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秋鳳
2015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從此全國范圍內掀起了運用互聯網的熱潮,傳統教育也不可避免的面臨著“互聯網+”的巨大挑戰(zhàn)。如何跟上時代步伐,借助“互聯網+”的浪潮,實施“互聯網+教育”戰(zhàn)略,尤其是在小學教育中,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傳統的教育教學有機地融合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這是“互聯網+”時代的教師都要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互聯網對小學教師的影響
(一)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
互聯網首先改變了傳統的教育理念。運用互聯網的思維來從事教育教學,就是要從兒童全面發(fā)展出發(f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實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對小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達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在教學方法上自覺地運用互聯網技術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教學管理過程中主動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增強與家長的溝通與互動,促進學校與家庭之間的了解。
(二)更新教師的教學方法
互聯網在小學教學的應用,主要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元化的優(yōu)勢,運用“聲”“光”“電”等技術手段,利用PPT、電子白板、投影儀和網絡播放器等教學輔助設備將教學過程中的聲音、圖像、文字和視頻等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所學的知識,調動了小學生多感官同時發(fā)揮作用,增進課堂內容的生動性,讓原本靜態(tài)的教學內容,“動起來”“活起來”,實現了寓教于樂,充分激發(fā)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在歡快的氛圍內接受教育,從而實現小學教育的目標。
(三)拓寬教師的學習渠道
過去,教師往往以書本為載體,通過與其他教師交流和教學參考書等方式來豐富自己的知識,而現代網絡技術的運用進一步拓展了教師的學習渠道,豐富了教師的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來搜索各種教學素材,豐富教學知識,通過網絡與其他學校的教師進行知識的共享和知識教學經驗的交流,學校還可以利用遠程教育、視頻和網絡培訓機構等對教師進行知識技能的培訓,拓寬教師學習渠道,豐富教師的知識儲備,從而大大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二、互聯網在小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一)運用互聯網技術增強課堂教學氛圍
課堂教學氛圍直接影響到小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在小學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從小學生認知水平和身心發(fā)展特點出發(fā),創(chuàng)設直觀地教學效果,幫助小學生盡快進入到學習環(huán)境中去,并能快速的掌握知識要點。例如:在教孩子《憫農》這首詩歌時,就可以運用PPT或者FLASH動畫場景再現農夫在烈日下耕作的辛苦,還可以播放一些酒店、飯館大量殘羹剩飯的圖片,來反諷這些不珍惜農民勞動果實的浪費現象,引發(fā)小學生對自己或身邊那些浪費糧食的不良現象進行思考,不僅加深孩子們對詩歌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孩子們珍愛糧食,珍惜他人勞動成果,養(yǎng)成愛惜資源,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
(二)運用互聯網促進師生互動交流
師生的交流與互動有助于教師和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小學生正是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啟蒙階段,構建一種平等交流的互動模式,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而提升孩子的自身學習能力,例如:為了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孩子們的作文用手機拍攝傳到電子白板上,讓孩子們共同參與修改、批注、借鑒,這樣既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提升了作文技能。
(三)運用互聯網構建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平臺。
學校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小學教育更是如此。傳統的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方法大多數家訪,或者把家長邀請到學校,這種方法盡管行之有效,但是由于現代社會,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越來越大,雙職工家庭也越來越多,家訪或家長到學校來交流,往往因為空間和時間的不便造成溝通和交流的不夠及時有效?;ヂ摼W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方便了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例如:合理利用微信和QQ群等平臺都可以有效增進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和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fā)展。
總之,互聯網在小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對于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合理有效地應用互聯網的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創(chuàng)新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改變教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教師運用互聯網思維,掌握互聯網技術,不僅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豐富了教育教學方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更加深遠,從而為孩子走向未來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新智模式,奠定了扎實的學習基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學校辦學質量的前景也更加廣闊和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