杳又畢現(xiàn)。那質(zhì)樸的農(nóng)人將客人引入屋內(nèi)后,頻頻致歉:“哎呀,正是焙茶煙暗,莫嗔莫怪!”“卻喜曬谷天晴”一句與前句一晴一暗,似乎隔著光影,其實連成一氣。繼“莫嗔”之后,又用“卻喜”二字再一次將農(nóng)家山農(nóng)的淳樸和爽朗和盤托出,文字蘊藉而意圖憨直。咀嚼兩句時,幾可見農(nóng)人在茶煙昏暗氤氳的屋里滿臉歉意撓頭的模樣,而出得門來,潑面一地陽光,他那得意喜興的勁兒也是如光一樣。
讀至此,實在有了些道家氣象,是入世也是出世,是俗世生活也是仙家風味。渾如隔了重疊山川走了遙迢山路方尋得一處世外桃源,你以為逢著仙家,其實這才是人間最自然自在的生活。全詩二十四字,寥寥幾個意象,呈現(xiàn)四個鏡頭,一路緩行毫不經(jīng)意。正是這不經(jīng)意足以讓人們撿拾起久違的自然之態(tài),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模樣。司空圖《詩品》中有“自然”一品,即“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張繼《山家》當歸“自然”。
俯拾即是的“自然”里,還有白樂天的《即事》,兩首詩還都與“茶煙”有關,一個“焙茶煙暗”,一個“籠暖焙茶煙”。且看——
見月連宵坐,聞風盡日眠。
室香羅藥氣,籠暖焙茶煙。
鶴啄新晴地,雞棲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以詩風而論,此時的白居易大約已遷至晚年的居所履道里。履道里在洛陽城中,謂之“竹木池館,有林泉之致。”雅致的居所,自在的晚年,品茶飲酒賞月看雪……正該是你想象中的樂天晚年模樣。來看看白樂天詩中的晚年生活,時坐時臥,有香籠有茶煙,晴天薄暮,鶴啄雞棲,小池前還有淘漉酒米的家人。似乎一切自得其樂。
細細讀來卻又多了諸般滋味,字字句句都能品咂出些許衰頹。首聯(lián)就已見端倪,“見月連宵坐,聞風盡日眠”。“見月”可解為“成月”,而非看見月亮,一個月來都整夜整夜地坐著。夜晚如此,白天呢?任門外風聲呼呼,我自整日長眠。難不成白樂天就愛睡懶覺?白居易的貪睡似乎也有據(jù)可考,他那首《食飽》就直接寫“食飽拂枕臥,睡足起閑吟”。便是如此,仍舊不難看出,《食飽》的白居易是真自在,飽食過后拍拍枕頭就睡了,睡足之后閑來吟吟詩飲飲酒,再撫琴幾曲。哪里似這般整夜不睡整日眠?
這等晝夜晨昏顛倒,是愁?是???次聯(lián)漸漸解開謎底——“室香羅藥氣”,身體有恙便有藥氣滿堂。室雅方顯藥香,在藥香里,前面的“連宵坐”與“盡日眠”似乎都沒那么膈應了。譬如冬日里爐灶上坐一個砂罐,罐口水氣裊裊亭亭,暖香慢悠悠漲滿了屋子,連犄角旮旯都擠進去,也生念想。賈寶玉就曾說:“藥氣比一切的花香果子香都雅,神仙采藥燒藥,再者高人逸士采藥治藥,最妙的一件東西?!彼允且驗轺煊癯D暝谒幚锛逯?,聞藥香也雅了。樂天室內(nèi)的藥香是真雅,襯著這雅的還有手邊熏籠爐上茶煙。關于熏籠,樂天《宮詞》里有句子云“斜倚熏籠坐到明”,陳洪綬就取其詩意作了《斜倚熏籠圖》。古代熏籠用以取暖或熏衣,可以想見,美人如花,深夜獨倚熏籠,寂寞不言而喻。在高墻深院的宮闈里,愈是七竅玲瓏心,愈顯寂寞蒼涼。樂天屋里的熏籠該是取暖用的,因此作“籠暖”,也與首聯(lián)里“聞風”呼應,北風正緊,依籠取暖。與前面盡日眠不同的是,這會兒似乎精神頭起了有些閑情了,于是灶上茶煙與屋里藥香交纏。樂天的茶煙與張繼前往農(nóng)家的茶煙自然不一樣,農(nóng)家是制茶焙茶,樂天是焙茶以待煎茶,唐人煎茶前須將餅茶炙烤后才碾成茶末來烹煮。此時,焙茶煙起,初始尚還被四下里填充了的豐腴藥香裹挾,嚶嚶韻韻抽絲剝繭般釋出一些些茶氣,纖細又有韌性,你需要仔細用鼻子去尋才尋得。你以為轉瞬即被藥香再度裹挾而去,沒成想它竟?jié)u漸破局,從十面埋伏里突圍出來,與藥香分地割據(jù)。久之,更有奪權篡位之虞。你方才驚詫于這纖細茶煙,竟然有掠城攻地的本事?藥的豐腴香這會兒也收斂了,茶煙香氣則高揚著。焙炙過的茶使茶碾碾碎就能烹煮了。
烹煮時亦講究,水只可三沸,第一沸喚“蟹目”,第二沸為“魚鱗”,第三沸騰波鼓浪謂之“松風”,這叫候湯。三沸過了茶湯就老了,決不堪用。也有將烹煮時的湯氣喚作“茶煙”的,如寶哥哥給瀟湘館擬的對聯(lián)上聯(lián)“寶鼎茶閑煙尚綠”,又如朱熹《茶灶》里“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币槐菊?jīng)的朱熹老兒寫出這樣閑情致的茶詩,倒是出乎我意料之外,只是用字上規(guī)整了些。都是題外話。
茶煙裊起時,大約樂天的病體也舒泰許多了。出得門來,門外一片響晴,仙鶴在晴地里自在踱步啄食。古人養(yǎng)鶴歷來有之,最早的記錄是《史記 ·衛(wèi)康叔世家》里的衛(wèi)懿公,苑圃宮廷,處處養(yǎng)鶴。衛(wèi)懿公不但愛養(yǎng)鶴,還給鶴“乘軒”“祿位”,也就是說嗜鶴如命,視鶴如臣,他的寶貝鶴們出行有車坐,還有爵位,稱之為“鶴將軍”。一國之主以養(yǎng)鶴為要事,不理朝政,不顧民怨。最終以養(yǎng)鶴遭致殺身亡國之禍,成為史上笑談。古代文人養(yǎng)鶴大約更多是因為鶴仙姿不群,白樂天和后世的林和靖都是養(yǎng)鶴達人。一個求“無塵坊、有水宅”安置一對華亭鶴,還作數(shù)首“鶴詩”。一個獨自安然在孤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苞Q啄新晴地,雞棲薄暮天”,看似兩個物種兩個時間,全不搭界。細想想,大約鶴立雞群,雞也自得其樂罷。鶴在暖陽下閑庭信步,傍晚薄暮時分雞安然棲于塒,各得其所各有自在。人如何呢?“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睒诽熘糁攘⒃谛〕厍埃醇胰颂凿蹙泼?,也看鶴啄雞棲。也是一番自在天然。
兩首詩都好在一個“自然”,素常日子而已,茶倒成了點綴。也正因其自然才能“著手成春”。
小飲碧螺春盌
鎮(zhèn)日鶯愁燕懶,遍地落紅誰管?
睡起爇沉香,小飲碧螺春盌。
簾卷,簾卷,一任柳絲風軟。
——清·吳偉業(yè)《如夢令》
飲碧螺春時有兩樣作伴最相宜,一樣是昆曲,一樣是吳梅村這首《如夢令》。若非得講因由,大約可以說,都是蘇州“生產(chǎn)”。碧螺春產(chǎn)自蘇州洞庭山,昆曲產(chǎn)地在昆山,吳梅村出生地亦是昆山,這首《如夢令》寫的便是碧螺春。
三者之間的牽系自然全不是這等的牽強。昆曲是水磨腔,一句念白一個唱腔都有水的姿媚?;ǖ┑穆暻桓谒嵵泻喼绷鞒鲲L來,風又曳起一折柔柳,于春水面上輕輕一掠,皴皺了一些漣漪,漸次蕩開。你聽呵,聽呵,就也跟著那風那柳那漣漪蕩著,心被揉搓得軟軟糯糯,忍不住也要嘆一聲“呀——”,吳梅村這首小令怕也只愿給昆山的小旦們來唱,執(zhí)紅牙一拍,便悠悠緩緩唱來,那聲腔徐徐捻至最細微處,又略略開闔,驚喜又收斂著,直聽得春色合了水韻,鋪面便至。碧螺春呢?碧螺春就是那水紋,那風,那開闔又收斂的唱,是鋪面而來的春色,春色里又有一股子暖香,熏得人融融軟軟,正是“鶯愁燕懶,遍地落紅誰管”,你也悠悠緩緩飲著,它撩撥搓挼你的腸胃,又漸次蕩開,直至五臟六腑漸漸妥帖。
因了這牽系,我竟一時混不清昆曲、碧螺春、梅村小令三者相異處了,只一味品咂著,韻腳也有了,格律也有了,回甘也起了,齒頰也生香了。渾身懶懶得通泰了。
就著昆曲就著碧螺春再來品梅村詞。
起首便寫春懶,慵惓至鎮(zhèn)日思睡昏昏。春情難遣處看鶯也愁燕也懶,落紅遍地也無人理會。其實,燕照舊喃喃軟甜,鶯也嚦嚦脆圓,蝴蝶兒飛舞,蜜蜂們逐趁,紅桃呈艷,綠柳垂線,分明是姹紫嫣紅開遍,奈何他只見得“鶯愁燕懶”。
慵睡半日,起來且焚一爐香。香是沉香,“爇”為點燃?;煦玳g點一篆沉香,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日常。一爐沉香屑燃起,香氣幽微,煙氣翛然有致,日子也遲遲緩緩地挪移了。沉香是常客,你時常能于詩文畫軸里得見。李易安鐘愛焚香,瑞腦、沉香,一直在閨閣、枕邊焚炙,不但聞香還用以熏衣。晏殊也熏衣,無奈“水沉香冷懶熏衣”。蘇軾蘇轍兩兄弟夜燒水沉香,還和陶淵明擬古詩。世人皆以火焚香,董小宛偏不。她覺得將沉香焚炙,煙撲油膩,頃刻而滅。香的性情都沒顯現(xiàn)出來,且聞一聞襟懷衣袖,盡是焦腥味。她撥一些活火灰來放在香爐中,上置砂片,將沉香片擱在砂片上。如此以些微暗火使得沉香氤氳,既得了和緩香氣,又無焦煙逸出,竟至有了奇香。冒辟疆描述如在“蕊珠眾香深處”,想必此香與董小宛肌膚之香亦糾合,滲透到冒氏的魂夢之中了吧?沈三白的蕓娘也得了真味,她的方法似乎更家常些。蕓娘將沉香放在飯鍋里蒸透,然后在爐上設一銅絲架,離火半寸許,徐徐來烘,香氣幽韻而無煙。
只是如董小宛來看,吳梅村的焚香怕也是俗人方式了。再回頭看吳梅村。香既燃起,還得來一盞碧螺春才好。“小飲碧螺春盌”,“盌”即小茶碗,敞口小腹淺盞。那么便斟一盌來,小口徐徐啜飲。啜一口鶯啼,再飲一口燕歌。哎呀,趕緊起身卷簾,柳絲風軟軟暖暖地襲來,柳絲一拂水面,水光和著春光暗自流轉。這次第,不是一折昆曲模樣又是什么?都是碧螺春之功。
“小飲碧螺春盌”,還有一處地方最宜,它產(chǎn)地洞庭山上的陸巷古村。我這就引你去一遭。
洞庭山分東西兩島,一曰東洞庭山,一曰西洞庭山。陸巷古村就在東山半島,太湖之濱。記得袁中郎曾寫《東洞庭》,言主峰莫厘山“縹緲差卑”,竟直欲“拋牛馬”“友麋鹿”做一個山居之人。我往東山時,放眼一望,不禁啞然失笑,又趕緊斂了。以我湘南山野來客看著,整個東山不過是伸入太湖的小山包而已,中郎久居江南陡然見一山,自然驚奇些,不足為怪。
我不愛看山,便看陸巷。一進村,劈面便是一條小河,沿河走幾步,有小津渡,上書牌匾“寒谷渡”,一副聯(lián)曰“落霞漁浦晚,斜日橘林秋”。大約是陸巷特色之景,只我去的時節(jié)是暮春的上午,落日橘秋兩樣美景皆不可得。陸巷就在寒谷渡的前景中緩緩呈現(xiàn),清凈又古樸。
陸巷,大約以巷得名,行來果然一條條深長的小巷,粉墻黛瓦,石雕木鏤。越往深里走,越幾乎以為走回到某段舊光陰里,撲面來的日光晃得人更有些恍惚了。
老屋院墻內(nèi)探出半樹枇杷,嫩鵝黃的果實在寬大密實的葉底簇擁著,偶有一兩個早熟的已經(jīng)橙黃,引得鳥兒雀躍不已。對面院墻干脆滿壁爬山虎,綠得虎虎蹬蹬。我曾一度覺得綠是風姿綽約的尤物,有盈碧的眸子和笑渦,這刻看滿綠的爬山虎,一絲嫵媚也不得見。倒是墻杪飛出去的翹檐,竟在風中有了搖曳感,一直曳到半天,在檐下仰著看時,云從翹角梢掠過。
村里巷陌交通,屋舍錯落,每一道屋檐下都住著一樣俗世里的絕俗人生。老媼坐在竹椅子上曬太陽打盹,幾個孩子從巷頭躥到巷尾。這家正拿了木柴一點點往煤爐子里塞,眼見著煙火就起了。那戶門口老頭兒正拎了半導體聽《荊釵記》,隨了王十朋一聲聲哼著,另一只手還拽了學步的小孫子,一老一小均怡然自得。我正疑心是否誤入“桃花源”時,迎面又見裹了花頭巾的采茶婦人背了滿滿當當一竹簍新采鮮葉由后山返來。另一家院落里則已經(jīng)大炒鍋架上,一雙手叉開了翻炒新茶,鮮馥味飄了大半個巷子。這便是洞庭山碧螺春了。
陸巷正宜飲碧螺。就找一家院落坐著,問主人買半斤新茶,一邊看他炒茶,一邊坐喝。他那手張開似笊籬,探入鍋底,再翻出來,鮮茶葉又從指縫間糤至鍋底,便再探再翻再糤。他說,這叫“殺青”。青殺完了,便是揉捻,炒一回再貼了鍋底揉一回,還得雙手搓揉,揉得久了才能揉出碧螺的模樣。
新炒制的碧螺春果真如一顆顆蜷著的小田螺,還銀毫披紛,絨絨嫩嫩的。未經(jīng)水的碧螺春并非一襲春色,而是銀白里隱了一些些翠,渾似欲將美好的內(nèi)質(zhì)都斂了。一旦遇見水,它們便一葉葉舒開來,舒展成翠色可人的小蘭花,還一并“開”出了香氣。大約東山滿山花果,碧螺春茶香里也氤了花香果味,實在是古人說的“嚇煞人香”。
碧螺春的形制茶香與龍井、黃山毛峰種種均不相類。大約都與它們的生長地相關罷,龍井在西湖周遭的山間見慣了書生小姐的愛情,有老老實實的書生氣,模樣俊俏,香也端麗。黃山高曠秀頎,黃山毛峰則略高古,香韻綿長悠緩。碧螺春在這一半湖光一半山色里,有花香果樹間雜,又有曲巷幽人宅,便生性內(nèi)斂。你以為它就是那實誠的村姑了,待得泡上一杯,全然換了模樣,婷婷裊裊間,連腰肢連裙裾都婉婉然。再舉杯至唇邊,一股甘香直灌入鼻翼,豐腴而又清爽,香氣極微妙獨特,不知名的花香未曾識的果味與茶氣雜著,讓你依稀莫辯。趕緊深啜一口,那股鮮味更將要使得唇齒舌頭暗自驚呼了,頓時由心的縫隙里飄飄悠悠滲出一種自足。仿佛是憋悶了好些日子后突然來了一陣新雨,萬丈紅塵千種俗事都在里面滌凈了拭干了擦亮了。再吞落肚,一掛肚腸也換了似的,都鮮活起來。
這時節(jié),足可以曼聲一嘆,再擊節(jié)哼著熟知的昆曲,混過一日了。
我坐的小巷對過有一座尚未修繕的院落,一樹薔薇從門旁蔓延到了門頭,粉紅的小薔薇花鬧喳喳開滿了,精雕石刻的門洞前兩個殘缺不全的抱鼓石各自杵著,那黑漆斑駁緊閉的大門后,不知保存著怎樣的過去。
歇好了便往深里走,愈見高堂巨宅鱗次櫛比。此地是明代宰相王鰲故里,與此時陸巷清靜相比,幾乎可見彼時車水馬龍之勢。王鰲晚年辭官返鄉(xiāng),居陸巷十六載,用他自己的話說,“不治生產(chǎn),惟看書著作為娛,旁無所好,興致古澹,有悠然物外之趣?!蔽覀?nèi)缃駚砜?,陸巷的街巷牌坊、故居宅邸、亭臺樓閣,小巷里提著菜籃的老媼,以及對面太湖的波痕里,都有王鰲的悠游光影。
王鰲弟子唐寅曾以“海內(nèi)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評價這位解元、會元、殿試一甲第三名于一身的天下奇士。這刻站在陸巷的光影里來看,似乎并非過譽之言。
吃茗粥
讀汪曾祺先生的《人間滋味》,渾如在人世里邊走邊吃,春韭冬菘干絲豆腐和豆汁兒……手把肉膩了就來一碗茶粥,清清爽爽“喝”落肚,再走著,品下一道。
書中寫《俳人的食物》里說俳人小聚,食物極簡單,但“唯茶粥”一品,萬不可少。曾見奈良人言,大和的早晨從茶粥開始。大約不錯了,在奈良樸素清遠的布景前,一碗溫熱茶粥端上來,一日便起始。
人世間有許多清遠的念想,譬如外祖母早起熬粥。鐵鼎罐在柴火灶上坐了,黢黑的鼎罐里咕嚕咕嚕冒熱氣,灶口噼里啪啦爆出火星,旺相得喜興。木柄勺不住攪動著,熬大半個清早,粥就稠得能扯出絲來。外祖母還有一個讓粥軟糯的招,調(diào)些堿倒入鼎罐里,隔會兒粥就又稠又軟了,還香,香也稠滑,在屋里駘蕩。我們?nèi)粼谙奶烊チ送庾婺讣?,她也煮茶粥,粗糲的茶末泡了水,拿紗布隔了濾出茶水來熬粥。茶粥的香里多了層次感,溫厚的,有米香,有茶氣,還多了一層日子里的瑣屑滋味,無從尋覓無處不在。許是外祖母的粥養(yǎng)熟了胃,母親也愛喝粥,外祖母在世離世,直至如今她自己成了外祖母。母親脾性爽利,熬粥無非大米小米熬得便罷,為圖快還用高壓鍋熬粥。她從不熬茶粥,經(jīng)不起那樣的細潷慢煮,她年輕時吃茶泡飯。也是夏天,往往中午回家晚了,就盛大半碗飯茶水泡了,夾兩根辣蘿卜條,吸溜吸溜咯吱咯吱地吃,似乎很好吃的模樣。她如今還愛嚼辣蘿卜條就白粥,還是吸溜吸溜咯吱咯吱。茶粥我就喝過一兩回,母親不熬茶粥,我年輕些的時候也嫌麻煩。一樣粥養(yǎng)一樣性情,溫厚的外祖母熬溫厚的茶粥,爽利的母親吃爽利的茶泡飯就辣蘿卜條。
茶粥并非俳人獨有的飲食,外祖母熬,往上更早還有她的母親,祖母,曾祖母……據(jù)說能看到最早關于茶粥的記載為晉代。
《茶經(jīng)》“七之事”里引晉代傅咸《司隸教》曰:“聞南市有蜀嫗作茶粥賣,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賣餅于市,而禁茶粥以因蜀姥,何哉?”
這是晉代司隸校尉傅咸在教導、訓誨下屬的“教示”:聽說市南有一蜀地來的老婦在賣茶粥,被廉事粗暴執(zhí)法,打破了她的器具,還禁止銷售。后來該老婦又被允許賣餅。傅咸因此提出疑問,既然可以賣餅,何以不能賣茶粥呢?
我們自然更無法追究“禁茶粥”的因由,只曉得了人們吃茶粥已經(jīng)吃了近兩千年,只是而今式微罷了。
茶粥宜暑天,如外祖母夏日熬茶粥,又如王維的“長安客舍熱如煮,無個茗糜難御暑?!保ā顿泤枪佟罚败印本褪遣柚啵矄尽败唷?。糜是粥的別稱,古代南方稱粥,北方稱糜。王摩詰此詩實在可謂之對茶粥的相思,炎夏里正寄居在長安的客舍中,熱得不行了,便思念一碗消暑的茶粥?!盁崛缰蟆迸c后句“無個茗糜難御暑”生動又銜接無隙,暑熱思茗糜恰如睹物思故人呵!
寫茶粥還得數(shù)唐代另一位詩人儲光羲的《吃茗粥作》:
當晝暑氣盛,鳥雀靜不飛。
念君高梧陰,復解山中衣。
數(shù)片遠云度,曾不避炎暉。
淹留膳茗粥,共我飯蕨薇。
敝廬既不遠,日暮徐徐歸。
一樣的溽暑,連鳥雀都熱得安安靜靜躲在樹叢間連動彈一下鳴叫一聲都懶。友人家門前有高大的梧桐樹,便是隱在樹蔭下納涼,仍舊須寬衣解帶方得一些自在。天邊幾片白云緩緩移動,也遮不住頭頂?shù)牧胰?。摩詰寫炎夏只用三字“熱如煮”,儲光羲則連續(xù)六句均寫暑熱,層層復層層來敷衍,熱可想而知。如此鋪墊的熱,有人淹留并一同吃茗粥食野菜,就更顯出恣意來。熱啊,熱得不行了啊,熱得幾乎要光膀子了?。 凹抑兄罅塑?,還有山野菜蔬,最宜消暑,干脆留下來吃點,待得傍晚日落暑氣消退了再回家不遲!”于是,二人袒胸露腹,梧桐樹蔭下坐著,一手執(zhí)蒲扇一手持茗粥,一口茗粥一口野蔬。那熱氣一貫肆掠,幾曾見它的“淫威”之下還有這樣自在的人?氣一泄,也就倏然消弭了。話雖如此,暑熱自然不會自己泄氣的,總是茗粥的功效,一口口啜飲下來,人就通泰自在了。此處的“膳”與“飯”都作動詞,“蕨薇”為野蔬,也指代隱者之食,古之隱士采蕨采薇以果腹。聯(lián)系前面的“高梧”,詩人這位友人該是一位山中隱居高士。與隱士友人且食且飲且扇扇且絮叨,眼見得半日過去,天色已昏黃。道一聲“告辭”,便緩緩歸家。也是一種自在。
炎夏就熬一鍋茶粥吧,連燠熱也驅走。午睡起來,吃一碗茗粥,讀半卷書,此謂“日攜一卷書,瀟灑送炎燠?!边@是清代詩人唐孫華的句子,他便邊吃茶粥邊讀書。
在宋代,茗粥也指煎茶時表面形成的粘稠狀茶湯薄膜,也代指茶。如北宋大學士、茶學專家蔡襄《茶錄》里說的:“茶少湯多,則云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薄爸嗝妗本褪擒?。秦少游被貶處州時,曾作《處州水南庵》,其二有“偶為老僧煎茗粥,自攜修綆汲清寬”的詩句。少游要為老僧煎茶,便自己拿了汲水的長繩到溪邊去取水。可知此時的“煎茗粥”就是煎茶。
如今要想吃茶粥,只可往尋深山寺廟。前兩年一個人往川滇,到了楚雄州龍川江上游河谷中一個叫黑井的古鎮(zhèn),此地居民歷來以井鹽為生。只是隨著鹽業(yè)發(fā)展,它卻逐漸沒落,甚至繁華落盡,被世人封存了一個世紀。黑井古鎮(zhèn)整個就像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紅砂石城墻,悠長的巷道,明清時期滇中高原特有的低矮飛檐民居,木板門木格窗,背簍里背了各種野菌山菜的山民,駝了日常用品乃至建筑材料的馬幫,戲臺文廟節(jié)孝坊,半山上零星綴著一些小寺廟,古鹽井豁著空洞的口告訴外來的人們它曾經(jīng)的熱鬧繁華……黑井的日子似乎比光陰慢了許多,人們講話也緩。逾九旬的老太太講她那被槍斃的前國軍將領丈夫和如今近五旬還啃老的小兒子,苦難在她口中輕描淡寫,眉眼間也并無許多苦楚。再去尋那半山的寺廟。盤踞在山腰的喚飛來寺,從山門向下看,深深的峽谷中,龍川江從中穿過,紅砂石黑瓦背翹角檐的民居星羅棋布于兩岸。山腳還有一個庵堂,喚香山寺,極小,卻是明嘉靖年間建造。造訪香山寺時恰正午,寺里老尼與居士們一場逝者法事正結束,邀我一起吃齋飯。齋堂的粗瓷缽里盛了滿滿一缽茶粥,溫厚的深茶色,讓我直生出親近感。大約是熟普洱茶水熬就,比外祖母的綠茶粗末更融軟。老尼與那些年老的居士們靜靜地啜飲著茶粥,清靜得連夾菜碟里的咸干菜擱到嘴里咀嚼時都幾乎僅見嘴巴蠕動。我竟仿佛看到外祖母的模樣,初一十五她時常到廟里幫忙,大約吃齋時也是這般模樣吧。
在云南如臨滄這類茶區(qū)還有茶煮飯的習俗,與茶粥類似。取適量茶葉加水沖泡,待茶葉泡開后,濾去茶葉取湯煮飯即可,泛著金紅的茶飯就做得了。臨滄地區(qū)還有“好吃不過茶煮飯”的山歌,足見茶飯滋味。
母親的茶泡飯雖簡,卻也并非全無出處。《紅樓夢》四十九回里,恰是琉璃世界白雪紅梅景象,湘云們正割腥啖膻,寶玉卻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飯,就著野雞瓜急忙忙的咽完了??磥?,寶玉也是我母親這等急慌慌性情。難不成性子急的人才愛茶泡飯?殊不知,靜雅的董小宛也好這一口。董小宛生性淡泊,于甘肥之物一無所好,就愛以溫茶淘飯。
似乎俳人也好茶泡飯,叫“茶漬”。
我這兩天得閑也熬了些茶粥。取明前龍井若干,用適宜龍井的水溫來泡,得了青綠茶水一大缽。大半杯粳米略摻些糯米,過水清一下,便倒入茶水,砂煲里文火熬兩個小時就得了。龍井茶粥熬出來也是粘稠的茶色,一層米香,一層粥甜,一層茶甘,一層淡薄之后又復一層回味。我的龍井茶粥自然比外祖母和香山寺里的用茶好了許多,米也多了些子清香,溫厚總欠了點。大概是電砂煲的緣故吧?沒有了性情。外祖母拿紗布細細過濾了粗茶水,一點點揀去米里雜質(zhì),慢慢淘漉干凈。而后端坐在灶前將柴火塞進抽出,以斯文慢火點點煮沸,又緩緩攪動。柴在鼎罐下嗶卜響,她也不急不緩不焦不躁。熬茶粥亦性情修為,我的火候遠未抵達。
責任編輯:易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