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麗 淄博市臨淄區(qū)齊陵中心小學
□王繼明 淄博工業(yè)學校
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位于齊國故都二王冢腳下,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可以挖掘,同時也深受齊文化理念的滋潤與熏陶。我校學生家長中,有許多心靈手巧的剪紙高手,學生中有許多受其影響,剪得一手漂亮的剪紙。學校的美術教師也是剪紙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山東省民協(xié)會員,剪紙的名家。剪紙在齊陵中心小學早已深入人心,蔚然成風。
近幾年來,當?shù)卣絹碓阶⒅佚R文化的推廣,意在讓后代了解和傳承齊文化的精髓。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有責任深入研究,把這兩種優(yōu)秀文化有機地融合起來,在傳統(tǒng)剪紙藝術作品中加入齊文化元素,讓學生的作品既有傳統(tǒng)剪紙的特點,又有齊文化的內涵,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教育。
鑒于三、四、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并對剪刀的安全使用有了一定的認識,我校剪紙課主要以這部分學生為主。下面簡單介紹我校的培養(yǎng)方式。
第一階段是打基礎階段。只有打好基礎,才能為下一步的融合奠定好基礎,用八九節(jié)課的時間完成。該階段從最基礎的剪紙元素開始,主要介紹剪紙的基本元素及圖案組合。可以讓學生完成各種幾何形狀的花邊組合。例如,柳葉的組合可分為柳葉橫排花邊、柳葉豎排花邊、斜排花邊、三瓣柳葉、四瓣柳葉、五瓣柳葉……八瓣柳葉等,再利用大量基本元素和鋸齒組合成美麗的圖案。經過這樣的傳統(tǒng)剪紙基礎訓練后,在教學中逐步加入齊文化的元素。圖1所示為簡單的排列和學生作品。
圖1
第二階段是融入齊文化元素的初級階段,大約用二十節(jié)課的時間學習。采取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的方式。因為此時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剪紙基礎,所以開始滲透齊文化元素。例如,在六折剪紙中加入齊刀幣,開始加入的齊刀幣不加任何紋飾,直接用“陰剪”的方式剪出刀幣的外形。但它以六折團花的形式展現(xiàn),就會形成軸對稱的六瓣花模樣,再加上其他剪紙元素的周邊修飾,作品不會顯得單調。學生易學好懂,容易上手,通過一兩次練習后再繼續(xù)加大難度,帶上刀幣的紋飾,可以“陰陽剪”結合著剪,作品就更加漂亮了。之后,依次逐步加入稍繁雜的圖案,如半圓形齊瓦當、圓形齊瓦當、齊鼎、齊銅鏡、犧樽等。該階段一般性的作品我們已經做得很好了,學生基本可以達到良好水平,個別學生經過幾次訓練輔導,也可以達到完美融合。
第三階段是融入齊文化的高級階段,可以把所學內容盡情大膽地運用到作品中。我們大約用二十節(jié)課的時間實踐,進行綜合探索。其主要從團花、對折剪紙入手,加入人物,如蹴鞠、齊邵樂、成語故事等。該階段要求學生能學會各類圖案和齊文化人物、事物的聯(lián)系,可以是對折剪紙,也可以是單面剪紙。這個階段難度較大,特別是單面剪紙,不能折疊,表現(xiàn)起來不像以前那么容易,畫多少,剪多少,但也會更加生動,有故事性。
我們首次在農村學校把民俗剪紙和齊文化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意性地傳承并發(fā)展了祖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這樣的融合,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傳統(tǒng)剪紙藝術,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了齊國很多的文化和精神所在。美德故事、成語典故、理念性的知識等,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我校學生創(chuàng)作改編了許多齊文化作品,如由《足球小子》改編出了《蹴鞠小子》;由《拉手娃娃》改編出了《齊風韶樂》;由成語故事改編了《管飽之交》等的齊文化作品,多次榮獲國家級、省市級獎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剪紙熱情[1]。
每年的齊文化國際藝術節(jié)都有我校師生專門的剪紙展廳,反響熱烈。教師和學生多次被國家級、省市級媒體關注和報道,被邀請參加各級大型的現(xiàn)場剪紙展示表演,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最重要的是學生自始至終都非常喜歡這樣的形式,沒有感到說教的枯燥;并在剪紙活動中逐步養(yǎng)成了專心、細心、耐心、愛心等良好品行習慣;通過動腦、動手、動眼、動情,激發(fā)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促進了右腦的發(fā)育,進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讓地處農村的學生也有了一技之長。教育的價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我們還在繼續(xù)努力探索之中,非常有信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