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本文在鹽城水司城東水廠凈水處理工藝基礎上,為強化常規(guī)處理工藝提高凈水效能,鑒于高錳酸鉀對微污染原水有氧化助凝的作用,做的一系列高錳酸鉀和高猛酸鹽(學名:聚硅錳氯化鋁鉀)對原水氧化能力助凝效用的比較性小樣實驗。通過比較得出各自的優(yōu)缺點,介于不同的考量選擇高錳酸鉀或高錳酸鹽。
關鍵詞:高錳酸鉀;高錳酸鹽;比較;效能;濁度祛除率;CODMn祛除率
1、前言
目前城東水廠常用原水是通榆河和鹽龍湖的混合水。而通榆河是鹽城的主要航道,其水體受到的污染是長期且不間斷的。歷年的跟蹤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通榆河水源水的水質呈現(xiàn)有機物較高的特性,年平均CODMn都在6.0mg/L左右,水體為微污染水源,使得凈水廠的凈水壓力變大。
為了確保出廠水水質,提高凈水效能,根據(jù)參考文獻:和汲取其他水司的經(jīng)驗,我們首先選擇了高錳酸鉀作為預氧化助凝劑使用。目的是依據(jù)高錳酸鉀的強氧化性,來大大提高后續(xù)凈水工藝的效能。
2013年6月份城東水廠化驗室進行了大量的高錳酸鉀預氧化的小樣實驗。實驗結果:①高錳酸鉀氧化了原水中部分有機物及還原性物質②將部分布朗運動的膠體提前脫穩(wěn)③使得混凝形成的絮體密實且大,更易沉淀,沉淀水濁度、耗氧量的去除率大大提高。自此城東水廠開始了對原水進行間斷式高錳酸鉀投加,依據(jù)季節(jié)和原水的水質情況按照0.5-1.2mg/L高錳酸鉀的量投加。也取得了較好的助凝凈水效果。
由于高錳酸鉀屬于?;?,在申請、運輸和儲存等方面的手續(xù)和實地監(jiān)管比較繁瑣以及周期拉長;其次是公安對高錳酸鉀使用和儲存檢查很頻繁,使得高錳酸鉀的投加變得困難。為此我們不斷地在尋找替代的產(chǎn)品。在不斷的尋找中找到一種替代品—聚硅錳氯化鋁鉀(俗稱:高錳酸鹽)。在浙江湖州的一家水廠使用。
符合在原水處理中投加,隨即采集高錳酸鹽與高錳酸鉀進行比較性小樣實驗。
2、高錳酸鉀與高錳酸鹽比較性小樣實驗
2.1小樣實驗的目的有兩個:
1、看看高錳酸鹽對于我們的原水有沒有預氧化的作用;
2、對高錳酸鉀和高錳酸鹽進行比較。這樣充分了解高錳酸鹽的性能和效能。
2.2試驗工藝流程
試驗中高錳酸鹽和高錳酸鉀標準溶液均為1%水溶液,聚合氯化鋁標準溶液也為1%水溶液。城東水廠高錳酸鉀的投加點在取水口,有足夠的預氧化時間,實驗時間確定為40min。
2.3 水質評價項目及方法
試驗選用濁度、色度和耗氧量的祛除率為主要水質評價項目,氨氮的祛除率為次要水質評價項目。各指標的檢測方法為GB/T5750—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試驗裝置為深圳中潤(ZR4--6)六聯(lián)混凝攪拌器,濁度儀為哈希臺式(2100N)濁度儀。
2.4實驗分為兩天2016年3.15和3.17,分別在通榆河中取60升原水在實驗室小樣實驗(消除實驗的偶然性)。
3月15和3月17兩天分別進行了5次小樣實驗。小樣實驗采取30分鐘高錳酸鉀/鹽對原水進行預氧化,再進行常規(guī)小樣實驗?,F(xiàn)將代表性小樣實驗4次,對4次小樣實驗分別說明。
2.4.1 3月15日兩組小樣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比較
2.4.1.1原水水質:濁度:18NTU 色度:18 PH:8.02
耗氧量:5.4mg/L 氨氮0.64mg/L
原水水質不錯,所有指標都不高
2.4.1.2(3.15-1)實驗:這組實驗全部采用高錳酸鹽對原水進行預氧化。高錳酸鹽的投加量依此為1、2、3、4、5、6 mg/L,凈水劑PAC采用同一平常投加量18mg/l。
實驗過程:在高錳酸鹽投加達到6 mg/L時雖然沉淀水耗氧量只有3.0 mg/L,但是水體已經(jīng)非常紅(此次實驗異色為紅色),這在實際生產(chǎn)中不可行。水體產(chǎn)生異色的還有4、5號杯,同樣也不可行。試驗中1-3號樣杯,均沒有給水體產(chǎn)生異色。1號樣杯,反應速度慢且形成的礬花小,沒有凝聚成大礬花,在沉降結束時仍有很多礬花懸浮在杯體中。小樣實驗采用靜態(tài)沉降,而在實際生產(chǎn)中,在沉淀池的尾部集水槽是一股上向流水力,這些細小的礬花勢必被帶進濾池,會增加濾池的負擔且存在雜質穿透的風險。最終杯底沉降物較少。2號杯比1號杯稍好些,還沒有達到需求的效果。3號杯,反應較快,在混合的同時能明顯看到礬花的形成,礬花在絮凝階段凝聚還行。礬花沉降變快。杯中的懸體也有,較1、2號杯減少很多,杯底的沉降物多。1-3號杯沉淀水的水質差不多,能達到沉淀水出水要求。
(3.15-1)結 論:①4-6號杯對水體增加了異色,無意義
②1-3號杯雖然各指標的祛除率無太大差異,但觀察實驗過程比較后3號杯(高錳酸鹽的投加量為3 mg/L)能在實際生產(chǎn)中有意義。
2.4.1.3(3.15-2)實驗:這組實驗采用高錳酸鹽和高錳酸鉀分別對原水進行預氧化。1-3號杯采用高錳酸鉀預氧化原水,分別投加0.5、1.0、1.5 mg/L。4-6號高錳酸鹽的投加量依此為1、2、3 mg/L。凈水劑PAC都采用同一平常投加量18mg/l。
實驗過程:
因為高錳酸鹽中能起氧化作用的是高錳酸鉀,而高錳酸鉀的含量Ⅰ類才達到50%,相比純品100%高錳酸鉀理論的氧化能力減半。在實際情況中,由于高錳酸鹽還有50%其他組分的存在,弱化了其中高錳酸鉀的氧化作用。在1-3號高錳酸鉀的樣杯中凈水劑的效能大大提高;4-6號樣杯雖然也起到了氧化作用,但是凈水劑的效能提高有限。從雜質的去除率進行比較,也明顯看出高錳酸鉀由于高錳酸鹽。而在實際生產(chǎn)中控制沉淀水的濁度要2.0NTU,這樣才能保證進炭濾池水的濁度0.3NTU。如此比較,加高錳酸鉀明顯優(yōu)于加高錳酸鹽。沉淀水的水質最優(yōu)的是高錳酸鉀1.5 mg/L,但是考慮到制水成本和異色風險,選擇在0.8-1.0 mg/L實際投加;而高錳酸鹽的投加最優(yōu)的是3.0 mg/L,而2.0、1.0 mg/L沉淀水濁度偏高,這樣制水成本偏高。
(3.15-2)結 論:①高錳酸鹽的氧化能力只有高錳酸鉀的1/3--1/4。
②0.5mg/L的高錳酸鉀和2.0mg/L高錳酸鹽實際氧化和助凝效果差不多相當。
2.4.2 3月17日兩組小樣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比較
2.4.2.1原水水質:濁度:36.7NTU 色度:22 PH:7.93
耗氧量:6.2mg/L 氨氮0.76mg/L
相比較3月15日的原水水質,今日的原水水質相對差些,但濁度偏高有利于混凝反應。原水水質尚好。
2.4.2.2(3.17-1)實驗:這組實驗全部采用高錳酸鹽對原水進行預氧化。高錳酸鹽的投加量依此為1、2、3、4、5、6 mg/L凈水劑PAC都采用同一平常投加量。
實驗過程:和3.15-1的實驗過程和結果差不多,雖然兩次原水水質有差異,但是可以斷定高錳酸鹽投加量超過3.0mg/L時,存在增加水體異色的風險增加。實際生產(chǎn)中高錳酸鹽可行有用的投加在2.0-3.0mg/L之間,考慮制水成本和異色風險,盡量在2.0mg/L附近。
(3.17-1)結 論:①4-5號杯對水體增加了異色,無意義
②觀察和比較后高錳酸鹽的投加量為2.0-3.0 mg/L能在實際生產(chǎn)中有意義。
2.4.2.3(3.17-2)實驗:這組實驗采用高錳酸鹽和高錳酸鉀分別對原水進行預氧化。1-3號杯采用高錳酸鉀預氧化原水,分別投加0.5、1.0、1.5 mg/L。4-6號高錳酸鹽的投加量依此為1、2、3 mg/L。凈水劑PAC都采用同一平常投加量18mg/l。
實驗過程:和3.15-2的實驗過程和結果差不多,即使兩次原水水質有差異。同樣高錳酸鹽的氧化能力只有高錳酸鉀的1/3--1/4。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驗結束后,投加高錳酸鹽的樣杯慢慢地出現(xiàn)水體有氣泡滲出并帶著沉底的礬花上浮,4-6號杯依此減少。投加高錳酸鉀的樣杯只有1號樣杯有少許氣泡滲出,2、3號樣杯沒有此類情況的出現(xiàn)。沉淀水水質只有高錳酸鹽3.0mg/L投加能滿足要求,小礬花的凝聚仍不盡要求。1-3號杯的沉底礬花多,4-6號杯的沉底礬花明顯少,雖然6號杯沉淀水達標,水體仍溶有不少小礬花懸浮。指標物的去除率仍是高錳酸鉀的高。
(3.17-2)結 論:①高錳酸鹽的氧化能力仍只有高錳酸鉀的1/3--1/4。
②0.5mg/L的高錳酸鉀和2.0mg/L高錳酸鹽實際氧化和助凝效果差不多相當。
③當原水水質發(fā)生變化時,高錳酸鹽氧化作用時會有異常,由此看出高錳酸鉀耐受范圍廣,高錳酸鹽的耐受范圍窄。
3、結論
3.1通過實驗得知,高錳酸鹽雖然也有預氧化能力,但是高錳酸鹽的氧化能力仍只有高錳酸鉀的1/3--1/4。高錳酸鉀比高錳酸鹽對原水水質發(fā)生變化的耐受范圍寬。那么作為對原水的預氧化和助凝作用,首選高錳酸鉀。
3.2高錳酸鉀屬于?;?,在申請、運輸和儲存等方面的手續(xù)和實地監(jiān)管比較繁瑣以及采購周期拉長;其次是公安對高錳酸鉀使用和儲存檢查很頻繁。使得高錳酸鉀成為水廠的安全隱患。
3.3涉水用高錳酸鉀特別貴,相對高錳酸鹽價格低,兩者價格相差較多。
4、結束語
要求對原水有高預氧化作用首選高錳酸鉀,但從經(jīng)濟角度和實用角度,選高錳酸鹽。當高錳酸鹽對原水預氧化能力不夠時,可用高錳酸鉀可作為高錳酸鹽短暫的替代品,考慮長期投加還是高錳酸鹽。所以根據(jù)原水水質情況,進行小樣實驗可以合理組合使用高錳酸鉀和高錳酸鹽。
參考文獻:
[1]洪覺民主編的《現(xiàn)代化凈水廠技術手冊》
[2]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xié)會標準---混凝沉淀燒杯實驗方法 CECS 130:2001
[3]水的混凝、沉淀試杯實驗 GB/T 16881--2008
[4]胡勁召 占達東 王玉杰 蔣耀武 高錳酸鉀預氧化—混凝沉淀組合工藝處理微污染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