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映霞
摘要:初中物理教學要著力習慣養(yǎng)成,其中,培養(yǎng)過程分析習慣是其中之一。筆者用初中物理的動態(tài)規(guī)律或工作過程的教學內容為例,說明如何通過訓練學生畫過程示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分析習慣。
關鍵詞:過程示意圖;過程分析習慣;物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6-0096
一、問題的提出
初中學生學習物理,若只是被動接受講解(無論是教師的還是課件的講解,不養(yǎng)成分析的習慣,就會習慣記憶結論,遇到新情景不是照搬結論就是一籌莫展。要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思考,就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習慣開始。示意圖(Diagram)也稱為線段圖、結構圖等,在教學手段日漸豐富的今天,使用示意圖依然對分析復雜過程十分有效。那么,如何使用過程示意圖分析問題呢?
復雜的過程,需要用示意圖來分析的,初中主要有兩類:一是機械類的;二是運動過程類的。下面,筆者分別通過舉例方式說明如何運用過程示意圖分析問題。
二、機械類
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中出現(xiàn)的機械有汽油機四沖程、活塞式抽水機、世界最大的連通器(三峽大壩)等。由于學生對機械相對陌生,??床欢n本的過程示意圖,教師用課本的圖來分析時,學生缺少對機械的動態(tài)認識,理解不深;若改用動畫課件來分析,學生雖多了動態(tài)整體感受,但又流于表面,理解不透原理。
其實只要將課本的示意圖的呈現(xiàn)方式稍作調整,不照搬照講課本的圖,而是先在黑板逐步畫出機械的輪廓,再逐一添加關鍵元件,讓學生從外至內,由表及里地熟悉機械及其部件;接著分析運動過程時,抓住關聯(lián),通常是機械的核心部件,找好切入點或線索,就可將機械運動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有機結合。最后通過舉一反三培養(yǎng)學生用示意圖的分析習慣。
例1. 分析汽油機的工作四沖程時,大部分學生對課本的過程示意圖(圖1)不甚理解,學生看四沖程的動畫展示(圖2)又不明就里。教師可以示范如何分析吸氣沖程,讓學生模仿分析剩下的三個沖程。
教師示范:1.畫輪廓:如圖3.1,簡介氣缸和飛輪。2.加元件:在圖3.1上,畫進氣門、排氣門、活塞和曲軸連桿的位置,如圖3.2。3.指出關聯(lián)——飛輪轉半周帶動活塞運動一程(從氣缸一端到另一端為一程)。4.圍繞核心——“汽油是如何進入氣缸的”,抓住線索——“飛輪轉動帶動活塞運動”,分析得出,活塞向下運動導致氣缸氣壓變?。惐柔樛参∷幰哼^程,如圖3.3),汽油被大氣壓壓入。5. 學生總結,畫出圖3.4。
通過畫示意圖,將吸氣沖程像定影顯影膠卷般,還原成清晰、動態(tài)、完整的沖程。這樣的教學方式操作簡易,學生易于模仿和接受。
學生舉一反三:要求學生畫出示意圖,標出各要素的變化,說明其過程,通過舉一反三,讓學生掌握分析方法。分析中,教師用諸如“如何使汽油充分燃燒”“燃燒之后的廢氣如何處理”等問題引領思路,能力強的學生會抓住線索——“飛輪帶動活塞運動”,模仿吸氣沖程的分析步驟,完成分析和畫出示意圖。對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在關鍵處點撥,如提問“某沖程的能量如何轉化”“氣缸溫度升高的好處是什么”“燃燒后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出路在哪”等等,引導學生思考并協(xié)助畫出過程示意圖。對于程度參差不齊的學生,教師還可以采用“逐步放手”的方式教學:在第二沖程分析中請能力強的學生上臺板演,臺下學生跟著畫示意圖;第三沖程由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完成,第四沖程由學生個人獨立完成。每一沖程均要求學生開口說明及總結過程,通過開口思維,使知識易于生成。
當然,對示意圖的重視和有效地利用示意圖之間還是有距離的。這就更要讓學生在不斷使用中強化鞏固分析習慣,嘗試之后的成功解決問題才能最終鞏固分析習慣?;钊匠樗畽C、三峽大壩等的教學亦可采用類似方式,師生畫出機械及關鍵部件,分階段討論,教師舉一,學生反三,通過學生討論、總結、畫示意圖等方式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培養(yǎng)其習慣。由于過程的不可設計性,教師與學生的思想、學生與學生的思想會發(fā)生碰撞,討論與生成進一步豐富過程本身,使其豐滿和立體,這樣的教學,節(jié)奏可控,過程不可控,課堂充滿了探索未知的樂趣。
三、運動過程類
畫運動過程的示意圖是解決運動學問題的關鍵。 畫示意圖要明確其目的和方法。
簡單的運動問題應找出物體路程之間的關系,因此,最簡單的示意圖應包含兩個物體的初、末位置,并利用示意圖找出兩個運動之間的關聯(lián)(相同點或者關系)。
復雜的運動過程,畫示意圖是為了是把復雜的運動過程分成幾個簡單階段,劃分的關鍵是確定節(jié)點(拐點),從而將初末位置之間的路程再分成幾個階段,從而得解。節(jié)點(拐點)通常是速度的拐點或者速度相同點。
當然,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沉淀與積累。學生在剛接觸物理的八年級上學期,教師可以在聲學中適當滲透一些難度較小的相遇問題分析(例2),在八年級下學期的力學學習時,或更晚一些的九年級總復習階段增加一些難度稍大的訓練,例如杠桿轉動過程中的變量分析(例3)、對彈簧彈力作用下的運動過程分析(例4),從而讓學生的分析習慣得以鞏固,分析能力螺旋式上升。
例2. 汽車以 15 m/s 的速度向對面高山駛去,在司機鳴笛后 8 s 聽到了回聲,求汽車鳴笛時離對面高山的距離。(此時聲音的傳播速度是340m/s)
分析與解:初位置是車鳴笛時,末位置是司機聽到回聲時,畫出聲音傳播路程S聲與汽車運動路程S車,示意圖如圖4。兩路程的關聯(lián),在于時間相同,聲與車的路程之和等于所求路程的兩倍,在示意圖中標出關聯(lián)(t=8s等)。分析至此,絕大部分學生都可以自行寫出關系式:S聲+S車2S;ν聲t+ν車=2S,從而得解。
例3. 緩慢提升地面上的均勻桿的一端的拉力如何變化(拉力始終垂直杠桿向上)
分析與解:初位置是杠桿水平時,末位置是杠上升到半空時。標出杠桿的五要素——支點、力及力臂,如圖5.1所示。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五要素的變化情況,從而找出初末位置之間的關聯(lián)——重力臂變小,重力及動力臂不變,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可推出動力隨之變小。
舉一反三:學生可模仿完成變式練習:若拉力始終豎直向上,拉力又如何變化?學生畫示意圖,如圖5.2可發(fā)現(xiàn),雖重力臂和動力臂都變小,但初末位置之間的力臂構成兩個相似三角形,故重力臂與動力臂的比值始終是1∶2的關系,這就是關聯(lián)點。所以拉力不變。
例4.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輕質彈簧一端固定在墻上的O點,自由伸長到B點。今用一小物體把彈簧壓縮到A點,然后釋放。小物體向右運動,能經(jīng)B點最遠到C點,如圖6.1所示,不計空氣阻力,試分析物體從A運動到C的過程中,動能如何變化?路程SAB是否等于路程SBC?
分析與解:初位置A,末位置C。在示意圖中標出B點之前的彈力F1向右,與速度同向,為動力,加速;B點之后彈力F2向左與速度反向,為阻力,減速。B是過程的拐點,從而劃分AB加速和BC減速階段,示意圖如圖6.2。則B點速度及動能有最大值,A、C點速度和動能為零。兩個過程只有彈力做功,只有動能與彈性勢能相互轉化,A、C點速度為零,其彈性勢能相同,即形變量相等,即SAB=SBC。
舉一反三:如圖6.1所示,水平地面上,一輕質彈簧一端系在墻上的O點,自由伸長到B點,今用一小物體m把彈簧壓縮到A點,然后釋放,小物體能運動到C點靜止,不計空氣阻力,試判斷物體從A到B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選填“增大”“減小”“先增大后減小”“先減小后增大”),從B到C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物體在B點所受合力_______零(選填“是”或“不是”)。
分析與解:通過上題,學生已經(jīng)清楚過程分析的目的和方法,學生會將示意圖畫出,并找出初位置A、末位置C及拐點D。 可通過小組討論及個別發(fā)言等方式讓學生從模仿中進一步掌握方法。學生通過受力分析不難找到拐點應在AB間的速度最大值處——彈力F1等于摩擦力f的D處。從而將過程分為AD從零開始加速和DC減速至零兩個過程。示意如圖6.3:
四、結束語
從以上幾個例子中可以看出,畫出過程示意圖,有助于了解機械結構、聯(lián)動機制,從核心部件出發(fā)分析則不難掌握機械的運轉過程;畫出運動過程示意圖,有利于看清路程關系,通過分析拐點,可將復雜運動過程劃分成幾個階段,結合受力分析或平衡條件分析,從而得解。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用過程示意圖分析過程,養(yǎng)成分析習慣,從而能解決新問題或復雜問題。
參考文獻:
[1] 徐 速.示意圖提示條件下小學生數(shù)學問題解決的研究[J].數(shù)學教育學報,2006(2).
[2] 史興連.不容忽視的運動過程示意圖[J].物理通報,2014(10).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第二中學 51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