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韓秀華 汪梅梅 李明英
1 上海閔行區(qū)啟英幼兒園(上海 201101); 2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康復科學系
語流音變是指在連續(xù)語音中,相鄰語音之間經常會相互影響,從而導致一些音節(jié)中的聲母、韻母或聲調發(fā)生語音的變化[1]。最常見的語流音變是語音同化,是指在連續(xù)語流中兩個不相同或不相似的語音由于相互影響變得發(fā)音部位或發(fā)音方式相似(相同)的語音或音系現(xiàn)象[2]。和同化作用相對的是語音異化,是指在連續(xù)語流中發(fā)音方式或發(fā)音部位相同或相似的音組合在一起時,相互影響使得其中一個音變得與另一個不相同或不相似的現(xiàn)象[3]。
普通人的言語中常常會出現(xiàn)語流音變的現(xiàn)象,這種音變現(xiàn)象屬于正?,F(xiàn)象, 不會影響別人對其語言的理解,不屬于語音錯誤之列。李嵬研究表明,普通話中21%的兒童曾經出現(xiàn)過前后兩個音節(jié)間音節(jié)首輔音的同化錯誤[4];王安紅發(fā)現(xiàn),韓國學生漢語學習時會由于母語影響產生語音同化錯誤,導致發(fā)音偏誤[5]。聽障兒童存在聽力障礙,極大影響了其言語清晰度,在臨床言語矯治中觀察到聽障兒童在掌握了常見聲母單音節(jié)發(fā)音基礎上,在連續(xù)語音發(fā)音過程中將“蛋糕”發(fā)成“gan gao”出現(xiàn)語音同化錯誤;將“撲克”發(fā)成“buke”出現(xiàn)語音異化錯誤,極大影響了聽障兒童連續(xù)語音的清晰度,造成可懂度的下降。
目前國內關于聽障兒童連續(xù)語音的研究側重于聽障兒童連續(xù)語音的重復、語音切換、連續(xù)語音標準化評估及連續(xù)語音時長方面的特征研究[6~9],而對聽障兒童音節(jié)間的語音同化錯誤、異化錯誤尚未足夠關注和重視。音位對比是兩兩僅存在單維度差異的聲母、韻母或聲調[10],尤其是聲母音位對比(如:/d/與/g/、/p/與/k/),因為同時具備一些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由聲母最小音位對組成的詞語(如“蛋糕、撲克”)在連續(xù)語音中更容易出現(xiàn)同化錯誤或異化錯誤現(xiàn)象。因此,本研究圍繞聲母最小音位對設置特定的連續(xù)語音環(huán)境,考察在具備一定聲母單音節(jié)發(fā)音水平的前提下,4~6歲聽障兒童連續(xù)語音發(fā)音時是否存在語流音變錯誤,分析音節(jié)間語音同化錯誤率和異化錯誤率,探討助聽模式、康復開始年齡、聽覺年齡對學前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的影響,總結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的規(guī)律及特征。
1.1研究對象及分組 采取隨機抽樣方法從上海某兩所聾健合一幼兒園及聾兒康復機構抽取4~6歲健聽兒童和聽障兒童共110例,其中聽障兒童55例,平均年齡63.18±8.72月,均為雙側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平均聽閾為90 dB HL,助聽或重建聽閾范圍為25~48 dB HL,平均助聽聽閾為36.5 dB HL;4歲19例,5歲23例,6歲13例;男32例,女23例;佩戴助聽器兒童15例,人工耳蝸植入兒童19例,一側佩戴助聽器一側植入人工耳蝸(以下簡稱雙模式)21例。健聽兒童55例,年齡和性別比例與聽障兒童匹配。
聽障兒童入選標準:補償或重建聽力在適合(250~3 000 Hz助聽聽閾在言語香蕉圖內)及以上水平,無其他障礙;使用漢語普通話進行康復,康復時間至少半年以上;具備一定的連續(xù)語音發(fā)音能力,聲母單音節(jié)發(fā)音水平處于第四、第五階段(僅/z/、/c/、/s/、/zh/、/ch/、/sh/和/r/平翹舌音未習得)或者全部習得[10];模仿句長平均>6個字。健聽兒童入選標準:智力正常,平時使用語言主要為漢語普通話,無聽覺和言語障礙史;與聽障兒童各年齡段的數(shù)量和性別比例相匹配。
1.2研究方法 測試者由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康復學專業(yè)本科生擔任,普通話水平達到二級甲等,在測試前培訓測試方法、指導語的規(guī)范使用、測試的具體程序、熟悉測試材料及注意事項等內容。
1.2.1測試材料 因為聲母最小音位對組成的詞語(如“蛋糕、撲克”)在連續(xù)語音中更容易出現(xiàn)同化錯誤或異化錯誤現(xiàn)象,因此本研究圍繞聲母最小音位對自編測試材料(表1),通過設置特定的連續(xù)語音環(huán)境,考察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的特征。材料編制原則如下:①根據(jù)聲母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等維度的差異[10],將聲母音位對比分成:“舌尖音+舌根音、唇音+舌根音、鼻音+塞音、送氣音+不送氣音”等11個維度;②每個維度包含兩個目標句,各包含體現(xiàn)指定音位對的2個目標詞語,如:大哥(d/g)賣空調(k/t);客廳(k/t)有蛋糕(d/g),涉及的音位對都是“舌尖音和舌根音”的最小音位對;③測試材料句子句法結構簡單,句長5~6個字,重點關注的音位對詞語通俗易懂,貼近兒童生活。
1.2.2測試方法 在安靜環(huán)境下測試,環(huán)境噪聲低于55 dB A。測試設備為筆記本電腦,裝有語音采集軟件Sound Forge9.0,錄音軟件參數(shù)設置為:單通道,16 bit,采樣頻率11 025 Hz;測試材料22張圖片(每句一張圖片)和實驗獎勵貼紙一套。
1.2.2.1測試者采用《黃昭鳴-韓知娟詞表》對受試兒童進行構音語音能力評估[10],根據(jù)單音節(jié)聲母的習得情況,將其分成兩類平翹舌音(/z/、/c/、/s/、/zh/、/ch/、/sh/和/r/)習得者和平翹舌音未習得者。
表1 語流音變測試材料
1.2.2.2測試者讀出句子,并呈現(xiàn)相應圖片,幫助受試兒童正確理解,然后要求其跟讀,每個句子讀兩遍,語速和響度適當,保存錄音。平翹舌音習得者完成全部11組測試材料,平翹舌音未習得者完成1~8組測試材料。
1.2.2.3測試結果評估 測試者通過聽錄音,記錄受試兒童每個句子中目標音位對詞語的發(fā)音情況,如:大哥(d/g),在句子中這個目標詞兩個聲母均發(fā)音正確,記為“正確”;兩個聲母任一個發(fā)音錯誤,記為“錯誤”,并記錄錯誤聲母的實發(fā)音,分析屬于同化錯誤還是異化錯誤。
分別計算受試兒童非平翹舌、平翹舌音語流音變錯誤率、同化錯誤率和異化錯誤率。所有受試者單音節(jié)聲母均掌握了非平翹舌音,因此計算55名聽障和55名健聽兒童非平翹舌音(1~8組測試材料)的語流音變錯誤率、同化錯誤率和異化錯誤率。僅41例聽障兒童單音節(jié)聲母掌握了平翹舌音,匹配聽障兒童,選取41例單音節(jié)聲母掌握平翹舌音的健聽兒童,計算其平翹舌(9~11組測試材料)的流音變錯誤率、同化錯誤率和異化錯誤率。根據(jù)每例聽障兒童完成的測試材料總組數(shù),計算55例聽障兒童每位受試者整體語流音變錯誤率。
語流音變錯誤率=錯誤總數(shù)/(測試組數(shù)×2句×2目標詞×2遍)×100%;
同化錯誤率=同化錯誤總數(shù)/(測試組數(shù)×2句×2目標詞×2遍)×100%;
異化錯誤率=異化錯誤總數(shù)/(測試組數(shù)×2句×2目標詞×2遍)×100%。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分別對聽障兒童和健聽兒童非平翹舌語流音變錯誤和平翹舌語流音變錯誤進行比較研究。因為部分數(shù)據(jù)呈非正態(tài)分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獨立樣本曼-惠特尼U檢驗,自變量為兒童類型,分為聽障和健聽兩個水平;因變量為語流音變錯誤率、同化錯誤率和異化錯誤率。
對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的影響因素研究,包括1個獨立樣本曼-惠特尼U檢驗和2個獨立樣本克魯斯卡爾-沃利斯(Kruskal-Wallis H)檢驗,分析助聽模式、聽覺年齡、康復開始年齡對學齡前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的影響,其中助聽模式分為雙側助聽器、雙模式、人工耳蝸植入3個水平;康復開始年齡包括:≤2歲、2~3歲、>3歲3個水平;聽覺年齡包括:≤3年、3~5年2個水平,因變量為語流音變錯誤率。
2.1聽障兒童和健聽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的比較 聽障兒童與健聽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率、同化錯誤率和異化錯誤率見表2所示,無論非平翹舌音還是平翹舌音,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率、同化率是健聽兒童的2倍多,異化率是健聽兒童5倍多;兩類兒童均表現(xiàn)出平翹舌音的音變錯誤率、同化和異化錯誤率都高于非平翹舌音,無論非平翹舌音還是平翹舌音,同化錯誤率遠高于異化錯誤率。
表2 聽障兒童和健聽兒童非平翹舌音、平翹舌音語流音變錯誤率、同化率、異化率比較(%)
曼-惠特尼U檢驗結果所示,聽障兒童非平翹舌語流音變錯誤率、同化錯誤率和異化錯誤率都極顯著高于健聽兒童;聽障兒童平翹舌語流音變錯誤率、同化錯誤率和異化錯誤率都顯著高于健聽兒童。
2.2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的影響因素分析 聽降兒童不同助聽方式、康復開始時間及聽覺年齡語流音變錯誤率比較見表3。
可見,雙側助聽器使用者語流音變錯誤率最高,雙模式和人工耳蝸植入者的語流音變錯誤率相當;康復開始年齡≤2歲和康復開始年齡2~3歲的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率相差不大,康復開始年齡>3歲的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率最高。聽覺年齡3~5年的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率比3年以下聽障兒童低8%。
表3 聽障兒童不同助聽模式、康復開始年齡、聽覺年齡語流音變錯誤率比較(M±SD)
克魯斯卡爾-沃利斯檢驗結果顯示,不同助聽模式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X2=1.134,P>0.05),而康復開始年齡不同者語流音變錯誤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8.398,P<0.05)。多重比較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康復開始年齡≤2歲與康復開始年齡>3歲者的語流音變錯誤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0.05),康復開始年齡≤2歲與康復開始年齡2~3歲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896>0.05),康復開始年齡>3歲與2~3歲者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205>0.05)。
曼-惠特尼U檢驗結果顯示,聽覺年齡對語流音變錯誤率有顯著影響(Z=-3.226,P<0.05), 聽覺年齡在3~5年的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率顯著低于聽覺年齡在3年以下的聽障兒童。
3.1聽障兒童與健聽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率的比較 無論非平翹舌音還是平翹舌音,入選的聽障兒童和健聽兒童單音節(jié)發(fā)音水平均相當,平翹舌音未習得者單音節(jié)聲母均已經掌握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聲母[10],平翹舌音習得者21個單音節(jié)聲母全部習得,且都具備6字的模仿句長水平。但從文中結果看,當面臨以聲母最小音位對設置的特定連續(xù)語音環(huán)境時,聽障兒童語流音變的錯誤率卻是健聽兒童的兩倍多,說明聽障兒童即使具備和普通兒童相當?shù)膯我艄?jié)發(fā)音水平,但其連續(xù)語音水平和正常兒童仍然存在差距,無法達到預期的連續(xù)語音清晰度[11]。聽障兒童連續(xù)語音發(fā)音時,相鄰語音更易相互影響產生語流音變錯誤,進一步驗證了國外學者的推測[12],和正常兒童相比,聽障兒童缺乏相應的技巧,無法很容易地將單個音節(jié)按照特定的次序或組合連接起來轉換成清晰、準確的連續(xù)語音;在面臨聲母最小音位對設置的特定語音環(huán)境下,任務難度就更復雜了。
3.2聽障兒童與健聽兒童同化錯誤率、異化錯誤率的比較 對語流音變的錯誤進一步細分,主要可以分為同化錯誤和異化錯誤。文中結果顯示聽障兒童的主要語流音變錯誤都來自于同化錯誤,并且其錯誤率顯著高于健聽兒童;同化錯誤又被稱為同化加工(assilmilation process),是語音處理加工(phonological process)中的一種重要分類[13],語音處理加工是一種言語的心理操作過程,即用簡單的音替代與之具有共同特征但對個人言語發(fā)音構成困難的一類音或者語音序列[13];Alice等[14]的研究也證實,與正常兒童相比,學前聽障兒童使用語音處理加工更加頻繁。普通人群中最常見的語流音變是語音同化,語音的異化遠沒有同化普遍[15];從文中結果看,健聽兒童語音異化錯誤率很低,即使是平翹舌音的異化錯誤率也僅有1.73%;但聽障兒童的異化錯誤率顯著高于健聽兒童,是健聽兒童異化錯誤的5倍多,說明異化錯誤仍然是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重要的錯誤之一。雖然國內外對于聽障兒童異化錯誤的報道很少,但在臨床連續(xù)語音干預中仍需關注聽障兒童語音異化的錯誤。
3.3平翹舌與非平翹舌音語流音變錯誤率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平翹舌音的語流音變錯誤率、同化和異化錯誤率都高于非平翹舌音。既然受試者在單音節(jié)水平都已經習得/z/、/c/、/s/、/zh/、/ch/、/sh/和/r/,為什么平翹舌音習得者的音變錯誤率、同化率和異化錯誤率都高于平翹舌未習得者?推測可能有2個原因,一方面相比于其他聲母,/z/、/c/、/s/、/zh/、/ch/、/sh/和/r/在聲母習得過程中處于后期,受試者即使單音節(jié)水平已掌握,但由于本身發(fā)音難度較高,在詞組、句子中的運用可能還不穩(wěn)定;另一方面,平翹舌音共有三項內容,涉及到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與舌面音的相互切換,張芳等研究亦指出,尤其是舌尖前音與舌尖后音的轉換,比其他聲母間的切換更加困難[6]。
3.4影響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的因素 文中結果表明,不同助聽模式對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無顯著影響,雖然本研究中入選的聽障兒童平均聽力損失為90 dB HL,但其助聽后平均聽閾為36.5 dB HL,能夠保證最優(yōu)的助聽效果;有研究也指出,當聽障兒童的助聽模式能夠保證最優(yōu)的助聽效果,無論其佩戴何種助聽設備都能獲得比較好的語言、聲調的發(fā)展[16,17],本研究結果也提示無論聽障兒童佩戴何種助聽設備,只要保證最優(yōu)的助聽效果,就能達到較好的連續(xù)語音水平。
國內外多數(shù)學者的研究認為,聽障兒童越早接受干預,康復年齡越小,其聽覺、語言、言語發(fā)展的康復效果越好[18,19],從文中結果看聽障兒童開始康復的年齡對語流音變錯誤有顯著影響,3歲后開始康復與2歲之前進行康復的聽障兒童間語流音變錯誤率存在差異顯著,但2歲前和2~3歲之間的差異不明顯,說明3歲是聽障兒童干預的黃金時段,在3歲前開始康復訓練,其連續(xù)語音可以取得較好的康復效果。
國外的研究也已經證明,隨著助聽器佩戴、人工耳蝸使用時間的增加,聽障兒童聽力語言康復訓練效果越好[20,21]。本研究結果顯示,聽覺年齡對語流音變錯誤有顯著影響,聽覺年齡在3~5年的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顯著低于聽覺年齡3年以下的聽障兒童,說明助聽器佩戴、人工耳蝸使用時間的長短會影響聽障兒童連續(xù)語音的發(fā)音,當聽障兒童佩戴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使用超過3年后,其語流音變的錯誤率會大大降低,連續(xù)語音獲得更好地發(fā)展。
綜上所述,4~6歲學齡前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率、語音同化錯誤率和異化錯誤率顯著高于健聽兒童,說明聽障兒童連續(xù)語音發(fā)音時,相鄰語音之間更易相互影響,產生語流音變錯誤;聽障兒童主要語流音變錯誤為同化錯誤,異化錯誤也是聽障兒童語流音變的重要錯誤之一,提示在聽障兒童連續(xù)語音干預時,可通過聲母最小音位對設計連續(xù)語音訓練材料,逐步降低、減少相鄰語音之間的相互影響;助聽模式對4~6歲聽障兒童語流音變錯誤影響不大,康復開始年齡、聽覺年齡對其語流音變錯誤影響顯著,保證最優(yōu)的助聽效果、聽障兒童在3歲前開始康復、聽覺年齡超過3年能大大降低語流音變的錯誤率,有利于其連續(xù)語音獲得更好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