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序
內(nèi)容摘要:余秋雨的散文具有一切令人喜歡的元素。在“文化熱”時期,他領風氣之先,既想知性的談論歷史,又想感性地詠嘆情感,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曾是一代青年的成長符號。但朱國華先生給出的“余秋雨公式”是“故事+詩性語言+文化感嘆”,余秋雨的《洞庭一角》則是這種公式的樣板之一,即用詩意的方式重復著自己的文史哲學,以不加控制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情感,用二者的結(jié)合寫就一篇篇散文。而其散文對文史資料的隨意性使用造成了許多知識的硬傷。
關鍵詞:余秋雨 文化苦旅 洞庭一角
一本《文化苦旅》,幾乎串聯(lián)起了大半個中國,一條條文化根系交錯連橫,塑造出了余秋雨這樣一個文化行者的形象。但是,海子說,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一個人努力去創(chuàng)造一種游行的形象,反而會帶出一種刻板的書卷氣。
上個世紀,余秋雨的散文,汪國真的詩歌,龐中華的書法,可以說是風靡一時,大街小巷都在傳頌。一夜之間,文青們無不摘抄著遠方,在稿紙上一詠三嘆,連莫言也常常為自己“龐中華”式字體而驕傲。在那個年代,余秋雨的散文回到了唐宋八大家的一種空曠,確實讓那時的年青一代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作為散文來說,余秋雨的散文具有一切令人喜歡的元素。在“文化熱”時期,他領風氣之先,既想知性地談論歷史,又想感性地詠嘆。他的文史首先吸引了那個時代的青年對于“有文化”的一種追捧,加之他文筆流暢,典雅,舒展,確實也有令人著迷的元素。作為自己“向往文化”這種“合群”行為的一種體現(xiàn),甚至極端說,是“有文化”的一種炫耀,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一代青年的成長符號。
但是,法國社會學家勒龐說,大眾喜愛的東西,一定要提防,因為“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于孤立的個人”[1]。當然,勒龐的話有失偏頗,但不得不說,余、汪等人的“爆紅”,遮蓋了他們的不足。近年,一些學者開始反省甚至批判這種流行的文化。李書磊將汪國真的詩歌說成“橡皮人的佯啼假唱”,矛頭直指他沒有真情實感的死勵志;楊光祖直斥龐中華的書法“其俗在骨”。作為另一個反思的對象,余秋雨成為了一個大眾的向往,也成為了批判的目標。余秋雨的散文確實文采飛揚,但人們對他的熱愛只不過是一種時尚罷了。當然,有些人真心喜歡他的典雅厚重,但更多人還是為了跟風。他的散文足夠吸引人,但反復品讀,確實也存有明顯的短板。起碼,他試圖將歷史的冷靜與個人的沖動結(jié)合的方式,遠遠達不到“在朱自清和錢鐘書之后,出了余秋雨”(余光中語)的高度。事實上,朱自清自然流露的感情,錢鐘書利落干凈的理性都比他混合的嘗試高出許多。我不敢說可以指斥褒貶余先生,但我想對一些盲目的或捧或批的思潮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
《世說新語》中說,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段幕嗦谩芬幌虮灰暈橛嗲镉甑捻敺逯?,其中的《洞庭一角》亦是廣受贊譽。我希望通過此一篇文章,探討余先生散文中的一些問題。
文化苦旅,文化,苦旅。作為想打“文化牌”的散文作家,余秋雨在篇篇散文中試圖將文化、歷史的東西融入自己的景色中,從而塑造出一種梅山鶴水、依依墟里煙的氣派。但很可惜,在《洞庭一角》的開篇,余先生就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而且恰恰是掉了一個錯誤的書袋。闡述完“貶官文化”后,余先生不無得意地舉出了范仲淹的例子,他說:“1046年,范仲淹倡導變革被貶,恰逢另一位貶在岳陽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罷,要他寫一篇樓記,他便借樓寫湖,憑湖抒懷,寫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陽樓記》。”好像彰顯出自己“信手拈來”的文史情懷,但可惜,其中出了一處明顯的錯誤。有兩條原因可以論證此錯誤的低級。其一,倡導變革被貶,很明顯是名動一時的“慶歷新政”。但是,慶歷新政徹底失敗是在慶歷五年(《中華文明史》),即1045年,而且,據(jù)《范仲淹年譜》記載,范仲淹在1045年便已被免去參知政事,貶到了鄧州。顯然,貶謫與寫文,不可混為一談。其二,范仲淹自己也在《岳陽樓記》中寫道:“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泵鞔_點出自己和志向相同的朋友們開始被貶的時間應為慶歷四年,自己寫文是在慶歷六年(《岳陽樓記》文末:時六年九月十五日),并未點出自己貶官時間。但余先生好像抓住了一個顯示學識的機會,輕輕點筆就把二者融為了一體,一個“恰逢”就把歷史揉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還有意無意地把慶歷六年換成了公元紀年。對于一向以文史聞名的余秋雨,弄不清慶歷新政的起始已屬不該,何況耳熟能詳?shù)脑狸枠怯浂家暥灰姡橇钊瞬唤狻?/p>
這并不是余秋雨的唯一一處歷史錯誤?!兜朗克芬黄型鯃A箓的行蹤,《柳侯祠》中蘇軾手刻《荔子碑》的張冠李戴,比比皆是。也許作為一名散文家,我們用完全嚴謹?shù)臍v史史實去要求他,本是一種吹毛求疵,但莎士比亞說,智者貴有自知之明,余先生若能在寫作時對提到的歷史哪怕只是簡單的考證查閱,有些錯誤完全可以避免。問題就在于余先生顯然是在用一種盲目的自信去侃侃而談。余先生自己在同書的《廢墟》中慨嘆道: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諷刺的是,敢問余秋雨先生自己,是不是也僅僅把歷史當作一種為自己的寫作增光添彩的工具呢?我手中的《文化苦旅》是舊版,聽聞余秋雨先生在新版中有多處更正,非但沒有解釋,反而在前言中諷刺批評者,這更加令人不能理解。
曾經(jīng)在一本雜志上看一位作者寫自己青年時閱讀《文化苦旅》,說對于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見效很快,一字一句無不透露著“余氏風格”的易學。我當時簡要地讀了余秋雨先生的《五城記》和《蘇東坡突圍》,確實被余先生的優(yōu)雅、深刻以及字里行間的憂患意識所打動。但是這引發(fā)了我的一個問題,如果余先生的散文真的文史兼顧,那么怎么會被扣上“易學”的帽子?也許我的見識短淺,但很多大家的文筆帶有作者人生的色彩,這些不是“易學”,而是根本不能學。你怎么會有和他人一樣的人生閱歷呢?而自詡“由歷史的滄桑感引出人生滄桑感”(《文化苦旅》自序)的余秋雨,怎么會被認為是“易學”呢?
讓我們回到《洞庭一角》。余先生對范仲淹文章的評價,可以說,映照著它的“特色”:
“范仲淹確實是文章好手,他用與洞庭湖波濤差不多的節(jié)奏,把寫景的文勢張揚得滾滾滔滔。游人仰頭讀完《岳陽樓記》的中堂,轉(zhuǎn)過身來,眼前就會翻卷出兩層浪濤,耳邊的轟鳴也更加響亮。范仲淹趁勢突進,猛地遞出一句先憂后樂的哲言,讓人們在氣勢的卷帶中完全吞納。”[2]
乍一看,容易被這樣的文筆震住。短短300余字的一篇《岳陽樓記》,和洞庭湖水震蕩激揚,確實有一定的沖擊力。但是,典雅的氣息,最容易掩蓋行文上的問題。
“范仲淹確實是文章好手,他用與洞庭湖波濤差不多的節(jié)奏,把寫景的文勢張揚得滾滾滔滔?!眴为氄鲞@一句,或許就能看出一些問題。這不是散文文筆的自然流淌,而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次炫技。甚至說,在整個的那一篇中,這一段都相當?shù)耐回?。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這一段是有意為之。以波濤為喻巧妙地點出對范仲淹散文的贊賞,無可挑剔,但是這一段前無伏筆后無照應,好像是羅丹雕像上的那只手,很漂亮,但反復品讀之后,卻令人心煩。余秋雨有一筆好文字,但在《文化苦旅》中的很多地方,他矯揉造作了,雕飾太多了。拿余先生自己一篇散文《信客》中平淡的講述作對比,就會覺得《風雨天一閣》中進天一閣時的嘆息與囈語有些肉麻。
“范仲淹趁勢突進,猛地遞出一句先憂后樂的哲言,讓人們在氣勢的卷帶中完全吞納。”這一句更是“險象環(huán)生”?!俺脛萃贿M”“猛地遞出”兩處,看似與翻滾的波濤遙相呼應,但不啻為對范仲淹的詆毀?!对狸枠怯洝纷鳛橐黄⑽?,娓娓道來,清晰明白,何“突進”之有?余先生為了滿足自己的筆調(diào)特色,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竟然把這些言語就堆砌上去了。也就是說,余先生的散文,在寫到自己的暢快處,也不管什么合理與否,只是用一種情緒化的筆調(diào)一瀉千里。余先生的文化散文,掃去文史的浮塵,切開散文的筋肉,竟然是幾近于詩的感情化的骨頭!
我們只是簡單的看了一個片段,我想我的問題已經(jīng)有了答案。余先生的散文之所以“易學”,是因為它只是一個有一定文化底蘊的人對自己一時情感的華麗吟唱。模仿者們當然學不來余秋雨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生閱歷,但那種一詠三嘆,堆積辭藻的表面風氣可以說是一學就通。如果只是用這種情感的咆哮打開天下,那絕對是余秋雨的悲哀。
當然,僅以情感的力量,余秋雨是無法征服所有讀者的,總有人喜歡深邃。對于這些人,余秋雨又作了極為精妙的處理。對于這種處理,朱國華先生有一個精彩的論斷:
“我們看到了《文化苦旅》文本結(jié)構之三位一體的嚴密邏輯,這套邏輯形成了以詩歌性語言為其皮,以小說性敘事形態(tài)為其肉,以哲學性文化感嘆為其骨的模式框架。充滿抒情意味的詩性語言是文本華麗的外包裝,充滿戲劇色彩的故事情節(jié)是文本誘人的內(nèi)包裝,它們都服從于某種既定的文化哲學?!盵3]
以我個人閱讀《文化苦旅》的理解,這不單單是一種邏輯,更是一種公式,就比如那個小小的洞庭一角,養(yǎng)育的不是無數(shù)文人墨客,而是一個模子:
“但是,你管你封,君山還是一派開放襟懷。它的腹地,有堯的女兒娥皇、女英墳墓,飄忽瑰艷的神話,端出遠比秦始皇老得多的資格,安坐在這里。兩位如此美貌的公主,飛動的裙裾和芳芬的清淚,本該讓后代儒生非禮勿視,但她們依憑著乃父的圣名,又不禁使儒生們心旌繚亂,不知定奪?!保ā抖赐ヒ唤恰罚?/p>
即便我們只看這一段文字,也會看出一些公式化的痕跡。余先生提到君山的開放襟懷,不由自主的就套上了公式。這可能也是余秋雨的“特色”。在引出一個東西之后,就必須以這種公式的運用證明它。作為幾近游記但又要帶上文化的那么一篇散文,提到了娥皇女英墓后,余先生不由自主的就把二女的生平寫成了一篇小說,而且語言很美,美到讓讀者忽視了內(nèi)部掩藏的貧瘠。余秋雨先生給自己的文化哲學引出問題,但卻并沒有好的方法去證明他。只是如同數(shù)學公式一樣,通過反復運用的印證來體現(xiàn)定理的正確性。
也許再看其他例子,這種機械感會更明確:
“時間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許多文人帶著崇敬和疑問仰望著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轍的貶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會平適一點。柳州的歷代官吏,也會因他而重新檢點自己的行止。這些都可以從柳侯詞碑廊中看到。柳宗元成了一個獨特的形象,使無數(shù)文官或多或少地強化了文人意識,詢問自己存在的意義。”(《柳侯祠》)
可以了,柳宗元,駱賓王,娥皇女英,長的都是一張臉。都是一種古樸典雅,悲天憫人,飄飄然無事可做的派頭。余秋雨用整齊劃一的詩性語言包裝著各有不同的悲情故事。這不是一種很流暢的人物描寫,而是客套死板的流水線產(chǎn)品!而這些流水線產(chǎn)品,唯一的職責就是為余先生的文化哲學服務。它包裹的不一定是史實,可以是傳言(《狼山腳下》),乃至戲說(《西湖夢》),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千篇一律的孤獨,詩意,歷史色彩的哲學論評。但就是這種生產(chǎn)線上的產(chǎn)品,襯托出了余秋雨的文化形象。
《洞庭一角》并不屬于余秋雨套用公式的“文化名人記”重災區(qū),但是,我遺憾地發(fā)現(xiàn),寫到歷史名景,余先生似乎并無別的思路,只會走上老路。盡管這篇文章他進行了靈活的變通,可惜,公式還是公式。
朱國華先生給出的“余秋雨公式”是“故事+詩性語言+文化感嘆”(《別一種媚俗》),不妨就拿《洞庭一角》做個試驗。很明顯,余秋雨進行了變通,但我們依舊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對號入座。故事很多——范仲淹,呂洞賓,娥皇女英,岳飛楊幺,但詩一樣的吟詠將它們無縫銜接,從而作用于對洞庭湖多元神秘的文化感嘆。所以,只讀《洞庭一角》,耳目一新,但若已讀了《都江堰》《三峽》,便覺乏味至極。俏皮的說,余先生的散文是年年歲歲人相似,歲歲年年花不同。
為了使自己的散文不至于讓讀者反復閱讀后發(fā)現(xiàn)公式化論文的問題,余秋雨先生通常在一段行文后,以歷史的角度提出一個問題,闡述一個詞語,或做一個總結(jié)。不知是不是寫了幾篇文章后發(fā)現(xiàn)了問題,想略作補救,《洞庭一角》中這種例子尤為顯著:
“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跡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了外頭,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過了一個時候,或過了一個朝代,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名譽。于是,人品和文品雙全,傳之史冊,誦之后人。他們親熱過的山水亭閣,也便成了遺跡。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親,俱著聲名?!?/p>
“我最不耐煩的,是對中國文化的幾句簡單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脈,拿來統(tǒng)攝全盤總是霸道,總會把它豐富的生命節(jié)律抹煞。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還牙,舉著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統(tǒng)的霸座進發(fā)。其實,誰都是渺小的。無數(shù)渺小的組合,才成偉大的氣象。”
第一段文字,甚至出現(xiàn)在第一部分的開頭。這種文辭,很顯然,問題也不少。根本的癥結(jié),在于余先生根本沒有把他們看作文章中的有機存在,而是自己那個公式的陪襯。這就導致這些文字是飄著的?!百H官文化”一段論述詳細,但引出范仲淹后竟沒了下文;大一統(tǒng)的評說,是前文的剎車,但是個急剎,視角一下子在不符合全文結(jié)構的情況下放大,很是突兀。這是不能幫讀者緩解的,這只會讓讀者更加注意行文的公式化。
另外,正是因為要為行文服務,所以這些論述即便自相矛盾,余先生也注意不到。歌頌貶官文化的余秋雨,反而在《蘇東坡突圍》中說:“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擠眉弄眼的小人。”反倒好像貶謫耽誤了大師,耽誤了歷史;厭煩“幾句概括中國文化”,可是自己在《一個王朝的背影》中就是那么做的。清代當然不是幾句,但就能概括中國文化了?也許,這些論述與余秋雨先生掉的書袋一樣,都是他的工具罷了。
可以說,余秋雨用詩意的方式重復著自己的文史哲學,以不加控制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情感。然后,用二者的結(jié)合寫就一篇篇散文。他的文章之所以顯得多元深刻,就是他不斷將他的這兩柄兵器相互碰撞的結(jié)果。這本來不是散文應有的那種活潑舒張,但余秋雨用自己華美的文筆略一包裝,便也顯示出一種自由氣象。只是余先生的讀者,到底能學到多么點東西呢?這是余秋雨給自己下的一盤死局,或許,也是他屢受批評的原因。
貶也罷,褒也罷,余秋雨先生優(yōu)美的文筆確實無可挑剔,深厚的閱歷也非一般人可比。我不愿站在那一個偏向的立場,只想通過這洞庭湖畔的小小一角掀開余氏散文華麗的幕布,正視他的長處與問題。不是每一棵樹都能長成梧桐,但每一棵樹都是要落葉的。
參考文獻
[1][法]古斯塔夫﹒龐勒著,馮克利譯.烏合之眾[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11月(19)
[2]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第2版(57).其它引文不再注釋。
[3]朱國華.別一種媚俗——《文化苦旅》論[J].當代作家評論1995.2(59)
(作者單位:山東省沂水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