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郁婷 施歡歡 鄭心瑞
摘 要:媽祖文化以福建莆田湄洲島中心世界傳播至其他地區(qū)。本文以福州媽祖文化為線索。旨在探索福州媽祖宗教習俗的地方發(fā)展和媽祖信仰的歷史文學習俗。以多元化信仰內涵,禮儀儀式為主要研究對象,梳理媽祖宗教習俗向福州傳播的歷史與現(xiàn)實。從現(xiàn)實意義上講,它探討了媽祖信仰本土化的重要意義,并概述了媽祖內容和儀式發(fā)生的變化。
關鍵詞:媽祖文化;習俗;道教;對比
作為中國古代最具影響力的海神崇拜對象,于 10世紀成型的媽祖信仰經歷了信眾一代代的更迭卻依然是經久不衰,并以漁民為基礎,以護航出海為主要形式逐漸吸收了各行各業(yè)的信眾。它的影響力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覆蓋海峽兩岸直至整個中國沿海,并發(fā)揚至中國大陸和全球各地,被當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標識之一,“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歷久彌新,經久不衰。本文旨在研究媽祖文化傳播至福州地區(qū)產生的變化與湄洲祖廟相對比,在對比中感受媽祖文化的生命力。
一、媽祖信仰由來
時至今日,媽祖信仰發(fā)揚傳播已經經歷了千百年,漸漸形成了含義豐富的媽祖信俗。廖鵬飛作《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是目前最早描寫媽祖生平事跡的歷史文章。文中寫到:“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于本嶼?!盵1]而據 “明朝末年《天妃顯圣錄·湄山飛升》所記,媽祖羽化成仙后,本地居民在媽祖羽化處建起一間“落落數(shù)椽”的小小廟宇,稱為“通賢靈女廟” [2]。這就是如今湄洲島祖廟的前身,正殿后方的石墻有一處刻有“升天古跡”四字,依然可以看見千年前“靈女廟”遺留的痕跡。后來媽祖默娘受到了官方大大小小30多次的封賞,其位分從”夫人”、”妃”直至”天妃”、”天后”,也被信眾們稱為”天上圣母”。宋雍熙四年,媽祖羽化升天之后,民眾們感念默娘的偉大功績,便在湄洲島上建廟紀念,這就是祖廟的最初由來。
二、福州地區(qū)媽祖文化比之于湄洲
“媽祖文化”一詞最初是內陸的研究者提出并使用,它是關于林默娘“媽祖信仰”的延伸和衍化。媽祖信仰的傳播原本僅限于莆田,泉州及其鄰近地區(qū)。南宋時期,它傳播到閩、浙、粵甚至國外的沿海地區(qū)。元代,覆蓋至大陸以北的沿海。在與福州當?shù)匚幕慕蝗谥形招碌膬群?,逐漸形成如今與祖廟不同的風貌。
(1)媽祖信仰由來與寄托的變化。從莆田的湄洲祖廟和福州媽祖廟建成的傳說和歷史背景不難看出兩個地區(qū)民眾最初的對媽祖的信仰寄托是不同的。湄洲地區(qū)媽祖信仰主要是感念媽祖在海上大顯神通,救苦救難,漁民信奉媽祖最初為了出海謀生求個順遂歸來。發(fā)展至今,人民的媽祖信仰已經從祈求海上平安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如事業(yè)、家庭、健康等等。而福州天后宮的由來是相傳,當時在郎官巷舊址上有一條河里有東西閃閃發(fā)亮。有人懷疑是珍寶,走近一看,發(fā)現(xiàn)漂浮著七根枯木,于是把木頭撈起抬回家里,但奇怪的是,次日枯木又回到原處。于是他再次把枯木抬回家中,次日枯木又自回河內。更驚奇的是當天夜里,周邊百姓竟然做了一個共同的夢,夢中北斗七星化為七位仙人希望民眾們能在此處建立一座媽祖的廟宇。于是建寧泰寧各地的商人集資募捐,便有了如今的天后宮。到了現(xiàn)在,福州的媽祖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依舊是商會祈求昌隆生意的寄托。
(2)媽祖祭祀過程與音樂的變化。有句話叫“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由此可見媽祖文化影響之深遠。而媽祖文化之所以影響深遠也與其靈活的信仰方式相關,就莆田本地而言,不同區(qū)域的媽祖信仰方式就有幾十種。而不同的信仰方式也就導致了不同的祭祀方式?,F(xiàn)代湄洲媽祖祭典在沿用清朝的祭祀規(guī)格下,增加了周禮中祭祀天子時才能用的八佾之舞,擴大了祭祀的規(guī)模。媽祖祭典主要以默娘出生之日三月廿三和媽祖羽化成仙九月初九作為媽祖的春秋兩祭為主。其主要形式大致為:放禮炮,鳴鐘鼓,各儀仗樂舞等部門就位,然后迎神上香,接著獻奠帛,念祝文,三跪九叩行初獻,次獻和終獻三禮,并分別伴奏《海平》《和平》《咸平》三樂,獻禮結束后焚燒祝文,送神,再行三跪九叩禮退場。
福州媽祖祭祀典禮的音樂采用的是《斗堂禪和曲》,《斗堂禪和曲》是禮斗科儀中的核心部分,現(xiàn)一般由正一派的道士演唱。禪和曲是由閩劇和十番樂等多種曲樂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種新的曲樂體系。在100多年前,《斗堂禪和曲》深受福州當?shù)孛鬣l(xiāng)紳的喜愛,1949年前后和斗堂文化一起傳入臺灣,并且廣為流傳。
(3)廟宇建筑風格的不同。莆田湄洲島屬于完全海洋性氣候,由于四面環(huán)海,高濕,降雨量大等因素,木結構容易腐爛,所以當?shù)亟ú牡氖走x建筑多使用石料、磚砌筑的墻體承重,再用石柱作為主力,這便是自然環(huán)境在建筑風格上的體現(xiàn)。在廟宇格局上湄洲祖廟正殿屋頂挺拔,坡度較陡,設前廳為中軸線,深度為300米,高度為40米有一主宮廟道。從雄偉的山門到媽祖正殿,共有323個臺階。祖廟山頂,建有14.35米高,用365塊花崗石雕砌的大型媽祖石雕塑像,[見圖1]寄寓媽祖365天都保佑著14.35平方千米的湄洲百姓。從山門至升天樓、從升天樓至媽祖石像的石級分別是323 級、99 級,象征著媽祖誕辰日是三月廿三、升天日是九月初九。位于朝天閣右前方的寢殿又稱正殿,分前殿、后殿,中間設天井。廊柱上一副對聯(lián)書:“四海恩波頌莆海,五湖香火祖湄洲?!蓖瑫r在柱上也貼了一副對聯(lián)為:“齊齊齊齊齊齊齊齊齊齊戒;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音。”齊通“齋”,朝通“潮”,寓意“齊齊齋戒”和“朝朝潮音”,上聯(lián)表示民眾對媽祖的誠摯,下聯(lián)指出祖廟所在地的自然特色[3]。
而福州的地理位置在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qū),四面都被山環(huán)繞,屬于盆地地貌。氣候為潮濕悶熱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因此,民居的建設尤其需要重視遮陽和通風。所以我們以三坊七巷“天后宮”建筑特點為例進行分析,三坊七巷的建筑作為民間住宅,其特點為:進深略大、屋檐較長、長廊數(shù)量多,且天井尺寸較小,有利于遮陽避光,多進式合院縱深布置,天井、敝廊、敞廳前后連通,有利于通風和排濕,民居內部冬暖夏涼,適宜人居[4]?!疤旌髮m”,整體布局為坐南朝北,臨街的方向設有三個大門,內里分別為前殿、正殿和后殿。院內的路是由石板鋪就,兩側有木頭建構的長廊,廊柱上刻有精美的圖案,主殿頂部有一座藻井,由七層如意的托架堆疊而成,美觀豪華,是福建古建筑風格獨有的。[見圖2],殿的正中供奉的是媽祖神像,后殿則供奉道教九尊神像,以及在殿內各處擺放著象征天圓地方的“斗”,這五一不體現(xiàn)了天后宮獨特的道教文化氛圍。
三、結語
媽祖信俗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種文化總是由小范圍產生影響逐漸擴大至全國甚至全世界范圍,由先秦至明清的這一歷史階段,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的海上保護神和水神,無論是在國家祀典的范疇或是僅在民間流傳,媽祖崇拜的產生由湄洲當?shù)刂饾u擴散,在隨后的歲月里擴大著文化感染力。由此我們總結出媽祖信仰最顯著的特性——強大的親和力,這便是媽祖有別于其他信仰的的特性,信眾的隨意性讓媽祖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得到了更好的群眾基礎。
基金項目:(福建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福建地方媽祖文化及民俗研究、201713470032)
參考文獻
[1]張大任.宋代媽祖信仰起源探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88(6):48-52.
[2](明)佚名:《天妃顯圣錄》,載《媽祖文獻史料匯編·著錄卷》,中國檔案出版社,2009年。
[3]凌曉明.基于民俗建筑文化的湄州島媽祖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及景觀構筑建議[D].華南理工大學,2010.
[4]曹兵武.留住城市歷史之根鑄造城市文化之魂——福州三坊七巷探索以社區(qū)博物館綜合保護與傳承城市文化遺產[J].國際博物館(中文版),2011(2):79-86.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至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