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果
聞名于世的都江堰水和樞紐不是鐵打的,歷朝歷代都曾對它進行修繕。元朝一位蒙古族官員吉當普就主持過一次成功的歲修工程,薺因此被殉入都江堰二王廟的堰功祠中,與李冰父子一道被后人紀念。
從元朝建國開始,各地方的一級行政區(qū)行政機構即被稱為“行中書省”,比如說四川,當年省一級行政機關即是“四川行中書省”,后來為了簡便,簡稱為“四川行省”,進一步簡稱即成為“四川省”。所以在元朝,若有人說四川省政府,那是沒有問題的。
元朝的后至元元年(1335年)八九月間,四川省政府決定召開一次座談會,會議通知發(fā)往各地,“乃具文書,會行省及蒙古軍七翼之長、郡縣守宰,下及鄉(xiāng)里之老”,參會人員除了省政府官員以外,還有地方駐軍的軍官、各州縣長官,以及各鄉(xiāng)年長有名望的鄉(xiāng)紳。大家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省政府所在地成都,會議議題只有一個:整修都江堰水利樞紐,永絕水患,造福一方百姓。
座談的結果是“各陳利害,咸以為便”,大修都江堰的提議,得到了與會各方人士的一致贊許和支持。
率先提出下決心大修都江堰建議的,是一位名叫吉當普的蒙古族官員,當年在成都任“四川肅政廉訪司事”一職,是一位監(jiān)察官員。1334年,吉當普到灌州視察。灌州即是后來的成都灌縣,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都江堰市,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
兩千多年前,秦國滅古蜀國,李冰到四川任太守,在他的主持下,當地民眾“鑿離堆,分其江以灌川蜀,民用以饒”,在岷江上建起了聞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樞紐。到了元朝,都江堰“歷千數百年,所過沖薄蕩嚙,又大為民患”。都江堰水利樞紐不是鐵打的,并不能一勞永逸,如果沒有歷代官民的修葺維護,都江堰抵御不了歲月的摧殘。
元朝的四川行省當局,按照上千年來歷代政權的舊例,也組織每年對江堰的歲修工程,“歲治堤防,凡一百三十有三所,役兵民多者萬余人,少者千人,其下猶數百人”,“役凡七十日,不及七十日,雖事治,不得休息”,就算提前完工,應役者也不得休息?!安灰壅撸粘鋈嚍橛瑰X”,富裕人家可以出錢代役?!坝墒歉徽咔谫D,貧者屈于力,上下交病,會其費,歲不下七萬緡。大抵出于民者,十九藏于吏,而利之所及,不足以償其費矣”,由于組織工作不力,管理混亂,富裕人家白花錢,窮苦人家白出力,都江堰歲修工程達不到期望的效果,而征集于民間的歲修經費,絕大部分都落進了官吏們的腰包。
吉當普看到了這些弊端。他決心改變現(xiàn)狀,徹底整修江堰。他巡行江堰上下游,“得要害之處三十有二”,于是,他找到灌州判官張弘,和他商議道:兩岸堤防“若甃之以石,則歲役可罷,民力可蘇矣”,堤岸的修筑,若按“甃之以石”的方法處理,可保堅牢,不致年年沖毀,年年重建。張弘贊成吉當普的主張,認為:“公慮及此,生民之福,國家之幸,萬世之利也?!睆埡肽贸鏊饺说腻X財,找到一段要害江堰,按照吉當普提出的方法做一試驗,結果“堰成,水暴漲而堰不動”,試驗獲得了成功。
小范圍試驗成功,工程又得到了四方官民的支持,于是工程定案。1335年舊歷十一月一日,開工儀式在灌口李冰廟前隆重舉行,現(xiàn)場還舉行了祈禱占卜儀式,“復禱于冰祠,卜之吉”,在李冰像前進行的占卜,得到了吉兆,表示此次大興土木,不光民眾支持,甚至還得到了李冰在天之靈的同意,并非妄舉盲動。
都江堰
按照吉當普提出的方案,施工的江段“諸堰皆甃以石”。“甃石”的施工方法大致如下:
首先“范鐵以關其中”,先用鐵條將砌堤的卵石固定住,然后用桐油石灰“以苴罅漏”,填補卵石之間的空隙。桐油石灰的做法是:“取桐實之油,和石灰,雜麻絲,而搗之使熟”,這種以桐油、石灰、麻絲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歷史悠久,相當于古代的水泥,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民間還有人使用。一些容易崩毀的江段,再“密筑江石以護之”,而且“上植楊柳,旁種蔓荊,櫛比鱗次,賴以為固”。
施工過程風調雨順,諸事如意,五個月后,工程進入收尾階段,于是“以鐵萬六千斤,鑄為大龜,貫以鐵柱,而鎮(zhèn)其源,然后即工”,工程順利完工。至此,古老的都江堰煥然一新,沿岸人民深獲其利,“常歲獲水之利僅數月,堰輒壞,至是,雖緣渠所置碓硙紡績之處以千萬計,四時流轉而無窮”。往年,都江堰一年中僅有幾個月可以安流,夏季水漲,堤堰往往崩毀,無法再用,甚至為害沿岸,工程完成后,沿途的水磨、水舂以及依靠水力推動的紡績機械,“以千萬計”,一年四季都可以順利運轉了。
吉當普主持大修都江堰的事跡,被記錄在《元史》的河渠志中,雖然只是一段簡要的工程實錄,其實也是一幅元朝成都的風俗畫卷,讓今天的我們得以知道,當年的都江堰灌區(qū)居民,不光享受著灌溉之利,還有數以“千萬計”的“碓硙紡績之處”,依賴著都江堰水力的推動,沿岸人民受惠甚多。請注意這里的“紡績之處”四字,說明當年依靠水力推動的機械,不光有水磨、水舂,甚至還有用于紡織的設施。當年紡織機械的自動化程度,應該超出了我們今天的想象。
整個工程,耗費人力、物資數量巨大:動用石工七百人、金工七百人,木工二百五十人,小工三千九百人,小工中以當地駐軍官兵充任者達二千人,合計五千五百五十人。也就是說,當年有五千余名成都周邊的官民士兵,參與了這項造福桑梓的工程。工程耗費糧食一千余石,石材百萬余方,石灰六萬余斤,桐油三萬余斤,鐵六萬五千斤,麻五千斤。
元朝大修都江堰之役,工程浩大,費用不菲,所耗財力,完全取自受益各縣的民間輸賦,工程完工,尚結余“二十萬一千八百緡”,這筆錢被行省當局交給灌州地方管理,“責灌守以貸于民”,而“歲取其息,以備祭祀及淘灘修堰之費”,放貸的利息用于江堰的日常維護、祭祀等用途。為此,省政府還蠲免了灌州兵民的日常徭役,令他們專門管理堰事。
蒙古族官員吉當普立此大功,不久即回到北京,升任監(jiān)察御史。四川當局為吉當普請功,朝廷因此命元朝著名文學家揭侯斯撰文立碑,表彰吉當普的功績。清朝宣統(tǒng)二年,吉當普以歷史上治堰功臣的身份,被列入都江堰二王廟的堰功祠中,與李冰父子一道被后人紀念。今天,離堆公園中的“堰功道”寬廣莊嚴,歷代維修江堰有功人員的塑像分列道路兩側,吉當普的塑像也在其中,與諸葛亮等人一起,接受到訪者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