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麗,王冬梅,朱久育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口腔科 新鄉(xiāng)453000
唾液腺結石是腺體或導管內(nèi)發(fā)生鈣化的團塊引起的一系列病變,約85%發(fā)生在下頜下腺;唾液腺結石可見于任何年齡,以20~40歲的中青年多見。臨床上常見的頜下腺導管結石多發(fā)于下頜第二磨牙之前至鄰近導管開口處,成人發(fā)病率約為12‰[1]。研究[2]顯示大多數(shù)頜下腺導管結石最大直徑通常為5 mm。本科2017年5月收治1例左側頜下腺導管結石患者,結石約2.1 cm×0.8 cm×1.0 cm,為巨型結石,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患者為男性,26歲,以左側舌下腫痛不適1周就診。1周前發(fā)現(xiàn)左側舌下腫痛不適,進食時腫痛加重,抗感染治療(具體用藥不詳)5 d未見明顯好轉,遂來我科就診。??茩z查:右側頜下腺導管口未見明顯紅腫,唾液分泌正常;左側頜下腺導管充血腫脹明顯,導管口紅腫,有膿液溢出,雙手
雙合診可觸及硬物,疼痛明顯,邊界清楚,活動度尚可,見圖1A。CBCT檢查示:左側口底區(qū)可見橢圓形高密度影像(圖1B)。根據(jù)病史、 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學檢查所見,臨床診斷為: ①左頜下腺涎石??;②左慢性阻塞性頜下腺炎。
1.2治療全身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局麻下行頜下腺導管涎石取出術:患者平躺,常規(guī)碘伏消毒,鋪巾,局麻下沿導管方向切開黏膜, 鈍性分離黏膜下組織,顯露導管,縱行剖開左頜下腺導管約1.0 cm, 用刮匙及彎血管鉗配合探查、固定結石(圖1C),隨后取出2.1 cm×0.8 cm×1.0 cm大小結石。然后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并縫合。術后囑患者多進食酸性食物促進唾液分泌,避免導管再次阻塞。囑繼續(xù)抗感染治療,預防感染,術后復診。
1.3隨訪患者術后半年復查無阻塞癥狀,口底黏膜色澤正常,頜下腺導管通暢,導管口無紅腫,擠壓腺體有清亮液體滲出。
A:術前口內(nèi)照片;B:術前CBCT片(矢狀位截圖);C;術中暴露結石圖1 術前及術中圖片
頜下腺導管巨型結石形成的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與頜下腺黏液囊腫有關[3]。②解剖結構的特殊,如葉間導管管壁變形呈不規(guī)則狀,管壁向外突起形成憩室[4]。③初始有一個病灶,經(jīng)過無機物及有機物沉積不斷長大形成結石[5]。④口腔內(nèi)碎片、細菌遷移也被認為是結石成因之一。⑤唾液淤滯與唾液成分改變[6]。⑥可能與性別和某些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有關。⑦吸煙及某些抑制分泌的藥物也會促進結石的形成,然而,目前還沒有吸煙影響涎石病發(fā)病率的報道[7]。
頜下腺導管結石通常發(fā)生在頜下腺導管的前2/3,發(fā)生在后1/3時結石在下頜舌骨肌邊緣或腺體內(nèi)。此外,唾液腺結石可以發(fā)生在唾液腺導管分支或者主導管內(nèi),通常為單側,不會導致口干,而且頜下腺結石通常不會多發(fā)[8]。雙手觸診檢查可觀察到黃色明顯腫脹,當結石并發(fā)炎癥或者感染時,觸診有柔軟感。檢查時,也應注意與頜下間隙感染、頜下區(qū)淋巴結炎、淋巴結結核、頜下腺腫瘤相鑒別,以免發(fā)生漏診或誤診[9]。
本例患者結石體積較大,早期無明顯癥狀,以至于結石發(fā)展到如此巨大才出現(xiàn)明顯的臨床癥狀而就診。究其原因,可能是結石慢性增大,導管逐漸增粗適應,阻塞癥狀出現(xiàn)較晚,近1周局部感染才出現(xiàn)了癥狀;此外,當結石增長速度超過導管擴張速度時,可能會形成導管口腔瘺,使結石暴露在口腔內(nèi),從而使得唾液腺功能接近正常,而結石會繼續(xù)長大。結石被定位后,手術前應在結石后方縫合結扎,避免將結石推向導管深部,于口底做一平行于涎管切口并移除結石。超大結石被移除后,切口會因為唾液排空而部分關閉,造成愈合后新的瘺口,因此,對于超大結石,導管成形術是有必要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