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羅隱是晚唐一位影響較大的詩人。他生當末世,雖抱負遠大,卻一生坎坷,屢不得志。羅隱作品頗多,尤以詠史懷古詩最為顯著。他這類詩內(nèi)容豐富,有的抨擊歷代昏君荒政,有的同情古人不幸遭遇,有的感傷古跡昔盛今衰;而且羅隱的這類詩作還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諷刺辛辣,鋒芒畢露;立意新穎,見解獨特;語言淺顯,通俗易懂。羅隱的詠史懷古詩影響深遠。
關(guān)鍵詞:羅隱;詠史懷古詩;內(nèi)容;藝術(shù)特征;影響
詠史懷古詩源遠流長.自東漢班固開創(chuàng)詠史詩以來,詠史懷古詩的創(chuàng)作在中國古代詩史上便從未間斷過,到晚唐時期更是發(fā)展到高峰。羅隱的詠史懷古詩在晚唐詩壇也雄踞一席。他現(xiàn)存詩歌五百多首,其中詠史懷古詩就有七十二首。[1]晚唐也有一些專門寫詠史詩的詩人,比如胡曾、汪遵等,數(shù)量頗多,但內(nèi)容上散亂無章,甚至有些專為詠史而詠史,流于形式,忽視了詠史詩的質(zhì)量和內(nèi)涵,作品也比較乏味單調(diào)。羅隱的詠史懷古詩則不同,不僅內(nèi)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而且藝術(shù)上也有著獨特的魅力。
一、羅隱詠史懷古詩的創(chuàng)作基礎(chǔ)
晚唐時期,國家風雨飄搖,政治局面混亂不堪,但這卻為詠史懷古詩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土壤,使這一題材獲得了空前絕后的蓬勃發(fā)展。但當前研究晚唐杜牧、李商隱的詠史懷古詩的學者較多,而對于羅隱這類詩的研究尚顯薄弱。今知人論世,探究其創(chuàng)作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以期增進對其詠史懷古詩的深層了解。
(一)社會背景
羅隱是晚唐后期的杰出詩人。晚唐,一個充滿種種危機與矛盾的頹敗時代,唐王朝由繁盛走向沒落,經(jīng)濟低迷、政治衰敗、宦官專政的社會形勢迫使晚唐詩人在心靈上遭受了其他時代不可比擬的重創(chuàng)。在飽受顛沛流離之后,他們或參加科舉,或隱居山林,或醉眠花間,很多詩人或借這一題材針砭時弊、感傷時局,或?qū)?nèi)心的失望、不滿和悲憤寄寓其中,詠史詩的思想內(nèi)涵日益豐厚,同時也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
(二)個人經(jīng)歷
羅隱(833-909),字昭諫,錢塘人。《唐才子傳》記載“少英敏,善屬文,詩筆尤俊拔,養(yǎng)浩然之氣?!盵2]出生在晚唐時期的中小地主階級家庭,童年時家道中落,但是其并未因此頹廢,而是寒窗苦讀,為考科舉而不懈努力,但一切皆非所愿。出于多種原因,羅隱雖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卻十舉不第,理想屢遭幻滅,不得已輾轉(zhuǎn)求食,飽嘗生活艱辛,這使他對晚唐時期的社會黑暗和政治腐朽有著清醒且深刻的認識。另外,羅隱性情簡傲,作品多鋒芒畢露,“恃才忽睨,眾頗憎忌”,[3]得罪了不少有權(quán)之士。加之相貌丑陋,所以仕途蹭蹬,坎坷失意。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直至光啟三年(887)五十五歲歸鄉(xiāng)依吳越王錢镠后命運才有所好轉(zhuǎn),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七十七歲去世。在羅隱漫長而坎坷的人生中,一直空有抱負卻無用武之地,面對更多的是黑暗腐朽、大廈將傾的時代氛圍,內(nèi)心常有悲涼感和絕望感,于是他拈起詩筆,無情披露現(xiàn)實的黑暗,宣泄內(nèi)心的悲憤,為改變混亂不堪的現(xiàn)狀而奮力抗爭。
二、羅隱詠史懷古詩的內(nèi)容
羅隱詠史懷古詩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4]。有的抨擊歷代昏君荒政,有的同情古人不幸遭遇,有的感傷昔盛今衰等等。
(一)抨擊歷代昏君荒政
羅隱有許多批判古代君王的詠史名篇。如《始皇陵》:“荒堆無草樹無枝,懶向行人問昔時。六國英雄漫多事,到頭徐福是男兒?!弊I刺秦始皇妄圖求仙以期長生不老而迷信方士,重用徐福?!督稀罚骸坝駱涓杪暆蓢?,累累輜重憶亡陳。垂衣端拱渾閑事,忍把江山乞與人?!敝S刺陳后主荒淫軟弱以致亡國?!豆识肌罚骸敖辖眱娠L流,一作迷津一拜侯。至竟不如隋煬帝,破家猶得到揚州?!睂蓚€著名的昏君相對比,諷刺力度極強。還有直接諷刺唐明皇的,如《華清宮》“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妃解笑何”和《馬嵬坡》“從來絕色知難得,不破中原未是人”,這兩首詩諷刺唐玄宗荒淫誤國的行徑。這些詩歌批判歷代帝王,語氣冷峻直接,無情揭掉了蒙在他們身上莊嚴的外衣,令他們的神圣蕩然無存。但這些詩也給詩人自己帶來麻煩,導致他與科舉失之交臂?!短圃娂o事》卷六十九記載:昭宗欲以甲科處之,有大臣奏曰:“隱雖有才,然多輕易,明皇圣德,猶橫遭譏謗,將相臣僚,豈能免乎凌轢?”帝問譏謗之詞,對曰:“隱有《華清宮》詩曰……”其事遂寢。[5]這些詩作多借古諷今,以此作為對晚唐統(tǒng)治者的警誡。
(二)同情古人不幸遭遇
羅隱有很多同情古代文士和古代女性的作品。如《韋公子》“李將軍自嘉聲在,不得封侯亦自閑”,表明了李廣勞苦功高卻并沒有被封侯,實際是借助李廣來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和悲憤;《孟浩然墓》“鹿門黃土無多少,恰到書生冢便低”,深刻表達了對統(tǒng)治者輕視人才的憤懣?!斗贂印罚骸扒лd遺蹤一窖塵,路傍耕者亦傷神。祖龍算事渾乖角,將謂詩書活得人。”既批判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罪惡,又對文人的處境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同時也是對自身狀況的哀嘆?!痘I筆驛》:“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唯馀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痹姼柙谕橹T葛亮大業(yè)未遂的同時,深刻地指出能否成就英雄人物的關(guān)鍵是時運。詩中寄寓了羅隱對自身的感嘆,惋惜諸葛,慨嘆自身,意蘊豐厚,耐人尋味。清人吳喬也稱羅詩“說盡我輩苦情”、“非終身困躓者,不知其悲妙!”[6]另外,他在《王濬墓》、《升仙橋》、《許由廟》、《經(jīng)耒陽杜工部墓》等詩中也都表達過類似的看法。羅隱多次論及重視時運的重要性,其實和他自身缺乏機遇、坎坷失意是分不開的。從這些詩中可以看出,羅隱在用這種同情古代不遇文士的方式既表達了對賢能之士的贊美和敬仰之情,更表達出對晚唐時期不合理的選人用人制度的抗議。還有一些同情古代女子的詩作。如西施、楊貴妃、息夫人、蘇小小等,或為她們翻案,或哀傷她們的不幸,對這些柔弱的女子均施以同情的筆墨。
(三)感傷古跡昔盛今衰
羅隱的詠史懷古詩還常借古地名來抒發(fā)情懷。歷史上的那些名人雅士曾經(jīng)流連過的地方,總會引起詩人的思古之情,他并不是只關(guān)注歷史遺跡,更多的是對這些遺跡背后的深刻思考。如《經(jīng)故洛陽城》:“敗垣危堞跡依稀,試駐羸驂吊落暉。跋扈以成梁冀在,簡書難問杜喬歸。由來世事須翻覆,未必馀才解是非。千載昆陽好功業(yè),與君門下作恩威?!甭尻栐橇哦?,風光無限,以往多宰相府第、歡歌笑語,如今卻是殘垣危墻。詩人通過洛陽昔盛今衰的對比,感嘆世事滄桑,富貴無常,極具哲理和悲劇色彩。又如《所思》通過描寫荒涼的古跡“梁王兔苑荊榛里,煬帝雞臺夢想中”,從而抒發(fā)“生靈不幸臺星拆,造化無情世界空”的悲慨?!堆嗾淹跄埂罚骸皯?zhàn)國蒼茫難重尋,此中蹤跡想知音。強停別騎山花曉,欲吊遺魂野草深。浮世近來輕駿骨,高臺何處有黃金。思量郭隗平生事,不殉昭王是負心。”覽古諷今,感傷不已。
三、羅隱詠史懷古詩的藝術(shù)特征
(一)諷刺辛辣,鋒芒畢露
借古諷今是詠史懷古詩人常用的一種藝術(shù)手法,羅隱更是如此。他的詠史詩,幾乎篇篇帶有鮮明的諷刺?!杜f五代史》卷二十四評其曰:“詩名于天下,尤長于詠史,然多所譏諷。”[7]比如《姑蘇臺》:“讓高泰伯開基日,賢見延陵復命時。 未會子孫因底事,解崇臺榭為西施?!敝S刺吳王夫差不顧前人的努力付出,隨意揮霍,任性妄為,勞師動眾大肆興建姑蘇臺,最終致使吳國滅亡。詩人表面上寫吳王夫差,實際上卻是在諷刺晚唐時期的統(tǒng)治者,著眼點是現(xiàn)實社會,為當朝統(tǒng)治者敲響警鐘。《華清宮》更是因直刺玄宗而導致自己再次科舉失意?!缎蜁V》卷十一評羅隱“有詩名,尤長于詠史,多不稱意,窮愁感慨之間,言或譏刺怒張,以故為時所黜。”[8]然而正是這類極具批判鋒芒的詠史詩歌,使得羅隱在唐末詩壇放射出璀璨的光芒。他的很多諷刺直接大膽,犀利辛辣,雖不合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但格高調(diào)響,清人李慈銘作過中肯的評價“昭諫詩格雖未醇雅,然峭直可喜,晚唐中之錚錚者。文亦嶄然有骨氣,如其詩與人也”。[9]
(二)立意新穎,見解獨特
詩人羅隱善于從細微處出發(fā),從典型且獨特的歷史角度著手,并不直抒胸臆,而是善于使用雙關(guān)、想象、對比等一系列修辭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增強詩歌的表現(xiàn)力度。如《臺城》:“水國春常在,臺城夜未寒。麗華承寵渥,江令捧杯盤。宴罷明堂爛,詩成寶炬殘。兵來吾有計,金井玉鉤欄?!边@首詩是針對陳后主所作的一首極具批判性的詩作,其中有對國都城池大環(huán)境的描述,也有對細小鏡頭的捕捉,以諸多典型意象的組合,批判了陳后主驕奢淫逸的迷亂生活,形象刻畫了陳后主昏庸無能的形象。這種精細巧妙的藝術(shù)構(gòu)思能夠更加充分地為揭示主旨。再比如《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為西施翻案,議論精警。又如《帝幸蜀》:“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睘闂铄?,見解獨特。這些詩作均立意新穎,議論卓絕,完全不同于封建時代的“紅顏禍水論”。
(三)語言淺顯,通俗易懂
唐朝末年,唯美詩風較為盛行,很多詩人較為偏重濃艷繁縟的語言,追求精美幽深的境界。而詩人羅隱卻不盲目追隨時俗,一心學習中唐元白詩風的通俗化,因此他的詩歌風格大多簡潔明朗,語言通俗易懂。同時加上他出身寒門,窮困潦倒,與下層貧民接觸較多,這也為其詠史懷古詩的通俗易懂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chǔ)。如其《籌筆驛》的“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等詠史諸作皆語言淺顯,但理致深遠,頗耐品讀。
結(jié)語
羅隱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的詠史懷古詩不僅能夠幫助讀者以古為鑒,激發(fā)讀者對歷史事件多方位的聯(lián)想和思考,給人深刻的思想啟迪,具有豐富的思想價值和獨特的藝術(shù)價值。早在宋代羅隱已有詩名,胡仔稱他“尤長于詠史”[10];清人薛雪《一瓢詩話》更是評其詠史詩“調(diào)高韻響,絕非晚唐瑣屑?!盵11]羅隱對后世影響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1]張駿茹.羅隱詠史詩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05):37.
[2]元·辛文房.唐才子傳[M],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03):119.
[3]元·辛文房.唐才子傳[M],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03):120.
[4]清·彭定求.全唐詩[M],中華書局,1960(04):7531-7613.
[5]影印四庫全書,第1479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06):960.
[6]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xù)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2):571.
[7]宋·薛居正.舊五代史·羅隱傳[M],中華書局,1976(05):326.
[8]影印四庫全書.第813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06):262.
[9]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錄·文學[M],商務(wù)印書館,1959(05):636.
[10]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05):163.
[11]清·丁福保等編.清詩話.下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09):714.
作者簡介:
劉秀芬(1971年—),女,河南新鄉(xiāng)人,碩士,鄭州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學。