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瓊
摘 要:一堂群文閱讀語文課,如果沒有精巧的教學設計,教學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更難以實現(xiàn)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讀自悟”這一目標。因此,如果能夠把精巧的教學設計與“留充分的時間給學生自讀自悟”二者相結合,群文閱讀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關鍵詞:精妙教學設計;群文閱讀;啟示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5-06
群文閱讀即群文閱讀教學,是最近兩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簡單地講,群文閱讀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并在閱讀中生發(fā)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換句話說,群文閱讀就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
相關的群文閱讀實踐探索大體上分為五個層級:第一個層級以教材為主,強調單元整合,以“單元整組”閱讀教學為代表;第二個層級突破了教材,強調以課內文本為主,增加課外閱讀,“一篇帶多篇”基本上是這個思路;第三個層級和上述思路一樣,但是把范圍擴展到整本書的閱讀,強調“整本書閱讀”或者“一本帶多本”的閱讀;第四個層級提出閱讀教學需要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以“主題閱讀”為代表;第五個層級把課內和課外閱讀打通,具體形式以“班級讀書會”為典型,更加靈活的則以“書香校園”的建設為典型。
筆者認為,群文閱讀課如果能夠把精巧的教學設計與“留充分的時間給學生自讀自悟”二者相結合,教學效果會更好。筆者以王崧舟執(zhí)教的《楓橋夜泊》為例,試進行解構分析。
首先,這堂課例在深度解讀文本的前提下,抓住“鐘聲”這一文化核心原點進行巧妙設計。在“起課:楓橋千年越鐘聲”環(huán)節(jié),王老師以陳小奇的《濤聲依舊》為基點,逆時間而上,逐步引出宋代詩人陸游的《宿楓橋》、明代詩人高啟的《泊楓橋》、清代詩人王士禎的《夜雨題寒山寺》等詩句,讓學生通過誦讀體驗,感受與體悟一種文化傳承的密碼:為什么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詩人們吟詠不變的是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拋針引線,恰巧自然地引出課題《楓橋夜泊》。同時,也使課堂張力顯得厚重、沉實。
其次,在“承:張繼獨聽寒山鐘”環(huán)節(jié)中王老師采用對比群文閱讀拓展:
師:肚里沒點東西的同學,是找不出“凄涼”這個詞語的。孩子們,讀《楓橋夜泊》,有人讀出的是憂愁,有人讀出的是寂寞,有人讀出的是凄涼,也有人讀出的是寂靜。大家不妨對比著想一想,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你會有憂愁的感覺嗎?
生:(自由應答)不會。
師:肯定不會!讀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會有寂寞的感覺嗎?
生:(自由應答)不會。
師:我想也不會。讀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會有寂靜的感覺嗎?
生:(自由應答)不會。
師:都不會!那么,為什么讀《楓橋夜泊》,你感到的卻是憂愁、是孤獨、是寂靜、是凄涼呢?
通過群文對比閱讀,所拓展的詩句是學生耳熟能詳之句,既能觸摸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又能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升華感悟,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為學生進一步舉象、造境做鋪墊,為學生品鑒“愁眠”這一意象埋下了伏筆,可謂設計精妙。
接著,在“轉:月落時分聽鐘聲”環(huán)節(jié),王老師以“愁眠”為情感的基點,巧妙引入寫思鄉(xiāng)愁眠的明月詩一組。
師:因為愁眠,大詩人李白曾經(jīng)寫道——
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師:因為愁眠,大詩人杜甫曾經(jīng)寫道——
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師:因為愁眠,詩人張九齡曾經(jīng)寫道——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師:也是因為愁眠,王安石曾經(jīng)寫道——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師:還是因為愁眠,蘇東坡曾經(jīng)寫道——
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師:大家一定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種景物連在了一起,這個景物就是——
生:明月。
王老師讓學生品讀書寫愁眠的明月詩句,感悟歷代詩人把思鄉(xiāng)之愁、懷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輪皎皎明月中,那么,在月落之夜,張繼把這份濃濃的愁寄托給了——鐘聲。
這一組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愁、懷人之情的明月詩歌,既強化了學生對明月載情的理解,又升華了愁眠的意境。讓學生在這樣特定的情境之中感悟并理解文字背后的意義、意境和意蘊,同時凸顯張繼將思鄉(xiāng)之愁、懷人之情寄托鐘聲的詩歌藝術審美陌生化。
此外,在“合:鐘聲悠悠情滿天”環(huán)節(jié)中,王老師再一次帶領學生們穿越歷史的時空,品讀一代又一代詩人筆下悠悠的鐘聲:
師:于是,從張繼之后,從《楓橋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國詩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種寄托愁緒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鐘聲!這鐘聲穿越時空、穿越歷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詩人筆下悠悠回蕩。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鐘。
——【宋】陸游《宿楓橋》
師:聽,這夜半鐘聲在陸游的筆下悠悠回蕩——
生:(齊讀詩句)
師:(大屏幕出示)
幾度經(jīng)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鐘聲。
——【明】高啟《泊楓橋》
師:聽,這鐘聲在高啟的筆下悠悠回蕩——
生:(齊讀詩句)
師:(大屏幕出示)
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鐘。
——【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師:聽,一千多年過去了,這空靈的鐘聲在王士禎的筆下悠悠回蕩——
生:(齊讀詩句)
師:(大屏幕出示)
流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師:聽,這溫暖的鐘聲在陳小奇的筆下悠悠回蕩——
生:(齊讀詩句)
王老師采用時空由遠及近的順序,穿越宋代陸游的詩句,穿越明代高啟的詩句,穿越清代王世禎的詩句,穿越當代陳小奇的詩句,回到了當下。群文拓展結構猶如一個圓,終點連著起點。但是在學生心中,這次詩意之旅走向了鐘聲文化的尋根。
這堂《楓橋夜泊》群文閱讀拓展,王老師著手于“文本詩意”的闡釋,抓住文本秘妙“鐘聲文化”,將語文教學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編入一張有機、整體之網(wǎng),通過有張力的“教學結構策略”,起承轉合之間,舉象、造境、入情、會意、因聲求氣,走向尋根。群文拓展一線串珠,既激發(fā)了學生的群文閱讀探究興趣,又讓文字在群文閱讀中富有生命的溫度與文化的厚度,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不僅掌握語文知識,發(fā)展語文能力,養(yǎng)成語文學習習慣,而且啟迪智慧,升華情感,溫暖心靈,豐盈精神,達成生命的自我實現(xiàn)。
總之,王老師的《楓橋夜泊》群文閱讀拓展以其精妙的教學設計與精湛的教學藝術給予我們無盡的啟示。
參考文獻:
[1]王崧舟,林志芳.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jīng)典課堂實錄與品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73-196.
[2]余巧麗.淺談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