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慧雅美術教育與美術生活化教育的落實是美術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充分體現,圍繞著學生的生活,改變學生的視知覺,使之變?yōu)槿ど?、樂生活、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以學校的校本課程為立足點,為學生提供各種類型的“生活菜單”,學生在各種各樣的生活學習中感悟美術與生活內在的聯(lián)系。
關鍵詞:慧雅教育;生活化教育;課程;核心素養(yǎng)
作者簡介:丁玉娟,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初級中學教師。(江蘇 蘇州 215021)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22-0107-02
慧雅教育旨在通過關注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交融,實現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美術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態(tài)度、創(chuàng)新能力、文化理解。慧雅美術教育需以慧雅美術課程為依托,將“慧雅”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凈化心靈,豐富人文精神內涵,激發(fā)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為今后的人生奠定素質基礎,進而成為未來各個生活領域的佼佼者。
美術生活化教育的新方向需以美術的核心素養(yǎng)為基礎,把素養(yǎng)要求浸潤到日常的美術學習之中。日常的美術學習包括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兩個方面,關鍵是教師在這兩個方面的學習中的引導作用。《義務教育美術新課程標準》中寫到:“實施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睆闹锌梢悦黠@感受到,學生的美術學習一定是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認識,而教師就是他們的指引者,教師將日常的生活資料進行整合和拓展,歸納成系列課程,學生在這一系列課程的學習中感受到生活帶來的美,再用美術的形式將這些美展現出來,表達出對生活的情感。因此,慧雅美術教育與美術生活化教育的落實是美術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充分體現,圍繞著學生的生活,改變學生的視知覺,使之變?yōu)槿ど?,樂生活,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
學校如何實踐慧雅美術生活化教育呢?本文以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初級中學的校本課程為立足點,為學生提供各種類型的“生活菜單”,學生在各種各樣的生活學習中感悟美術與生活內在的聯(lián)系。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教師進行實踐,對學生的情意、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等方面作專題研究。
一、走進生活的“國畫in生活”課程
目前,學?!叭龂菟嚒碧厣皣嫛闭n程正向著走進生活這個方向發(fā)展,初步完成了“國畫in生活”校本課程兩冊,逐漸實現國畫校本課程的全覆蓋。國畫的課程內容設計主要來源于孩子們的日常生活:
一、二年級:初步感受筆墨紙硯。感受國畫墨與水融合的韻味。
三年級:生活小物品系列。主要分:盆栽、文具、傘、自行車、電風扇。主要感受墨線的形態(tài)表達,學會觀察,能夠提取基本形態(tài)并用墨線表達。
四年級:我生活的城市系列。主要分:都市之夜、城市建筑、建筑工地。
五年級:我的偶像系列。主要分:梵·高、畢加索、齊白石、自畫像、我的一家子。水墨人物系列訓練不僅包括人物造型能力,也包括創(chuàng)造人物畫筆墨風格。
六年級:我的學生生活系列。主要分:我的臥室、我的大課間、我的假期。人物和場景結合,畫面更生動,更有生活氣息。
七、八年級:國畫在生活中的運用,由學到用的進化,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國畫走向當代藝術(裝置藝術)也叫現代實驗藝術。使學生成為具有獨特表達能力的創(chuàng)造型人才,并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和廣泛的社會適應力。
無論是生活中的小物品自行車,還是人物畫自己,都是同學們常見的、熟悉的、生活中的人事物,在此之上充分發(fā)揮國畫的基礎作用,不僅學國畫的技法,還要學國畫的意蘊,將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生活結合,進而走進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綜合提高。
二、貼近生活的地方美術主題拓展課程
創(chuàng)立主題拓展課程,要針對地方美術特色,在課堂教學中挖掘生活化的美育內容,構建美術教學與學生經驗緊密結合的共同體。訓練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個性的審美意識,對美的獨特表達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教學實踐中,可以優(yōu)化并結合身邊的現有資源,對融入教材中的內容進行主題課程設計,如“蘇州園林主題課程”,可以結合美術教材蘇少版八年級下冊“園林·探幽”這一課內容,將之完善。蘇州的學生有著生活上的便捷,園林離學生很近,有些同學家就在園林邊上,甚至小時候天天在里面玩。然而,園林的美到底在哪,很多學生卻不甚了解。學校通過系列課程——探訪園林、觀察園林、表現園林、制作園林衍生品等完善學生對園林美的印象,增加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認識以及對民族的自豪感。通過整合完善,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打造系列課程,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過程更加有意義,學生能夠獲得和這個主題相關聯(lián)的各個學科的綜合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
在創(chuàng)建主題課程的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保證每一個新知識的構建都是學生自己發(fā)現、合作、探究、總結完成的。如在“民俗文化主題課程”教學中,學生根據喜好自己分組,自己設定小組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分工、資料查閱等分工協(xié)作,最后向全班分享自己的成果。另外,學生通過其他組的介紹了解到別的同學家鄉(xiāng)的獨特民俗文化、民俗美術作品,可謂在活動中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通過一個美術課程的學習,讓民族的、傳統(tǒng)的東西走進孩子們的心中,對孩子們的未來將產生積極影響。地方美術主題拓展課程實現了貼近學生生活的美術教學,它將美術與生活融為一體,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在生活中提高的藝術展觀賞課程
學校的葵花課程中有這樣一個分支——藝術展觀賞課程,采取課堂欣賞與課后觀賞相結合的課程實施形式。這是一個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鑒賞、學會品鑒,課后運用實踐,再回到課堂上分享、反饋的課程,完滿地體現了慧雅美術生活化教學的理念。這是一個家校聯(lián)動的過程,低年級的孩子需要家長的陪同才能完成觀賞,有的人會說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其實孩子們的眼中有他們的藝術世界,這甚至是一些美術家畢生追求的境界。
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在全校開設藝術欣賞課程,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藝術欣賞學習,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尊重自己的直覺感受,并敢于明確認定這種感受,達到“圖像識讀”的能力。課后,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生活中的美術館、博物館、展覽廳,在現場的藝術氛圍下運用“圖像識讀”自主地欣賞,回到學校后,與同學進行交流學習,拓展視野?,F代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在學校進行交流的方式非常多,可以是視頻的形式,可以是圖片的形式,還可以是手繪的形式。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訓練孩子們的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等。如,學生在課堂上欣賞過一些雕塑作品,寒暑假時跟著爸媽出門旅游,去西安參觀兵馬俑,學生想:具體看什么內容呢?哦!這一個個兵馬俑的面龐都是不一樣的,老師說過的寫實風格怎么體現的呢?我來找一找,并用自己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來。他們還有什么不一樣呢?并一一進行觀察、記錄。如此,學生將一次沒有目標性的觀賞變得非常有意義。這種方式將學校的美術教育和生活中的美術教育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美、在生活中解讀美、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美。又如,可以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美術表現”,學生帶上速寫本,在現場學習名家美術語言(構圖、色彩、線條等)的表現。這些都可以出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從藝術創(chuàng)作走向生活,從美術學習走向生活教育。慧雅美術生活教育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提高美術基本素養(yǎng),更能提升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參考文獻:
[1]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孟沛欣,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
[2] 李力加.名師如何煉就名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 尹少淳.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4] 尹少淳.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美術教學[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6,(1).
責任編輯 羅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