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倩倩
【摘 要】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礎,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緊密結合小學語文教材,無論是基礎知識還是情感、價值觀,都不能忽略,這樣可以培養(yǎng)、加深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可塑性很強,正處于品格形成的關鍵期,擁有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有利于高效率地實施素質教育,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格。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要科學地采用教學方法,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來打動學生,使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加深理解,產生共鳴。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深刻地認識到文學素養(yǎng)對于教學、培養(yǎng)人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應當深刻意識到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要性,并且加深對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視程度。
【關鍵詞】
語文學科 文學素養(yǎng) 理念 實踐 實施策略
一、結合實際增減教學內容
由于小學語文教材編寫時間略長,許多符合以前的時代精神的課文對于現在的小學生來說未免有些生澀難懂。當今社會處于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若是教材內容所表達的精神與當下不符,則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基礎,沒有興趣,學習活動就很難進行下去,也就沒有辦法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教學內容應當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實際邏輯,與當今社會形勢緊密相連,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仔細斟酌教學內容。
當今小學語文教育活動中,阻礙了素質教育正常進行的正是教材內容無法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學習教材內容時難以對其進行深刻的理解甚至產生共鳴,而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常常生硬地為學生灌輸知識以迎合應試教育。長期以來,學生的天性必然會被抑制。
(一)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
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從而加深文學素養(yǎng),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依據能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系這一理念,并且還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學實踐能力。
(二)加強道德與文學素養(yǎng)的相關性
道德與文學素養(yǎng)是密切相關的。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往往與其接受的教育、讀過的書、受過的熏陶有關,也就是說一個人的道德是由他的文學素養(yǎng)決定的。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可以改變人的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等。如《魯濱遜漂流記》告訴我們在逆境中也要不放棄任何希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用合適的文學作品感化學生,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為他們以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擁有好的文學素養(yǎng)可以使人終身受益的道德基礎。
(三)潛移默化地在學習中陶冶情操
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對教材內容進行增減,開發(fā)教學資源。教師還可以開展一系列諸如詩朗誦比賽的活動,讓學生能在競爭和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加深文學素養(yǎng),陶冶情操。而這種大家參與的活動還會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只要把握好限度,這類教學活動就有益無害。
二、完善教學評價
(一)從知行統(tǒng)一方面進行評價
文學素養(yǎng)不單是指學生具有的文學方面的知識,還包括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擁有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應做到知行統(tǒng)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評估一個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時,不能把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考量標準,還要綜合考慮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活動中的表現、道德品格等。
(二)學生能否全面發(fā)展為當今教學活動的重中之重
在飛速發(fā)展的當今社會,綜合性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可知,對學生的評價不能過于片面,要進行綜合考量,包括學生的情感、道德、價值觀等。在語文教學中,只有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教材的內容、與作者產生共鳴、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產生影響才可以被稱為成功的教學。
(三)改變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教師在上課之前應該對即將開始的課堂做好充分的安排,以保證課堂質量、提高課堂效率。但是也不能完全按照事先安排的計劃進行,這樣過于死板,不利于處理課堂上的突發(fā)事件,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善于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學生觀指出,學生是獨特的人,這就意味著教師教育學生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提高學習效率。
【結 語】
文學素養(yǎng)是教育活動的基礎,因此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式來進行教學,而不論用哪種方式,最終的目的都是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提高文學素養(yǎng)不能僅靠課堂,課后熏陶對提高文學素養(yǎng)也十分重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的方法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J】,2012(7)
【2】董奇.論元認知【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1)
【3】杜曉新.閱讀中認知策略與元認知策略相關及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1997(20)
【4】郭世明.元認知理論與ESL閱讀教學【J】.大學外語增刊:外語教學觀點與方法,1996
【5】楊寧.元認知研究的理論意義【J】.心理學報,1995(4)
【6】嚴慧琳.論英語閱讀中元認知策略的運用【J】.中學生英語 (初中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