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菊
[摘 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教學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借助重視核心概念、開展運算活動、巧用錯題資源等策略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能有效幫助學生積累數學學習經驗,發(fā)展數學思維,實現高效課堂。
[關鍵詞]學習過程;高效課堂;經驗;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23-0096-01
作為一線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在數學課堂上實現教學的高效化和最優(yōu)化,一直是教師需要不斷研究和反思的問題。要想實現高效課堂,不僅要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還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為此,我結合教學經驗,談談在教學中如何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實現課堂的高效發(fā)展。
一、重視基礎概念形成過程,積累學生學習經驗
數學基礎課程概念一般是指每個數學新知識點的起始課內容。教師在新內容的起始課上讓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和探索各種數學活動,充分表達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思考,完成由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到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數學活動經驗,能讓學生積累有用的學習經驗,進而培養(yǎng)數學素養(yǎng)。
例如,“認識厘米”一課,它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的起始課,也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核心概念,為學生后續(xù)學習分米、毫米、千米等長度單位知識奠定基礎,也為學生學習克與千克等重量單位知識提供學習經驗。對此,我先通過“裁縫做衣服”的故事引導學生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接著拓展“利用實物感知1厘米→在紙上徒手畫出1厘米長的線段→尋找身邊1厘米長的物體”活動,幫助學生深刻認識1厘米;最后是認識幾厘米,通過估和數3厘米、5厘米……的活動認識直尺,幫助學生掌握用尺子測量長度的方法。
在該教學中,“認識厘米”這個基礎課程概念在學生學習長度單位過程中顯得尤其重要,因為它相比于毫米、千米等單位更能讓學生清晰地感受到它的量感,也體現了數學知識的本質特征,促進了學生深入理解長度單位,為之后單位的學習積累經驗。
二、注重運算技能優(yōu)化過程,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數的運算”是培養(yǎng)學生數感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包括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能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乘除法,能運用數的運算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等。在運算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更要關注學生對算法的掌握和優(yōu)化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輕松、扎實。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片,再讓學生分三個層次列式計算、回答問題:“湖面上飛過3隊大雁,每隊12只,一共有多少只?”第一層次:我借助教材中直觀的大雁圖,讓學生說出2×3=6、10×3=30、6+30=36在大雁圖中分別是哪部分的大雁。第二層次:把大雁圖抽象成點子圖,借助“畫一畫、圈一圈”讓學生說出點子圖與計算方法之間的關聯。第三層次:學生從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中選出拆數法,并且將拆數法、點子圖與豎式之間一一對應,最后抽象出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豎式計算規(guī)律。
在該教學中,我借助實物圖、點子圖和豎式這三種模型逐漸抽象出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和算法,讓學生將隱性的數學知識轉變成具體的計算過程,讓算理變得有理有據,有效發(fā)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關注錯題資源生成過程,豐富學生學習資源
學生解題錯誤在學習中時有發(fā)生,教師若合理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就能發(fā)揮正向作用。因此,教師不僅要找出學生錯誤的根源,在源頭上斷絕錯誤,更要花時間剖析學生錯誤的學習過程,才能讓學生變錯為“寶”。
例如,在教學 “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后,我給學生出示練習題:4×6÷4×6。即使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四則混合運算的方法,在解題過程中還是被數字特殊的“對稱性”所迷惑,因而先算左邊和右邊的兩個“4×6”,再進行除法得到1。對此,我將練習題改為(4×6)÷(4×6),讓學生在對比中理解計算法則和簡便計算之間的聯系。
在該教學中,我關注并了解學生學習錯誤的發(fā)生過程,并讓學生經歷錯誤、對比、思考過程,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地觀察和比較數字與符號的關系,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
總之,教師要想打造高效課堂,就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內容,優(yōu)化學習方式,糾正錯誤認知,讓學生在課堂上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從而有效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責編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