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473012)陳林濤
胃癌術后胃癱綜合征是指胃癌患者行手術治療后出現(xiàn)惡心、干嘔、胃排空障礙、腸胃功能紊亂等綜合征,目前臨床治療主要以禁水禁食、腸胃減壓等治療為主。多潘立酮可促進胃排空,緩解患者腸胃紊亂情況。于此,本研究就多潘立酮對促進胃癌術后并發(fā)胃癱綜合征患者腸胃功能恢復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0月于本院治療胃癌術后胃癱綜合征的患者80例,將其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執(zhí)行。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7~73歲,平均(60.32±7.81)歲。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5~74歲,平均(59.53±7.62)歲。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分析。
附表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對比(±s,h)
附表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對比(±s,h)
組別 肛門首次排氣時間 腸鳴音恢復時間 首次進食時間對照組(n=40) 37.27±11.36 36.60±10.74 38.33±9.04觀察組(n=40) 26.13±9.48 27.71±8.68 26.12±7.81 t 4.762 4.072 6.464 P 0.000 0.000 0.000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治療,包括腸外營養(yǎng)供給、控制飲食、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降腸胃壓等;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多潘立酮:15mg多潘立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84)注入胃管,2次/d。兩組均治療1個月。療程結束后評估本次治療效果。
1.3 評價指標 ①臨床療效:腹脹、惡心癥狀消失,胃管引流量<300mL/24h,夾管可去除為顯效;腹脹、惡心癥狀減輕,胃管引流量≥300mL/24h,夾管關閉后有腹脹感為有效;不符合上述評估標準的為無效。②臨床指標:統(tǒng)計兩組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及首次進食時間。③不良反應:統(tǒng)計兩組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惡心干嘔、腹脹等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7.50%,高于對照組的65.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臨床相關指標 觀察組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3 不良反應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手術是早期胃癌患者治療的有效手段,但患者術后易出現(xiàn)胃癌術后胃癱綜合征,以往治療胃癌術后胃癱綜合征主要采用心理干預、降腸胃壓、飲食控制等措施,雖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癥狀,但整體治療效果仍存在不足。本研究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多潘立酮治療胃癌術后胃癱綜合征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且其肛門首次排氣、腸鳴音恢復及首次進食等臨床指標恢復情況較對照組優(yōu),說明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多潘立酮可提升該病治療效果,促進腸胃功能恢復。多潘立酮為合成苯丙咪唑類衍生物,其主要作用區(qū)域為第四腦室底部化學感應區(qū),可直接作用于胃壁發(fā)揮促胃蠕動、提升胃張力的作用[1]。此外,其還可增加機體對營養(yǎng)的吸收,防止胃癌患者術后出現(xiàn)胃癱綜合征。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說明應用多潘立酮治療胃癌術后胃癱綜合征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升治療安全性。究其原因在于多潘立酮可對食管下括約肌及幽門的收縮起到協(xié)調作用,進而緩解患者惡心、嘔吐等癥狀[2]。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多潘立酮治療胃癌術后胃癱綜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其腸胃功能恢復,同時可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