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尊重傳統與審慎變革

      2018-10-17 01:31:40鄧春花王月
      法制與社會 2018年28期
      關鍵詞:自由變革權利

      鄧春花 王月

      摘 要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伯克在《法國革命論》一書中對革命派的抽象的權利觀一一駁斥,提出法國大革命不加區(qū)別地摧毀歷史長河遺留的文明傳統,動搖社會秩序的基礎。本文對抽象權利觀進行分析,在體會伯克所認同的權利觀念后,從法國大革命得出兩點啟示:在社會進程中應尊重傳統及社會變革應多以和平改良的方式進行。

      關鍵詞 法國大革命 權利 自由 傳統 變革

      作者簡介:鄧春花、王月,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法政教研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中圖分類號:D756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112

      對于法國大革命對于政治法律領域帶來的影響,一直以來眾多學者評價不一。《法國革命論》一書是伯克針對其法國朋友詢問他對法國大革命事件的看法一事的回信,他認為法國大革命徹底地摧毀了一切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美好事物和人類文明的瑰寶,從根本上動搖了社會秩序和自由的基礎。在驚嘆于伯克對于法國大革命的準確預言的同時,引發(fā)了對于現代法治建設的兩點思考:尊重傳統和審慎變革。

      一、伯克對“革命協會”的權利觀的評價

      埃蒙德·伯克出生于愛爾蘭,后遷居于英格蘭,成為輝格黨政治家,是“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1789年6月,法國第三等級為反對路易十六的武力解散議會行為而起義攻占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fā),舊的觀念被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民主思想所代替。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的第二年,伯克的《法國革命論》即完成,他預言這種暴力式的革命將導致一種新的專制主義的出現,且這種專制主義必然蔓延至整個歐洲。不久后,拿破侖登上歷史舞臺,他所建立的歐洲政治霸權似乎完全印證了他的預言,這是歷史學上最罕見的準確預言之一。

      伯克在《法國革命論》一書中開篇就解釋了某些英國人士對法國大革命持贊同態(tài)度的理由,伯克認為稱其為“革命協會”?!案锩鼌f會”依據權利觀贊同革命,其認為根據革命原則,英國人民有三項基本權利,即:一是選擇我們自己的統治者的權利;二是因為他們的行為不當而對他們進行罷免的權利;三是構造我們自己的政府的權利。 針對革命派以抽象意義上的權利而支持這種暴力革命的做法,伯克在書中明確表示反對,在書中首部分內容,他便一一列舉并反駁了這三項權利,他認為具體的傳統才是自然法的當然結論,而并非不切實際的抽象的人權。同時,他將美國革命作為對照,與法國大革命進行對比,美國革命以英國傳統的自由觀念為基礎,而法國大革命以抽象的理性觀念為基礎,相較而言,法國革命的理論基礎是空想的、不以現實生活為依據的。

      總括全書,伯克對法國革命派的權力觀的反對,體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關于人的權利的來源。革命派所推崇的啟蒙哲學抽象的權力觀,即自然法學派主張“天賦人權”,而伯克則強調“人賦人權”?!疤熨x人權”主張一種自然人性論,設定了一種先于社會狀態(tài)的自然人,高揚自然人的個體是普遍的欲望和實現這種欲望的經驗和理性能力。 這種觀念認為公民的權利是與生俱來的,任何人不可剝奪。法國革命派基于此種觀點,認為公民有權毀棄妨礙其權利行使的一切東西。人們在自然法則中,擁有某些天然的權利,為了保證自身權利不受侵犯,他們讓渡一部分權力出來,訂立契約,構建公民社會,這就是自然社會到公民社會的過渡。公民作為“約定的產兒”,必須服從公民社會的基本規(guī)則。伯克認為公民不可能同時享有非公民國家的權利又享有公民國家的權利,公民的部分權利一旦讓渡出去了,就不能再收回。因此,革命派支持革命的主張不能夠成立。伯克主張“天賦人權”,這一權利是基于社會歷史條件,不斷衍生、發(fā)展、傳承下來的權利,而不是抽象的、模糊的、不可知的權利。

      其二,關于自由與秩序的關系。伯克主張公民的自由是有一定邊界的,沒有限制的自由是瘋狂而可怕的。1640年,英國爆發(fā)資產階級革命,頒布《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在整個變革期間,英國社會雖發(fā)生動亂,但社會秩序沒有動搖,社會以緩慢的進程逐步調整。而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卻是毀滅性的動亂,將一切舊制度舊秩序摧毀。這種無限制的自由,帶來的是對原有社會秩序的破壞。伯克主張自由是與生俱來的權利,但它以秩序為前提,沒有秩序,就沒有真正的自由。拋棄傳統,不尊重歷史,缺乏美德與教養(yǎng)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伯克批判啟蒙哲學所認為的抽象的自由,他稱這是一種理性的濫用,無限制的自由會誘發(fā)人的潛在的獸性,放縱人性而致使社會秩序的混亂。他認為人是社會中的人,在其放棄自身一部分權利構建公權力時,其權利的行使就應當受到一定的限制,自由不是孤立的、形而上學的自由,而是人與人之間各自利益實現的界限,是具體的。

      其三,關于權利與傳統的關系。關于國家政權的合法性、公權力的正當性來源問題,一直是學界探討的焦點。根據伯克的觀點,公民社會政治契約的合法性,公權力的來源以及政治治理權的合法性來源于對歷史和傳統的尊重。公權力對社會的治理是根據國家傳統和經過歷史沉淀的傳統習慣形成的,經歷了歷代社會生活的考驗。這一點,與英美法系普通法的內涵相似,普通法是英國民眾歷代智識的結晶,而且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這些來自民間的智慧后來又為普通法法律家們所加工和整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最終使普通法形成了一種來自于民間卻又高于民間的法律智慧。

      伯克認為,傳統的核心是道德,道德又是法律的基礎,因此,在傳統中蘊涵著對專制權力的制約因素,蘊涵著對秩序的服從習慣,傳統也就因而成為了一切政治制度和法律的合法性源泉。

      再者,在公民社會中,人往往以群體的形式而存在,社會生活存在復雜性與多面性,難以以純粹的規(guī)則和理性加以規(guī)制,對于社會生活的調整,為人們認同長期適用的習慣和經驗或許有特殊效果,政治權利應簡單抽象的設計,而應考慮到傳統經驗對政治的重要性,政治權利的施行應是長期養(yǎng)成的實踐的理性。

      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者們,堅持認為理性是一切事物的依歸,是社會生活的決斷準則,但伯克認為判斷事物的依據應當是德性。他對英國民主與法治的發(fā)展歷程進行總結,并提出英國法治的發(fā)展離不開英國對法治傳統的尊重與繼承,其中包括法治原則、議會主權原則、財產權保護、契約原則等。在法治的進程中,當然免不了變革,但變革的方式是是采取和平改良還是暴力革命又是一大論題。

      無疑,法國大革命采取的是暴力革命的方式,面對這種毫無理性的毀滅,伯克不禁反思這場暴力革命背后權力的來由,回憶起英國光榮革命對法治的傳承,令人唏噓。伯克所極力維護的理想便是自由與秩序的結合,是英國制度的精神。《法國革命論》明確地帶給讀者兩個問題:其一,對待歷史傳統的態(tài)度;其二,社會進步的方式應當是暴力革命還是和平改良?

      二、法治建設的根基:尊重傳統

      革命協會以第二項權利,即因統治者行為不當而將其罷免的權利,對法國當時的政權摧毀的同時也摧毀了法國歷經歷史考驗的文化傳統。伯克反對法國大革命不僅僅是因為他反對暴力革命,還因為法國大革命宣稱砸壞舊制度、舊事物,以破壞傳統為目的,而他所贊同的英美國家的革命是以維護和發(fā)揚傳統中的美好的價值為目的。支撐法國大革命背后的“自由”理念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抽象概念,只能帶來災難,而真正的自由應當是具體的自由,需符合自然秩序。

      伯克認為要維護秩序就必須尊重傳統,尊重傳統既包括尊重自己的傳統,也包括尊重他人的傳統。尊重傳統表現為尊重自然秩序,他認為自然有一定的彈縮空間,統治者的政策應尊重這種秩序,允許社會的自我調節(jié),讓社會各階層可以有充分的流動空間。

      關于權利的來源,盧梭認為“天賦人權”,而伯克堅持“人賦人權”的觀點,即權利是由傳統所形成的,是在社會上約定俗成的。故而,公民不能以由傳統形成的權利作為依據來推到傳統。伯克在對人的權利的論述中,一直秉持著尊重傳統的態(tài)度,自由與秩序是傳統符合人性的兩個內在要素,須在尊重傳統的前提下實現?;仡欀袊鴰浊甑恼蝹鹘y,大多與封建專制相連,這種封建傳統看似落后,但其中不乏寶貴的文化。在現今的社會變革中,對待傳統應當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傳統的有益成分要作與時俱進、適合時代環(huán)境地發(fā)展延伸。

      伯克在反對法國摧毀傳統的革命時,回顧其所生活的英國,他感到無比自豪。英國雖也經歷過政權的變更,但對于為英國人引以為傲的優(yōu)良原始民主遺風,卻一直留存在英國社會,并且成為英國民主與自由賴以長存的基因。英國人是由公元5世紀作為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不列顛后發(fā)展而來,這些人移居不列顛后,帶來盎格魯-撒克遜式自由的種子,也帶來也了一種即使缺乏任何生物介質依然頑強傳承的遺傳基因——盎格魯-撒克遜式價值。這種遺傳基因,概括而言,包括:個人自治的觀念、代議制和法治原則。 這種從日耳曼叢林的民主遺風,一直在英國的法治中傳承下來,并不斷發(fā)展。其中,“王在法下”的法治傳統,尤為英國法治之精粹,一直在英國法治中保留下來。公元5世紀中葉,盎格魯-撒克遜人在入侵不列顛前,尚處于氏族社會解體階段,此階段維持社會秩序依靠的是部族習慣,而維護此時“法”的機構是各級民眾大會,即部族大會、千戶區(qū)大會和百戶大會。通過這些大會的召開,以及如今依然可見的“法律之丘”、“圣圍”、“圣地”等歷史遺跡證明,可看出此時的日耳曼人就已有較強的法律意識。 日耳曼人入侵不列顛后,將這些習慣及這種“嚴格法的精神”帶到不列顛,并最終形成英國早期的習慣法。英國的習慣法,并不是由某種權威制定的,而是一種人民大眾約定俗成的產物,是一種自生自發(fā)的“社會法”、“大眾法”。故而,習慣法是一種體現社會公意,并能夠獲得社會成員普遍信仰和服從的規(guī)則,這也是英國的一種傳統。由此,國王也必須“根據法律而不是個人意志來引導他的人民,并且和他的人民一樣服從法律”,這種“王在法下”的傳統一直在英國法治中保留下來。同時,英國人還將日耳曼人的叢林集會發(fā)展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賢人會議,并經過長期斗爭成為如今的英國議會。

      在法治建設中應尊重傳統,從英國法治的發(fā)展歷程來看,英國一直有著尊重傳統、尊重社會文化的基因。英國法治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將其原始的民主遺風傳承下來,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改進以適應社會需求,其“王在法下”的法治傳統更是對其法治的發(fā)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叵胛覈姆ㄖ谓ㄔO,我國法治起步較晚,初期照搬蘇聯模式,沒有獨立的體系,后來也一直將太多精力花在域外的法律制度研究上,沒有對我國傳統文化作深入、系統地研究。中華文化五千年,法律也是很早就有,對我國傳統的理念、思想進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再將其運用到法治建設中。正如習總書記所言的“不忘初心”,在法治建設的探索中,也應當追尋中國本源的一些東西。

      三、法治發(fā)展的路徑:審慎變革

      變革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經之路,在政權結構、治理模式不適應社會生活時,社會變革即開始。社會變革方式,無疑是暴力的革命與和平改良兩種方式。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兩種變革方式都出現過多次。法國大革命無疑是一種暴力式革命的變革,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中稱這是一次最偉大、最激進的政治變革,代表法國當時那個年代的“青春、熱情、自豪與慷慨”。

      法國革命協會以其有權利因統治者行為不當而將其罷免為由,發(fā)動革命,推到統治。然而,權利并不是無休止的,權利的行使當有邊界。伯克在《法國革命論》一書中,也表明他對權利行使的態(tài)度。他認為公民在行使權利時,應懷揣敬畏之心,權利在行使時應當審慎節(jié)制。法國大革命式的激烈革命,帶來的是對文明的踐踏與社會秩序的混亂,對破壞國家政治的穩(wěn)定。社會在發(fā)展中的制度變革是必要的,但這種變革理應是在尊重傳統的前提下的必要變革。人民擁有革命的權利,但這種權利的行使應當是在必要的情況下的最后手段且權利的行使應當謹慎節(jié)制,適可而止。這一權利在平時的公民社會中是隱而不發(fā)的,只在極端情況下才可行使。

      法治與社會息息相關,法治內生于社會,它是對一定社會環(huán)境高度概括,但法治的發(fā)展也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在對法國大革命對法國法治進程的影響進行分析后,伯克又轉而對英國革命與英國法治的關系進行闡釋。英國法治所取得的成就與其穩(wěn)定的社會模式密不可分,主要體現在英國法治以平和的方式孕育、以改革的方式發(fā)展兩方面。

      從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不列顛,到盎格魯-撒克遜人與其他日耳曼人相互兼并,出現“七國時代”、“四國時代”,再到“諾曼征服”英國統一,盡管英國在國家形成的過程中也充滿了外敵入侵,但這些外地入侵與你死我活的部族殺伐不同,他們大多數還是采取平和的移民方式。因此,盎格魯-撒克遜人對文化的包容性很強。英語民族對外來文化抱有寬容的態(tài)度,正如他們的語言,“從不自我設限,容易吸收任何有用的東西”。 這就使得英國法治得以保留大量法治傳統,保留大量沿用至今的優(yōu)秀的制度。這些傳統習慣,后來演變?yōu)榱晳T法,但這也只是形式上的轉變,法的內容并未改變,在英國人眼中,“習慣法是先于國家和國王而產生并存在的,國王只能發(fā)現法律而不能創(chuàng)造和增加法律。” 因此,英國法治開端于對傳統的集繼承,基于一種自發(fā)的、平和的、自下而上的社會模式。

      英國法治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也一直以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發(fā)展模式為培養(yǎng)基。在法治的進程中,難免出現法治與社會脫節(jié)的時候 ,然而,英國的法治進程從未斷裂,對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傳統價值也從未拋棄。縱觀英國的歷史進程,英國發(fā)展也一直較為穩(wěn)定,社會變遷通常以改革的方式進行,而非革命,僅有17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算得上較為激烈的革命。然而,即使如此,“英國革命不像法國革命那樣是一場巨大的社會和經濟動蕩,而只是一場有關最終控制政府權力的爭端?!?這次革命實質是議會與王權之間的斗爭,革命最終以雙方妥協的方式而告終,卻因此產生了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并通過了《權利法案》、《王位繼承法》、《人身保護法》等一系列法案。此次革命之后,英國300多年的歷史上不曾出現較大的社會動蕩,社會發(fā)展一直較為穩(wěn)定,英國法治進程也平穩(wěn)漸進,不曾斷裂。

      由此,伯克堅持認為法治的發(fā)展應以改革的方式而非革命的方式進行??v觀英國歷史,這個國家以部族聯合式的平和方式起源,在國家發(fā)展過程中,除了資產階級革命革命,社會變遷基本是以改革的方式進行,使得英國法治的發(fā)展有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間不曾斷裂。而回想我國歷史,改朝換代、政權變更是時有之事,且隨著政權變更而來的往往是文化、經濟、法律等的災難性破壞。在這種暴力型的革命中,法治進程一再被割斷,前期所獲得的成果也可能因統治者的個人愿意加以廢棄,法治進程回至起點。展望今后的法治建設,不得不提醒我們在對事物進行變革時,應報以冷靜平穩(wěn)的態(tài)度,再加以更多的耐力,對原先的成果多加分析,而不是熱血高昂地徹底推到重建。法治的進程中更需要的是平穩(wěn)漸進的改革,而不是沖動激進的革命。

      四、結語

      社會是繁雜多變的,其有機組成部分繁多,任何一部分出現問題即有可能致使整個社會崩潰,在問題出現時簡單地將整個社會大廈推翻自然可以解決問題,但這種激進、極端的毀滅式解決方式也將承載多年的文明瑰寶毀于一旦。伯克與托克維爾兩人雖在法國大革命事件的見解不一,但對于徹底否定傳統都持反對態(tài)度。伯克從英國的發(fā)展經驗出發(fā),提出尊重民族傳統的重要性,反對法國大革命式的以抽象的先驗理性為依據而進行的掃除傳統的徹底革命。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對于傳統的態(tài)度以及對于社會變革方式的選擇需審慎思量。

      注釋:

      何兆武. 柏克《法國革命論》中文版譯者序.史學理論研究.2013(3).

      [英]埃蒙德·伯克著.張雅楠譯.反思法國大革命.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版.

      彭琳琳.《法國革命論》及其啟示.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1).

      李紅海.普通法的歷史之維.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9.

      劉家竹.伯克《法國革命論》中的權利觀.人民論壇.2011.

      [英] 丹尼爾·漢南著.徐爽譯.自由的基因.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65-75頁,第36頁.

      程漢大.法治的英國經驗.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1).

      司馬俊蓮.略論英國法治發(fā)達之成因.法學評論(雙月刊).2006(4).

      [愛] J·M·凱利著.王笑紅譯.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頁.

      猜你喜歡
      自由變革權利
      我們的權利
      論不存在做錯事的權利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19:50
      變革開始了
      權利套裝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43:39
      新媒體將帶來六大變革
      聲屏世界(2015年5期)2015-02-28 15:19:47
      變革中的戶籍制度
      創(chuàng)新IT 賦能變革
      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 16:20:01
      愛一個人
      文苑·感悟(2012年12期)2012-12-13 01:53:52
      美國壟斷不了“自由”“民主”
      锡林郭勒盟| 林芝县| 白朗县| 安陆市| 清新县| 确山县| 贵溪市| 桃江县| 恭城| 连平县| 波密县| 田阳县| 岳阳县| 思茅市| 屯留县| 洛川县| 长治县| 军事| 韩城市| 镇宁| 沙坪坝区| 馆陶县| 珲春市| 遂昌县| 永兴县| 靖宇县| 聂荣县| 屯留县| 台中县| 通化市| 鄂托克旗| 峨眉山市| 庐江县| 贵南县| 寻乌县| 平泉县| 三穗县| 绥棱县| 肃南| 焦作市|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