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姍姍
摘要:翻譯工作坊是以過程為導向,以互動和討論為主要方式培養(yǎng)學生翻譯能力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工作坊內的學生互動,構建同伴支架以促進其個體的翻譯能力發(fā)展。本文對翻譯工作坊中學生互動的錄音進行質性研究,總結筆譯工作坊內互動模式及作用,對翻譯工作坊內的學生互動進行實證研究,為教師組建翻譯工作坊進行教學提供幫助。
關鍵詞:翻譯 工作坊 學生互動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1-0014-02
一、翻譯工作坊概括及研究現狀
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是在以學生為教學中心的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形成的,與傳統(tǒng)的結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模式有所不同。翻譯文本不再以詞、句翻譯練習為主,或者多以文學文本為主,而是注重篇章和實用文本的翻譯。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是順應當下市場經濟需求的教學模式。翻譯工作坊首先是由Gentzler(1993)在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y 一書中提出,工作坊的定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翻譯人員一起合作從事翻譯活動的工作坊。Mackenizie(1998)提出質量導向的合作翻譯訓練可以作為實施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的途徑。作為教學形式的翻譯工作坊采用應用型文本,注重翻譯過程和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這種教學模式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之間形成小組,教師分發(fā)翻譯任務同時指導學生討論翻譯的難點和重點,隨后,各小組在課堂上就課后各自翻譯的譯文文本進行討論,在討論中通過協(xié)商完成全體小組成員認可的翻譯文本。在學生形成小組分工合作完成翻譯任務的課堂活動中,教師也不再是傳統(tǒng)課堂上的權威的角色,教師角色轉向為成熟譯員角色,組織、指導和評論學生的課堂小組活動和翻譯譯文。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翻譯實踐,學生在實踐中反思在翻譯過程中的與語言形成和非語言形成的相關步驟,這樣,參加工作坊的譯者就可以逐漸進行獨立翻譯,逐步成長為合格的譯者。
翻譯工作坊的概念進入國內,就得到國內許多翻譯研究者的支持和響應。一些院校嘗試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轉變?yōu)榛邮?、討論式的工作坊教學模式,如華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的翻譯精品課程建設,采用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注重培養(yǎng)翻譯技能和個人責任意識。通過對國內權威數據庫的檢索發(fā)現,國內的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研究起步較晚,自2011年后才出現大量相關文章。國內研究者主要是針對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過程,大致都分為課前準備、課堂互動與課后成績評定,其中課堂互動階段是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的重要部分,課堂互動主要為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之間的互動,即形式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生為一組,小組內的成員通過自己獨立的查找文獻及翻譯工作,形成自己的譯文,再將各自譯文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從而形成一份小組的最佳譯文。
二、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流程
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中單一的技巧訓練與語言能力提升,而是以過程為導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合作翻譯的過程是工作坊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工作坊教學模式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翻譯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同時,對于教師來說,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教師鍛煉翻譯技能,反思教學經驗。所以,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也符合向雙主體教學理論轉變的思潮。
基于筆者之前組建過的兒童詩歌翻譯工作坊的實踐與借鑒國內外工作坊教學模式流程設計,筆者認為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可以設計如下:課前準備、課堂互動和課后評價與反思。課前準備是指各小組成員對翻譯文本進行背景知識查詢,同時確定翻譯難點,形成第一次獨立翻譯成的譯稿,這個譯稿即是在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討論的基礎。課堂互動是小組成員將背景資料以及各自翻譯好的譯稿在小組中對難點進行討論,在討論中,成員需要清晰表達自己對翻譯文本的認識,并且在互動中互相搭建支架,提高自己的文本理解能力、語言能力和翻譯能力,在小組內討論后,形成一份統(tǒng)一的最佳譯文進行匯報。課后評價與反思是指教師對學生提交的譯文進行反饋并且對學生在形成譯文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形成性評估,作為學生的翻譯成績。
在翻譯工作坊的教學模式下,課堂互動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內化翻譯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過程,然而,簡單地將學生分成翻譯小組并不一定會促進學生的翻譯能力提高,對于小組互動的模式如何,互動中搭建支架的作用等方面的微觀研究對于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的效用是有益處的。
三、翻譯工作坊中課堂互動模式及作用
通過對翻譯工作坊課堂互動錄音并進行轉寫、課堂觀察以及對任課教師和課堂學生進行訪談,筆者對翻譯工作坊的課堂互動模式進行了質性研究。
(一)翻譯工作坊中課堂互動模式
Storch將互動模式的分類模型以兩個維度進行量化,即平等性和互動性,其中平等性是指學習者對任務的掌控程度,包括在小組互動中是否貢獻時間和精力以及怎樣控制小組討論任務的發(fā)展;相互性是指學習者彼此之間的溝通程度,如果小組的相互性高,說明小組成員反饋的頻度高,互相之間交流看法和意見。發(fā)現課堂互動模式的四種類型:專家/新手型、合作型、主導/被動型以及主導/主導型。對收集的語料分析發(fā)現,翻譯工作坊的課堂互動模式并未出現明顯的主導/被動型模式及主導/主導型模式,主要以合作型、專家/新手型模式為主,這兩種類型的共同特征都是具有較高的相互性。分析原因,這與翻譯工作坊中的任務特點有關,工作坊內的討論為針對語料的內容意義協(xié)商,組內相互性較高。
(二)翻譯工作坊中課堂互動作用
課堂互動的目的是搭建支架,使學生在同伴的支架搭建下提高語言能力及翻譯能力。語言能力與筆譯能力相互作用密切關聯(lián)。翻譯能力是源語文本與目標語文本之間的跨文化語際轉換能力,是譯者勝任翻譯任務所必需的潛在的知識和技能體系。(馬會娟,2013)翻譯能力由以下成分構成:雙語能力、語言外能力、翻譯知識能力、工具能力和策略能力,并通過心理—生理機制起作用。(方紅、王克非,2014)翻譯工作坊通過分析轉寫的材料,筆者發(fā)現學生在翻譯工作坊中課堂互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翻譯文本的背景材料分析、討論選詞、翻譯文本的語法分析、激發(fā)自我反思。
1.翻譯文本的背景材料分析
在翻譯工作坊的課堂互動中,小組成員內對翻譯文本的背景材料的查找多有不同,而且小組成員各自不同的學習經歷和經驗導致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認知不同,形成了成員之間的信息差,小組成員的互動能夠促進學生對翻譯文本的理解。在一段關于“文化沖擊”的語篇中,對于留學生在國外經歷的文化沖擊,某一個專家/新手小組成員以自己到國內不同地域的文化沖擊進行類比理解篇章意義。
2.討論選詞
“翻譯過程主要包括譯者對源語文本的結構以及對譯語文本的構建……譯者能夠對源語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譯語讀者的認知需求進行識解,在語言層面進行合理操作來構建譯語作品。”(金勝昔、林正軍,2016)在語言層面的合理選詞是構建譯語作品重要的部分。在翻譯工作坊小組互動中,對于詞匯的討論和選擇對于學生的語言發(fā)展和翻譯意識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一種是單詞的對應翻譯,如漢語中“支系”,小組中會對相對應的“branch”“ethnics”“sub-line”進行討論選取,另一種是對于句子的對應,如在對源語文本 “the necessity of working,commuting,studying,eating,shopping,relaxing,even sleeping,…”學生對于譯文有不同的處理,學生的翻譯有多種版本,如“工作、交通、學習、吃、購物、放松甚至睡覺”“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在互動中學生探討了是盡量保持原作的語言形式,同時要求語言流暢易懂,還是只將原文大意表達出來,不強求細節(jié),還是將兩者結合進行翻譯。這種采用直譯還是意譯、歸化還是異化的不同方式處理文本的討論,也即是對翻譯標準、方法和策略的討論,能夠引發(fā)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對翻譯的直觀印象。在這種選詞翻譯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在對比中鍛煉良好的辨別能力,產生了表達及翻譯的多元化,從而進行翻譯知識和能力的建構。
3.翻譯文本的語法分析
無論是漢譯英還是英譯漢,源語文本與譯語文本的語法是理解文本意義的基礎。在學生互動中,尤其是理解第二語言源語文本的時候,學生對于語法的討論也是同伴互動中的重要作用。學生在討論中涉及的語法如主語、謂語、賓語的劃分,關系從句辨別、詞語的詞性以及在句子和篇章中的作用等。小組同伴在互動中由于對這些語法現象的差異理解而產生了認知差,這些認知差激勵學生與同伴展開討論學習,從而促進了語言發(fā)展,提高對第二語言的文本類型和語言風格的敏感度。
4.激發(fā)自我反思
“反思是對任何一種已有的或傾向于產生其他理論的信念或知識形式進行活躍的、執(zhí)著的和仔細的思考?!睂W生親歷和感受到翻譯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并且逐漸認識到需要用學習到的新的翻譯理論和實踐能力來解決當前的問題,這是反思學習最重要的基礎。學生的相互交流是一個社會建構的行為,翻譯學習中的對話和合作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解釋與協(xié)商不同的觀點。
參考文獻:
[1]Edward Gentzler.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
[2]Mackenzie R..The Place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a Quality Oriented Translation Programme [C].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Manchester.St,Jerome,1998.
[3]Storch.Storch,N..Patterns of interaction in ESL pair work[J].Language Learning,2002(1):119-158.
[4]馬會娟.漢譯英翻譯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5]方紅,王克非.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下翻譯能力的構成及發(fā)展模式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
[6]金勝昔,林正軍.譯者主體性建構的概念整合機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
責任編輯: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