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強
初中地理課程是以學生的心理與身體發(fā)展水平為基礎,向學生傳授與生活密切聯系、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態(tài)度等。對初中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還不強烈。所以,教師有必要改變教學方法,拓展地理課程資源,讓學生喜歡地理課,更好地投入到地理課程的學習中。
一、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學生接觸和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在這個知識引領的時代,知識就代表著國家的綜合國力及競爭力,對于學生來說,培養(yǎng)他們熱愛學習的品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有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導致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而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就要嘗試一些新的方法,根據現實情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所以,如何利用合適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也是現代教育中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而將詩歌運用到地理教學中就是開展創(chuàng)新教學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二、研究意義
初中地理教學對于提高國民地理學科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初中地理課程標準對于地理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有效的教學任務,從實際生活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而將詩歌運用到地理教學當中,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勵學生積極探索地理知識;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地理學科素養(yǎng)的目的。所以,研究詩歌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詩歌中蘊含的地理現象
在中國的詩歌中,許多詩歌都蘊含著豐富的地理信息,其中常常涉及地形地貌、水文氣候,以及植被、土壤等元素。
有涉及水文氣候的詩歌。例如:“春風不度玉門關”是對我國東南季風氣候的描寫;“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等,也是對我國氣候的描寫;“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則是對我國黃河水文情況的描繪。另外,“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場秋雨一場寒”等,都是關于我國水文氣候特有的寫法。
有涉及地形地貌的詩歌。例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主要描寫的是我國泰山的地形地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描繪的是我國三峽兩岸的俊美風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繪的是我國的丘陵地形;“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描繪的是我國四川盆地的獨特景象;“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是對我國黃山的獨特描寫。另外,“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山高谷深,山河相間”等詩歌都是對我國地形地貌的描寫。
由于古代詩歌與我國現代地理知識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所以,充分地將詩歌運用到現代初中地理教學中,是一種非常好的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理念,它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yǎng)。同時,還可以更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是一種值得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推廣的教學方式。
隨著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對于教育的重視也越來越明顯。所以,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筆者在本文主要介紹了詩歌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研究,由于我國古代詩歌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地理信息,所以將詩歌充分運用到地理學習中,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值得我們借鑒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