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 要:基于大規(guī)模的語料庫,本文從語義和句法功能兩個方面對“樓梯”“梯子”“階梯”這三個詞進行了辨析,并盡可能地分析出它們之間的差異。
關(guān)鍵詞:樓梯 梯子 階梯 語義 句法功能
一、引言
同義詞辨析是詞匯教學(xué)中的重點與難點,對于漢語學(xué)習(xí)者來說,對意義相近的詞語選擇使用往往比較困難。本文主要辨析同義詞“樓梯”“梯子”“階梯”的語義、句法功能等方面的差異,厘清三者之間的細微差別,為漢語學(xué)習(xí)者提供實用有效的同義詞辨析方法,減少同義詞匯的誤用。
本文有關(guān)“樓梯”“梯子”“階梯”三個詞的語料均來源于北京大學(xué)中國語言學(xué)研究中心的CCL語料庫(網(wǎng)絡(luò)版)。其中對“梯子”進行了窮盡性搜索,對“樓梯”和“階梯”這兩個詞各自選取1000例進行分析研究。對語料庫中不是句子的或有多次重復(fù)的語料進行了剔除,誤用的例子前面用“*”加以標注。
二、“樓梯”“梯子”“階梯”的語義分析
“語義”是語言的意義內(nèi)容,分為詞匯意義、語法意義和修辭意義。①這一章節(jié)中的語義分析主要是指詞匯意義,即具體分析“樓梯”“梯子”“階梯”的詞義。
(一)“樓梯”“梯子”“階梯”的語義共性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這三個詞的釋義為:
【樓梯】架設(shè)在樓房的兩層之間供人上下的設(shè)備,形狀像臺階。
【梯子】便于人上下的用具,一般用兩根長的竹子或木頭并排做幫,中間橫穿若干根短的竹子或木頭制成。
【階梯】臺階和梯子,比喻向上的憑借或途徑。
根據(jù)詞典的釋義可以看出三個詞都有“供人上下的用具”義。三個詞具有共同語素“梯”,并且在三個詞的構(gòu)詞結(jié)構(gòu)中,“梯”都占據(jù)中心地位,起主要意義作用。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梯”的解釋為:“梯,木階也?!倍斡癫迷凇墩f文解字注》中對“梯”作了進一步說明:“階,梯也。階以木為之,便于登高。從木,弟聲。”由此可以看出,帶有語素“梯”的詞語都能表示便于登高的工具這一意義。
(二)“樓梯”“梯子”“階梯”的語義差異
在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中提到,詞義是由多種因素構(gòu)成的,主要包括理性義和附著在理性義上面的色彩義。
1.理性意義上的差異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的釋義以及對語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梯子”主要是由樹木、竹子、鋼鐵、繩子等容易組合、焊接的材料制成的,且“梯子”在使用時要有一個供其倚靠的障礙物?!疤葑印奔瓤梢栽诮ㄖ飪?nèi)部使用,也可以在建筑物外部使用。如:
(1)戰(zhàn)士們立刻從地下躍起,迅速地爬過溝,把[梯子]豎在城墻上。(李曉明《平原槍聲》)
“樓梯”主要是由混凝土、鋼鐵、樹木等材料制作而成,且主要用于建筑物中作為樓層間垂直交通用的構(gòu)件。樓梯主要在樓層的內(nèi)部,部分是在樓層外部,但必須與多層建筑物緊緊相連,是建筑物的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如:
(2)我走進那幢熟悉的公寓大樓。電梯還沒開,我順著[樓梯]爬上去,喘吁吁地敲門。(王朔《永失我愛》)
“階梯”在表示供人攀爬的物體這一意義上,主要用在外部環(huán)境中,是從地面修筑的通往建筑物或自然景觀入口的,由很多臺階組成的工具,“階梯”也有表示單個臺階的意義。在更多的情況下,“階梯”側(cè)重于表示引申義,即“進身的憑借或途徑”。如:
(3)這次民建上海臨工會的改選正是他活動的時機,也是上升的[階梯],而且是極其重要的[階梯]。(周而復(fù)《上海的早晨》)
2.附屬色彩意義上的差異
詞的色彩義主要包括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下面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在分析語料的過程中,根據(jù)句子整體所表達的含義以及這三個詞在使用時所搭配對象的感情色彩,會發(fā)現(xiàn)這三個詞語帶有細微的色彩義。
“樓梯”所涉及的對象都是中性的,因此,“樓梯”是中性詞;“梯子”在表示“上升的借助物”義時,明顯帶有感情色彩,既有表達積極向上義的,也有表達貶斥義的;“階梯”所涉及的對象中,大部分是表示積極向上義的,比喻向上的憑借或途徑,但也有少數(shù)是表示貶斥義的。如:
(4)你是把他當(dāng)作[梯子]踩在腳下往上爬,借助于他的力量來撈取資本,一步步地往高爬?。ǘ堋稘h風(fēng)》)
(5)檔案是歷史的真實記錄,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日報》)
語體色彩又叫文體色彩,包括書面語色彩和口語色彩?!皹翘荨痹诳谡Z和書面語中都可以使用;“梯子”在口語中的使用頻率比較高,口語色彩相對較濃厚;“階梯”主要用于書面語中,口語中較少使用。如:
(6)“二哥你睡你睡!進門時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墻上搭著呢!”(孫方友《牛黃·旗袍》)
(7)社會責(zé)任心,是人最可貴的品質(zhì)之一,也是領(lǐng)導(dǎo)干部走向人民公仆的[階梯]。(《人民日報》)
3.“樓梯”“梯子”“階梯”的義素分析
“義素分析法一般是從同一語義場入手,把意義相關(guān)的一組詞各自的義項分解為若干個構(gòu)成成分——即‘義素,對比分析相同及相異的義素,最后用矩陣圖或其他形式手段進行描寫。”②義素分析法將整體的意義切分成多個義素,因此,更易于使復(fù)雜的同義詞辨析趨于清晰、精細。下面在前兩節(jié)語義分析的基礎(chǔ)上,對這三個詞進行義素分析。
對于“具體的登高設(shè)備”“書面色彩濃”“積極向上義”這幾個義素項,在前面章節(jié)中已經(jīng)具體分析過,在此不再贅述。下面主要說明“可挪動”“可量化”“空間義”這三個義素項。
“搬來、借、扛”等是能與“梯子”相搭配的動詞,根據(jù)這些動詞的詞義,能看出受其支配的對象是可以移動的,因此“梯子”具有[+可挪動]這一語義特征。而這些動詞不能與“階梯”和“樓梯”相搭配,因為“階梯”和“樓梯”具有[-可挪動]的語義特征。如:
(8)他搬了架[梯子],哐啷哐啷地想上房去。(楊橡《鷹王》)
*他搬了架[階梯/樓梯],哐啷哐啷地想上房去。
根據(jù)所修飾量詞的不同,分化出“可量化”這一語義特征?!半A梯”和“樓梯”可以受量詞“層、級”等類型的量詞修飾,表示其本身的個體組成部分,具有[+可量化]的語義特征。而“梯子”不能被這些量詞修飾,只能表示梯子工具的整體,不能表示本身的一部分,因此具有[-可量化]的語義特征。如:
(9)才上了兩級[樓梯],可慧已像陣旋風(fēng)似的卷到她面前來。(瓊瑤《聚散兩依依》)
(10)紀念塔內(nèi)部共有898級[階梯],還有電梯可供游人使用。(新華社)
*紀念塔內(nèi)部共有898級[梯子],還有電梯可供游人使用。
“該名詞所指稱的事物,必須是空間可占據(jù)或可充塞的;該名詞能夠后加方位詞‘上,或能做介詞‘在的賓語、可用‘哪兒提問?!雹壑灰蔷邆渖厦鏃l件的名詞即為有空間義的名詞,故這三個詞都具有[+空間義]這一語義特征。三個詞都能與強方位詞“上、下、前”等組合構(gòu)成方位短語,但個別方位詞,如“里”只能與“樓梯”搭配;“階梯”與“樓梯”能與方位詞“中”構(gòu)成方位短語,而“梯子”則不能。依據(jù)與方位詞組合能力的強弱,可以看出“樓梯”的空間性最強,“梯子”的空間性最弱。如:
(11)因為天陰得厲害,[樓梯]里黑黢黢一片。(謝東燊《冬至》)
*因為天陰得厲害,[梯子]里黑黢黢一片。
*因為天陰得厲害,[階梯]里黑黢黢一片。
三、“樓梯”“梯子”“階梯”的句法功能分析
句法功能是指詞充當(dāng)句法成分的能力以及詞與詞的組合能力?;镜木浞ǔ煞职ㄖ髡Z、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等。下面就“樓梯”“梯子”“階梯”的句法功能作具體分析研究。
(一)單獨在句中充當(dāng)句法成分
由語料分析表可以看出,“樓梯”“梯子”和“階梯”三個近義詞語都可以單獨在句中作主語、賓語和定語,且都是充當(dāng)賓語的能力最強。但其充當(dāng)各個句法成分的比例有些許差異。
1.作主語
主語是說話人所要陳述的對象,三詞作主語時所占比例都比較低。
2.作賓語
賓語是相對述語而言的,賓語是受述語動詞支配制約的對象。“樓梯”“梯子”“階梯”在單獨作句法成分時,都是充當(dāng)賓語的比例最高,尤其是“梯子”,占比高達78.13%。依據(jù)語料,與“樓梯”搭配的動詞主要有“上、下、上下、沿著、順著、爬、走、有”等;與“梯子”搭配的動詞主要有“搭、有、爬、登上、搬來、豎起、是、借、扛”等;與“階梯”搭配的動詞主要有“有、跨上、沿著、順著、登上、走下、作為”等。如:
(12)那時孩子正沿著[樓梯]走上去。(余華《夏季臺風(fēng)》)
(13)我們的隊長立即搬來了[梯子],我發(fā)現(xiàn),他的臉色都變了。(戴厚英《流淚的淮河》)
(14)一些人把當(dāng)志愿者的經(jīng)歷作為進入國際社會的[階梯],以便為將來在國際組織或大型跨國公司謀得理想職位積累經(jīng)驗。(2003年6月新華社新聞報道)
3.作定語
定語即名詞前面的附加成分,是修飾、限定名詞性詞語的詞或短語?!皹翘荨迸c“梯子”作定語主要是指出后面事物的所屬,對后面的中心語進行限定說明的?!半A梯”作定語時,則更偏向于描寫性,大部分情況下直接與其所修飾的中心語搭配,構(gòu)成名詞性短語,如“階梯教室、階梯水價”等。
(二)與方位詞構(gòu)成的短語結(jié)構(gòu)作句法成分
“樓梯”“梯子”“階梯”和方位詞組成的方位短語都可在句中可作主語、賓語和定語。其中,“樓梯”構(gòu)成的方位短語在句中作賓語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占13.9%。常出現(xiàn)的短語形式為“樓梯上、樓梯下、樓梯下面、樓梯上面、樓梯里”等。如:
(15)王琦瑤家的老媽子,有時是睡在[樓梯下]的三角間里,只夠放一張床。(王安憶《長恨歌》)
“梯子”構(gòu)成的方位短語作主語和定語的情況很少,作賓語的情況相對較多。常出現(xiàn)的短語搭配形式為“梯子上、梯子下、梯子底下”等,在作主語和定語時只有“階梯上”這一種形式。例如:
(16)我爬上屋頂,父親站在[梯子上],弟娃在下面?zhèn)鬟f磚頭。(白先勇《孽子》)
“階梯”構(gòu)成的方位短語在句中作賓語的語句是最常見的。出現(xiàn)的方位短語形式為“階梯上、階梯下、階梯中、階梯中間、階梯底下”,其中“階梯上”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如:
(17)成才茫然地看吳哲,后者吐了口氣坐在[階梯上]。(蘭曉龍《士兵突擊》)
(三)與其他語素組合成的新詞作句法成分
王鈺在《現(xiàn)代漢語名詞研究》中將“-式、-化、-性、-型、-形、-處、-口、-間”等歸為準后綴,和其相組合的詞語成為準后綴式名詞。因此,在本文中,將“階梯式”“階梯形”“階梯口”等作為附加式名詞。
“樓梯”與其他語素組合成新詞作句法成分的比例達到8.7%,常組成的新詞有“樓梯口、樓梯間、樓梯形”這三個,在句中充當(dāng)主語、賓語和定語。如:
(18)我們撞開了宿舍[樓梯間]的破門躲在里面印刷了《紅帆》第五期。(蘇童《井中男孩》)
“梯子”與其他語素組合成新詞出現(xiàn)的頻率很低,只有2例,且都是“梯子形”這一附加式名詞。如:
(19)現(xiàn)有的文學(xué)史都是從形式上來劃分流派的,像[梯子形]的被稱為未來派,還有所謂曬衣竿式、豆腐干式等等,(《1994年報刊精選》)
“階梯”與其他語素組合成新詞作句法成分的比例達到13.0%,組合成的附加名詞主要為“階梯型、階梯形、階梯式、階梯狀”這四種。例如:
(20)比賽還沒開始,但我們南江中學(xué)的學(xué)生已經(jīng)坐在了露天的[階梯式]看臺上。(莫言《紅樹林》)
四、結(jié)語
本文從語義和句法功能兩個方面對“樓梯”“梯子”“階梯”這三個詞進行了具體的分析考察,總結(jié)出如下特點。
在語義方面,三個詞具有語義共性主要是因為共同語素“梯”的存在。而在語義差異方面,“梯子”多用于口語中,帶有微弱的感情色彩,具有[-可量化][+可挪動]的語義特征?!皹翘荨敝饕糜跇菍拥膬?nèi)部,作為樓層間垂直交通用的構(gòu)件,不帶有感情色彩,具有[+可量化][-可挪動]的語義特征,但其空間義最強?!半A梯”多用于書面語中,帶有較強的積極向上義的色彩義,具有[+可量化][-可挪動]的語義特征。
在句法功能方面,“樓梯”“梯子”“階梯”這三個詞不管是在句中單獨充當(dāng)句法成分,還是放在短語結(jié)構(gòu)中,短語結(jié)構(gòu)充當(dāng)句法成分,都是充當(dāng)賓語的能力最強。在三個詞單獨充當(dāng)句法成分時,“梯子”充當(dāng)賓語的頻率最高,能與其搭配的一些動詞,如“搬來、借、扛”等,不能與“階梯”和“樓梯”搭配。充當(dāng)定語頻率最高的是“階梯”,最弱的是“樓梯”?!半A梯”在作定語時,主要傾向于描寫性,而“樓梯”和“梯子”作定語則傾向于限制性。在與詞綴組成附加式名詞中,功能最強的是“階梯”,主要與詞綴“-性、-形、-式、-狀、-型”相組合,表示事物的某些性狀;其次是“樓梯”,主要與“-口、-間”相組合;而“梯子”與詞綴相組合的功能最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注釋:
①黃碧蓉.人體詞語語義研究[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0:1.
②邵敬敏,周芍.語義特征的界定與提取方法[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5,(1).
③儲澤祥.名詞的空間義及其對句法功能的影響[J].語言研究,1997,(2).
參考文獻:
[1]馮志純.現(xiàn)代漢語(下)[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0.
[2]黃碧蓉.人體詞語語義研究[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0.
[3]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4]王鈺.現(xiàn)代漢語名詞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1.
[5]朱德熙.語法答問[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5.
[6]彭小川,李守紀,王紅.對外漢語教學(xué)語法釋疑201例[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
[7]池昌海.對漢語同義詞研究重要分歧的再認識[J].浙江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1999,(1).
[8]儲澤祥.名詞的空間義及其對句法功能的影響[J].語言研究,1997,(2).
[9]符淮青.同義詞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語文,2000,(3).
[10]葛本儀.再論同義詞[J].文史哲,2003,(1).
[11]邵敬敏,周芍.語義特征的界定與提取方法[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