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損害是老年糖尿病(DM)病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常因缺乏典型臨床表現(xiàn)而難以被發(fā)現(xiàn),耽誤診斷和治療,延誤病情,給病人和社會都造成一定的負擔,臨床一直在尋找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本文旨在通過檢測尿游離輕鏈κ、λ,分析κ/λ比值對老年DM病人腎損害的診斷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本院臨床確診的老年DM病人130例,其中男67例,女63例,其診斷均符合WHO 2016版最新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60~80歲。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在30~150 mg/g,根據(jù)免疫比濁法測定尿游離輕鏈κ、λ并計算比值,把所得結果分為4組:κ/λ≥3 為A組(26例);2.65<κ/λ<3 為B組(49例);1.35≤κ/λ≤2.65 為C組(45例);κ/λ<1.35為 D組(10例); 選取本院健康體檢者45例作為對照組(E組),男23例,女22例,尿蛋白定性陰性、血肌酐、尿素氮正常、年齡60~80歲。所有入選對象在研究期間均排除感染、腫瘤、代謝綜合征、免疫系統(tǒng)增殖性疾病、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腎臟疾病。
1.2 標本收集 所有觀察對象均取空腹晨尿20 mL,留存統(tǒng)一容器待檢。
1.3 方法 嚴格按操作規(guī)程用免疫比濁法在日立71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檢測各組尿中游離的κ、λ輕鏈,用免疫比濁法在雅培C16000生化儀檢測各組尿中β2微球蛋白(β2-MG)、轉鐵蛋白(TRF),用免疫比濁法在羅氏C501生化儀檢測各組尿中的α1微球蛋白(α1-MG)、免疫球蛋白G(IgG),用速率法在羅氏C501生化儀測各組尿中的NAG酶(NAG)。尿κ輕鏈>7.1mg/L 、尿λ輕鏈>3.9 mg/L 為陽性。
2.1 各組尿輕鏈κ/λ比值比較 各組間性別和年齡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A、B組κ/λ比值顯著高于E組(P<0.05),A組升高更顯著。D組κ/λ比值顯著低于E組(P<0.01)。C組與E組比較,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各組腎功能指標比較 A組、B組、D組尿中NAG、β2-MG、α1-MG、TRF、IgG的檢測結果分別與E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A組和D組與E組的差異更顯著。C組的以上結果與E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各組尿輕鏈κ/λ比值
注:與E 組比較,*P<0.05
表2 各組尿微量蛋白檢測結果
注:與E組比較,*P<0.05,**P<0.01
正常人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ubin,Ig)系由2條重鏈和2條輕鏈經(jīng)二硫鍵聯(lián)結而成的完整分子,其中輕鏈有κ和λ兩型,κ/λ的正常范圍為1.2~2.4[1],分子量為18 000~24 000的小分子蛋白質,人體淋巴系統(tǒng)每天可產生約500 mg游離輕鏈[2],均可通過腎小球基底膜濾過,正常情況下在腎小管幾乎完全被重吸收回血循環(huán)中,故正常人尿中僅有極少量輕鏈存在,有研究表明尿游離輕鏈升高在腎臟疾病中是特征性的腎小管源性蛋白尿,為腎小管重吸收小分子蛋白功能受損害的結果[3]。當Ig單克隆增殖時導致某一種輕鏈型升高,另一種輕鏈型維持正?;蚪档?多余的游離輕鏈在未與重鏈裝配即從細胞內分泌排出,引起組織器官損傷,腎臟常為其首發(fā)和最常累及的器官[4-5]。杜建明等[6]在研究兒童腎臟病的尿游離輕鏈變化時發(fā)現(xiàn),尿游離輕鏈檢測能即時反映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及其損害的程度,并可作為監(jiān)測療效的指標。
尿微量蛋白的檢測用于診斷老年DM病人腎損害已廣泛應用于臨床,UACR的檢測更是用于診斷老年DM病人早期腎損害指標之一。一般認為尿NAG酶活性、β2-MG、α1-MG、TRF、IgG的濃度是腎小管重吸收功能主要評價指標,說明尿游離κ、λ輕鏈存在或升高是老年DM病人發(fā)展至糖尿病腎病時腎小管功能受損,重吸收功能下降或輕鏈糖基化后不易被腎小管重吸收的結果,從而引起或加重了腎功能的損害,本文結果顯示κ/λ比值升高或降低到一定程度,尿中的NAG酶活性、β2-MG、α1-MG、TRF、IgG的濃度就變得越高,說明對腎功能的損害越大,因此κ/λ比值的不平衡反映了M蛋白某單一成分的升高或降低,無論何種原因所致,都反映了腎臟濾過和重吸收功能的受損程度,且升高或降低的程度和腎功能受損的程度成正比。所以根據(jù)游離輕鏈的分子特性及排泌特點,可以認為老年DM病人尿游離輕鏈的變化是病程發(fā)展至糖尿病腎病時腎小管功能受損的結果。因此,尿游離輕鏈κ/λ比值可以作為老年DM腎損害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