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第十中學 張智輝
根據(jù)學生學習動機差異的調(diào)查、分析與研究,將學生分成學習動機強、中、弱三層;與學生分層相匹配,把課程目標做適當?shù)姆纸?;圍繞已經(jīng)分層的目標,在課堂上實施差異的教學策略——最后生成“學生重組——目標重設——策略重構”三重分層的教學模式。C為 “重”字拼音的首字母,我將此模式簡稱為 “3C”分層模式。
1.小升初實行電腦派位政策,學生參差不齊,分層教育有必要。
目前,廣州一直實行延續(xù)多年的小升初就近劃片、電腦派位、就近入學的政策,初級中學絕大多數(shù)學生是通過這一渠道升入初中。由于電腦派位的隨機性,學生個體差異性更大;同時,初中階段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對于他們的性格養(yǎng)成、智力水平影響力增加,也會造成初中生個體差異的增大。
2.初中階段學科類別增加,學習內(nèi)容廣度擴大,難度加深,成為初中學生差異性加大的原因之一。
3.“3C”分層教學模式分層清晰,為分層教學的落實提供指引及保障。
如前所述, “3C”分層教學模式根據(jù)分層教學的理念,分為“學生重組——目標重設——策略重構”三級,力求將分層教學落到實處。比籠統(tǒng)地進行分層教學更有指引性,也比片面的教學策略分層更加系統(tǒng)化,對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因素力求周全考量,所以更適合“變化多端”的初中學段學生。
1.第一步:設計一份 “學習動機量表”及 “學習動機調(diào)查表”?!皩W習動機量表”,包括40道題目,分為學習主動性與計劃性、學習方法有效性、學習毅力、學習心理品質(zhì)四個分量表,以測量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弱。學習動機調(diào)查表包括基本情況 (性別、年齡、是否班干部等),第二部分是學習行為及目的的自我評判 (如讀書為了什么、看書為了什么、回學校的目的、看待成績的觀點,等等)。第一份量表用紙質(zhì)要求學生填寫,第二份調(diào)查表在學校心理室用測量系統(tǒng)完成。
2.第二步:根據(jù)測量及調(diào)查的結果,按學習動機強弱將學生歸類為學習動機強、學習動機中等、學習動機弱三類,并組成包含各類學生在內(nèi)的小組,以備小組合作之需。一般建議四人一組。
3.第三步:分好組后,按小組擺放桌椅及配備一張討論桌,用以合作學習,討論、互助。課室里要有相應的分層小組合作學習的宣傳氛圍,各小組也可以為自己取上朗朗上口的名字。班主任及科任老師要制定相關小組計分辦法及獎勵措施,年級組、學校要為小組活動準備各種獎狀及組織相應的校際小組競賽活動。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和中心,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備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所以,備課也是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要一環(huán)。在實施課堂分層教學之前,教師依據(jù)各科課程標準及《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yè)質(zhì)量評價標準》的細則和分類,將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學習動機的分類情況,并參考個體學生學習習慣、學校能力的現(xiàn)狀等因素,在備課簿上,將課標的教學目標細化,為每類 (每個)學生制定符合其實際情況的達成目標。比如學習動機弱的同學,只需掌握最基本、最淺顯的知識,即可宣告完成學習任務;學習動機強的同學,要不斷地創(chuàng)設機會與情境,補充知識,提升能力,要讓他們既能吃飽,還能吃好;而中等型的學生,則要在這兩者之間做適當調(diào)整,保證一定的知識容量和能力的培養(yǎng)。 (見下表)
這樣,就摒棄了以往忽略差異,要求每個學生都達到一個目標的一刀切的做法,使教學更富針對性,更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需要指出的是,要達到理想的效果,目標定位必須要恰當,既能反映課程的基本要求,又能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兩者缺一不可。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學情要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如果學生重組是前提,目標重設是核心,策略重構就是落實了。課堂是千變?nèi)f化的,每堂課都會碰到不同的狀況,所以,教學策略是最不確定的。但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和操作是可以遵循的。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策略重構的具體做法。
1.教學方法。對C層次的學生重 “灌”,對A層次的學生重“引”,而對B層次的學生則根據(jù)情況采取比較折中的辦法。對于C層次的學生,強行要讓他去 “悟”,很多時候是悟不出來的,一次次悟不出來,便是一次次的打擊,一次次的失敗。所以,對于他們,還是以 “多灌少引”為好。對于A層次的學生,許多問題引導他們自己去 “悟”,這遠比直接告訴他們答案好得多。他們一旦提高了這樣的悟性,會受益終身。
2.師生互動、生生互助。
(1)師生互動
課堂主要由教師講授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注意分層提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課堂進入小組活動環(huán)節(jié),教師巡查、面批、點評等,關注到每一位學生,落實教學目標。
(2)生生互助
主要體現(xiàn)在小組活動時。由小組長組織活動的具體事宜,如發(fā)起討論,組織成員批改、指正、講解練習 (最后交老師批改),維持紀律等。小組間課后定時展開互評、互檢,力求發(fā)揮小組互助合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學習共同體。3.作業(yè)布置。練習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且能形成技能。由于課堂教學目標有所不同,為鞏固所學內(nèi)容的作業(yè)設計應有所不同。C層學生:基礎題加補差題;B層學生:基礎題加鞏固練習題或綜合題;A基礎題加能力提高題。當然,B、C兩層學生完成自己的練習題后可以向高一級練習挑戰(zhàn),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學習興趣與熱情。
4.評價方式。
(1)以不同的標準客觀評價每一個學生,定期隨時進行測試。試題均根據(jù)教學目標分三個層次:基本題60分,提高題20分,綜合能力題20分。降低基礎題難度,讓C層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產(chǎn)生成就感。提高題讓B層學生經(jīng)受 “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體驗,A層學生則從綜合能力題中感到 “英雄有用武之地”。
(2)在設計試卷時,可遵循“兩部三層”的原則。 “兩部”是指試題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 “三層”是指教師在處理試題時要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知識的直接運用和基礎試題,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二層次為變式題或簡單綜合題,以B層學生能達到的水平為限;第三層次為綜合題或探索性問題。第二、三兩層次的題目為選做題,這樣可使A層學生有練習的機會,B、C兩層學生也有充分發(fā)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因而提高學習學習的積極性。
(3)最終評價的方式分層,C層:過程性評價60%+終結性評價40%;A層:過程性評價40%+終結性評價60%,B層:過程性評價50%+終結性評價50%;。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考核的難易程度有所差別。提高過程性評價成績所占的比例,可以提高大家平時在課上、課下的活躍程度。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其平時成績也不是隨便給與的,雖然平時成績的比例不一樣,但是獲取的方式相似,表現(xiàn)不好,平時成績也會很低;平時課堂的提問、討論環(huán)節(jié)是成績的一個重要標準。
綜上所述, “3C”分層教學模式力求將分層教學的理念付諸實踐,將分層教學的行為細化與落實,通過“學生重組——目標重設——策略重構”,將分層教育與學生個體發(fā)展有機結合起來,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確保每個學生都處于不斷發(fā)展的狀態(tài)。分層教學并不是將學生劃分為三六九等,分層只是為了將需求類似的學生劃入相同的層次,讓這些學生能夠同時受到自己最適合的教學。因為每一種層次的學生都值得尊重與幫助,讓他們在適合自己的領域及氛圍里得到最好的符合個性與能力的發(fā)展,這才是最大程度的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 “3C”分層教學模式將分層教育理念進行了細化和落實,對于正處在人生轉折道路上的初中學生來說,讓他們得到最合適的幫助,是非常必要的嘗試。
【本文為廣州市教育科學 “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面上一般課題 “初級中學 “3C”分層模式及其教學策略研究” (課題編號:1201534332)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